《国内集装箱多式联运电子运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浙江国家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管理中心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运输及经济研究所2017年5月目录一、工作简况 (2)1、任务来源 (2)2、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协作单位、归口单位 (2)3、主要工作过程 (2)二、标准编制原则 (5)1、实用性原则 (5)2、兼容性原则 (5)3、扩展性原则 (6)4、规范性原则 (6)三、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6)1、基本思路 (6)2、核心构件理论及现有标准 (7)3、国内外采用的运输单证 (8)4、不同运输方式下运单数据内容的对比分析 (16)5、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 (21)四、预期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及环境效果分析 (22)五、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 (23)六、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23)七、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23)八、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23)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多式联运电子运单》已列入2016年交通运输标准化计划制修订项目表(交科技函〔2016〕506号),计划号为:JT 2016-16。
后因编制过程中明确范围和定位,在征求交通运输部标准化管理处的意见后,标准名称修改为:国内集装箱多式联运电子单证。
2、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协作单位、归口单位(1)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本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为: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国家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管理中心、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运输及经济研究所。
(2)标准协作单位本标准的协作单位包括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局、浙江电子口岸有限公司,在标准的编制过程中,标准编制组得到了协作单位的大力支持,提供了业务方面的实际情况材料。
(3)标准归口单位本标准由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
3、主要工作过程(1)2015年,开展多式联运信息资源互联互通的研究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国家物流平台”)自2010以来在物流信息共享与互联方面结合试点企业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实践。
物流行业应用情况纷繁复杂,不同的运输方式之间、不同的细分领域之间、不同的企业之间,物流信息共享与互联的应用场景与业务流程均存在加大的差异。
2015年,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的通知》(简称《通知》),共同开展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推进多式联运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不同运输方式、不同企业间多式联运信息开放共享和互联互通,推进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信息系统间的有效对接。
为了更好的推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的实施,促进多式联运相关企业之间的信息互联,2015年国家物流平台基于前期的应用实践开展了《物流信息共享与互联技术指南》的研究和编制,从不同的运输方式和作业模式出发,分别整理了应用场景、推荐流程、互联方式,共享信息等内容,为多式联运相关企业在开展物流信息共享与互联工作中提供指导与参考。
这项研究工作的开展为本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2)2016年1—7月,启动多式联运单证和信息化方面的调研工作2016年1—7月,国家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管理中心联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共同开展多式联运单证的研究工作,对国际上的行业协会和组织采用的多式联运单证以及各类国际公约中使用的不同运输方式的单证都进行了资料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单证中的数据项。
并于2016年4月,平台管理中心和公路院参加了交通运输部牵头多式联运发展全产业链大调研活动中的多式联运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专题,以交流座谈、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了多式联运作业、单证及信息平台建设情况。
本次调研活动为本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3)2016年8月,启动多式联运单证标准的研究工作行业标准立项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和平台管理中心牵头成立行业标准编制组。
行业标准编制组基于前期的研究成果,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运输及经济研究所进行了交流,了解了目前铁路货物运输中采用的单证、货票,对本标准的范围边界、研究重点以及后续工作方式开展了讨论。
在此基础上,标准编制组对标准草案进行了修改,形成了行业标准初稿。
(4)2016年9月,组织召开多式联运电子运单标准初稿研讨会2016年9月19日,标准编制组在杭州组织召开了《多式联运电子运单》(初稿)的专家咨询研讨会,邀请了交通运输部科技司标准化管理处的领导和综合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上海铁路局信息所、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条码研究中心、连云港电子口岸信息发展有限公司、浙江全联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天信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对标准内容进行指导和把关。
