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课程高效课堂小组合作数学教学【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协作精神方面实效显著,因此小组学习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运用于日常教学中。
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注意优选教学内容、及时指导学生以及注重形成性评价等。
要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实现教师角色和任务的转变是关键。
教育必须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近几年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得到了教育界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研究,可以说是教学理念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是素质教育贯彻到课堂的伟大实践,推动了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标志着教育教学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我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试验,致力于教学方式变革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努力探究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的课堂教学新结构。
我们总能发现,在数学课堂上,部分优等生是教师的“宠儿”,他们思维活跃,反应灵敏,是教师“导演”下的学习“主角”,大部分学生则是“配角”,优等生往往比中差等生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
而在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改变这一状况。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学习策略,它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认知工具、社会构建和认知分享的观点,它能使每个成员获得的机会均等,而且通过合作互助,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
尤其是对中差学生,更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和自我实践的机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待学习内容和学校的乐观态度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近几学期,我就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面,如何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作了一些尝试。
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
它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辩论争论、社会实践等形式,彻底克服一人讲多人听的被动学习局面,彻底克服纯知识教学倾向,使学习过程变成师生之间的互助、互学过程,知识应用的过程。
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思想落实到实处,构建新式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是:知情入新——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达成共识——练习与实践——自我评价。
(一)知情入新,激情导入: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情、学生的基础、新知识的生根点。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要有一定的基础、经验支持,通过对原有知识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产生质变,构建新知识。
失去了旧知识前提,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基础,这些基础材料就是对新知识的产生起影响作用的已掌握知识、技能或经验。
教师要有方向性、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指导性题目,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发现的欲望,做好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和知识前提准备。
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些题目的整理、归纳、分析,发现新信息,产生新知识的生根点。
知情入新是自主、合作学习的土壤,目的是为学生架起沟通新知识的桥梁。
为什么不能把这一环节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原材料?我们认为这一环节要随着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放开,比如小学生,受思维方式和能力的限制,目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进行探究学习,建立科研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其二,我们的教学毕竟是在有限时空的课堂主阵地,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问题情景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设计问题情景必须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世界、已知事物和已掌握知识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性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问题。
②问题的设计必须结合本课新知识点,是已知的东西,但又蕴涵着未知的新知,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重组,发现新信息,到达新知识的生根点。
问题必须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是教师授课前最需要挖空心思干的事,也是“小组合作学习” 是否成功的关键。
(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在“知情入新”的基础上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节。
学生在基础练习或启发性题目的引导下,充分利用各种器官,动口、动手、动脑,对教师有意显现出来的或头脑中的基础材料综合分析、推理、判断,发现新信息,获取新知识,构建新知识体系。
具体操作:可让学生独立试做例题或解决新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完善学生的思维品格。
给每个学生学习的机会。
本环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教师要大胆放手,不要怕学生做错,失败、成功都有收获。
②教师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能是思路的指导,不要过多的干预。
③巡堂时,不要大声说话,更不能指指点点,影响学生思维,学生思考时最反感教师干预。
(三)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环节的补充和完善,发挥合作作用,取长补短,完善个体。
学习小组的确立一般是前后桌六人一大组为宜,可以相互讨论、辩论,相互学习。
小组中成员尽量成绩各个档次均匀,小组中安排好第一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第三发言人、第四发言人,第五发言人、第六发言人,发言人要从低成生到高成生安排,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讨论时让低成生首先发言,即使出现错误,可以得到纠正,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也是提高低成生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参与某一小组的学习,给予适当指导。
这种学习方式的好处在于,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都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表现自己的机会。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毕竟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有限的。
本环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本环节运用要适当,不要求每课都要有,学生自主学习明白了的问题,何必再去小组合作?当学生出现问题较多,有分歧,有争议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②小组合作学习不是要求解决所有问题,更重要的是发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达成共识。
展示交流是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之后的信息反馈交流活动,达成共识。
一般先有几个学生或一两个组首先发表意见,汇报学习所得,其它小组作以补充完善。
对有争议的地方可以展开质疑、讨论、争论、辩论,既可以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又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我矫正能力。
对学生实在是弄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进行讲解,讲清楚,讲明白。
本环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交流时,教师要做到少说,起到“点睛”作用,学生提出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相互解答。
②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进行讲解,讲细、讲透。
这也是该“策略”需要教师“讲”的唯一的一个环节。
教师的“讲”要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
(五)练习与实践:练习与实践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也是运用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
这一环节是学生思维的突变期,因此,是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大好机会。
练习题目的设计要有科学性、典型性、层次性和多样性。
练习一般设计三个层次:即基本练习,目的巩固课堂知识;综合练习,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加强前后联系,形成知识脉网络;发展练习,目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课堂作业要做到少而精,取消重复性作业,腾出时间,改为布置少量思考性强的课外实践性、研究性作业,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广阔大地。
本环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杜绝机械重复惩罚性的练习题目,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②练习题目要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六)自我评价。
这一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整理,完整知识结构,体验知识价值和对学习情感的评价。
在师生共同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把零乱的知识系统起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形式是课堂小结,具体操作过程,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学习心得、绘制知识结构图以及对知识的认识、知识的价值评价、学习方法交流、情感态度评价等,教师跟上有益指导。
本环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切忌流于形式,草草了事,教师要向纵深引导,点激学生心灵深处,分享他们成功的自豪和喜悦。
②让学生体验知识价值、自身价值,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情感态度,激发探究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教师在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去探究。
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对于为人师者而言,我们一直在勉励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才能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
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2.要摒弃将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间域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去自主感悟、比较、体验;同时,教师要注意运用延迟评价,启发学生作充分的、广泛的思考,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及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法来探索研究,总有不完善之处,有待于我们不断改革完善,希望她能在教学法的百花园中开出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