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即美德

知识即美德

知识即美德?
国内不少文学著作和杂志都提到过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并以此作为苏格拉底伦理学思想的概括或立论的根据,这一说法在国内流传多年,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不断的重复着这句“名言”,但大部分作者都很少注明出处,即使注明,也常引证不实,也很少考证这句名言在苏格拉底那里究竟是什么意思,或者与他自身环境有何关系,往往简单的将他解释为:美德(道德)等于知识。

我觉得这种解释逻辑上存在明显缺陷,并且也没有正确反映苏格拉底的伦理学的真实思想。

我查过一些资料哲学中,知识论回答的是“是一不是”,这属事实判断,伦理道德回答的是“该一不该”这属价值判断。

苏格拉底把人的道德生活奠基在知识论的基础上表明西方人是从“是一不是”走向“该一不该”的。

在西方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命题试图为希腊人以至整个西方人的道德生活寻求奠定一个确定的知识论基础,但这种知识毕竟是人的知识,有人的限度和局限。

我认为德行就是人在实现他特有的活动上所表现出的优点,德性是相对于灵魂的理性部分和欲望部分的活动的。

既然灵魂有一个理性的部分和一个没有理性的部分,这两个部分各有不同的活动,人的德性也可以分为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两个部分。

中国的环境跟伦理思想跟西方有着一些差异,比较而言,中国的伦理道德也面临一个从古代的自然风俗习惯到社会
认识的转变,不同在于古希腊作为伦理道德源头的风俗习惯,其合理性来自于希腊诸神的担保;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则来自于家族、血缘和祖先崇拜。

中国古代风俗习惯及其道德合理性是由家庭血缘传统和祖先崇拜担保的,中国人特别强调共同的祖先,讲龙的传人,讲华夏民族,就是把自己看作同一祖先的共同传人,由于共同的祖先,华夏民族的每一成员,共同构成一个大家庭一个大集体,由此构成伦理道德上的集体主义。

在这个大家庭中小家庭是其基本的构成单位和核心,所以集体主义存在的基本形态和核心单位是家族或家庭。

在这种集体主义观念中,个人消融于家庭这个小集体中,家庭又消融于民族国家这个大集体中。

所以,在西方个人道德责任和义务是相对于神而言的,是人对神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神是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的绝对尺度,因而人和人之间的道德责任和义务都是由神来规定和约束的。

在中国道德责任和义务首先是对祖先而言的,由于在家庭内部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所以在家庭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

但由于不同家庭有不同的祖先,所以不同家庭成员的道德行为和态度具有差异性。

这是中国和西方明显的同一时期不同的文化差异,我觉得它和现代的思想和方向没有特别的联系.因为知识和品德实在是相距太远.
如果把中国哲学称为道德哲学,道德哲学是以道理身份讲话的,那么西方哲学就可以称之为思辩哲学,它是以真理的身份讲话的。

换言之西方人讲真理,中国人讲道理;讲真理讲出的是文明的传统,讲道理讲出是的文化的传统。

在文明中自由和正义是其核心和灵魂,它不断把烙有原罪印记的世人向神的境界提升,如果说正义是规则,则自由就是目标;而在中国人的思想经验中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既追求高尚,但也包容粗俗,讲道理的依据是前贤圣哲之言,是价值共同体的最高利益,在这种讲道理的文化传统中,谁的嗓门大,谁的地位高,谁的权力大,谁就具有道理,“你讲不讲道理”这一质问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无理可讲的无奈。

所以亚斯贝尔斯总结儒家及孔子的局限性时说“……在面对罪恶和失败时,他只知道感慨并且体面地承受这一切,而没有从苦难的深渊之中得到推动的力量。

如果说在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儒家道德还能通过抑
制人的欲望维护国家政治的稳定,那么科技的发展,思想的开放,刺激了人的欲望的苏醒和膨胀,道德和知识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抽去知识论基础的传统儒家道德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原则上已成为一个华而不实的精神空壳。

所以现代中国人正处在一个没有理性为支撑的“道德真空”中。

不过我坚信,前途永远是光明的,真心觉得知识并不是美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