与会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一单制”是发展多式联运,提升物流业运行效率和效益一个“突破口”,也是未来多式联运发展的方向。
多式联运电子运单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是构建“一单制”运输的基础。
会上,各位专家对标准的技术内容、标准编制的实施路径以及后续标准工作的机制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下一步标准编制组将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标准内容,积极开展各类调研、座谈、专家咨询等活动,吸收更多的企业参与标准的研究工作。
(5)2016年10—12月,组织召开标准调研活动2016年10—12月,标准编制组开展了一系列的标准调研活动,包括连云港海铁联运业务调研、天信达航空相关业务及单证调研等,了解了海铁联运、航空运输等相关领域的主要业务场景、涉及的单证及相关标准,并收集相关业务领域的单证资料。
通过对各种运输方式中运单的共性的、基本的要素进行归纳、提炼,形成统一的电子运单数据格式,旨在实现运单信息的电子化传输,避免数据重复录入,便于多式联运参与方之间及时准确传递和交换物流业务信息,提高物流作业效率。
(6)2017年1—4月,引入国际上先进核心构件的标准化理论和方法,修改标准初稿,形成征求意见稿2017年1—4月,标准编制组对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核心构件的标准化理论方法和相关标准体系进行了研究,包括UN/CEFACT标准体系和UBL标准体系。
以这套理论方法为基础,对多式联运电子运单初稿进行了整体结构和技术内容的修改,经过标准编制组内部多次讨论和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
(7)2017年5月—6月,与多式联运纸面单证标准进行对比,修改征求意见稿2017年5—6月,标准编制组向交通运输部标准化管理处汇报了标准的编制情况,在征求部标准化管理处意见后,将标准名称修改为“国内集装箱多式联运电子运单”;并与正在编制的《国内集装箱多式联运运单》行业标准进行对比,按照该标准中包含的数据内容重新梳理电子运单标准中的数据内容,对纸面单证中的数据进行电子化。
二、标准编制原则1、实用性原则单证分为纸质单证和电子单证。
纸质单证是传统单证,即单证传递与交换是通过人工、邮寄与传真等方式完成。
电子单证利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传输、处理的单证,是通过计算机向计算机传输业务往来信息,通常也成为“报文”。
与传统纸质单据处理模式相比,电子单证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网络传输和处理单据,实现了物流信息的全程电子化,避免数据重复录入,及时准确传递和交换信息,提高作业效率,提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快速响应和业务协同能力。
多式联运电子运单的目的是通过运输单证的电子化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因此单证中包含的数据项是本标准的核心内容,数据项的确定以实际多式联运中业务单证为基础,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研究和分析了国际、国内不同运输方式下采用的纸面运输单证,通过对业务流程、纸面单证的分析,设计出实用的、具有可行性的标准。
2、兼容性原则多式联运是由两种及其以上的交通工具相互衔接、转运而共同完成的运输过程。
不同运输方式下的运输单证都是承运人收到承运货物后签发给托运人/收货人的证明文件,作为交接货物、处理索赔与理赔以及结算货款或进行议付的凭证。
虽然各运输方式使用各自的纸质运单,但这些运输单证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基本雷同,对此,在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框架下,已确定了国际多式联运单证的内容构成。
本标准在设计数据内容时,在吸收参考了国际多式联运单证内容的基础上,立足国内业务实际,既考虑了不同运输方式运单中包含必填的基本数据项,又考虑了根据不同运输方式选填的数据项,实现共性和个性的兼容,因此,制定统一的单证标准可以通用于铁路、水运、公路等,从标准层面为“一单制”运输的实现提供基础依据和有力支撑。
3、扩展性原则标准的制定应重复考虑现有业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可扩充性,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对可控业务需求以及不可控潜在需求进行可扩展式的适应。
另外,在数据结构设计和软件开发上,应尽量采用已有的面向对象的标准设计思想,以便以后进行扩展和扩充。
4、规范性原则标准的制订遵循和按照国家标准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统一和规范标准的结构、表述规则、编排格式和制定程序,保证标准的严谨、准确和清晰。
三、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1、基本思路(1)提取、归纳和融合不同运输方式运单数据内容在借鉴联合国多式联运单证的基础上,分析国内不同运输方式采用的单证的数据内容,坚持共性与个性共存的基本原则,兼容不同运输方式的运单数据项,以必填的基本数据项为基础,以根据不同运输方式选填的数据项为补充,形成统一的多式联运单证。
(2)引入核心构件标准化理论方法,借鉴现有国际/国外标准在参考UN/CEFACT的核心构件技术规范和UBL标准的基础上,在多式联运电子运单标准中引入这一理论和方法,包括核心构件的理念、UML信息模型等,确定标准整体的框架结构、多式联运电子运单的信息模型、内容属性以及主要内容。
(3)做好与现有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交换标准以及衔接为了更好的与现有JT/T 919《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交换》系列标准进行衔接,将多式联运电子运单内容属性与JT/T 919.1《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交换第1部分:数据元》和JT/T 919.2《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交换第2部分:道路运输电子单证》中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对照,在XML标记名、中文名称等属性方面做好兼容。
2、核心构件理论及现有标准(1)核心构件标准化理论方法核心构件目录类似于现有的数据元标准,是制定电子单证标准的基础。
核心构件(Core Component,简称为CC)是一种语义构筑块,也是构件所有电子业务报文的基础。
根据GB/T 18811-2002,核心构件(core component,简称为CC)是一条独立的业务信息,也可以是几个业务信息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的聚合信息实体,用于捕捉现实世界中的业务概念,以及该概念同其他业务信息对象、语境描述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