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教育启示
作为西方教育的起源,古希腊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
而作为古希腊著名教育家的苏格拉底,其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的教育。
故研究其教育思想,对于理解和改善当代的教育非常有帮助。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是,德智统一论和产婆术。
产婆术被后世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法,分为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内容。
这种教学法在教育实践中,一直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甚至当代教育,我们依旧在实践着这种古老实用的教学法。
相较而言,苏格拉底的德智统一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却似乎一直不尽人意。
要么被过分阐释,要么被忽视,例如对伦理教育的过分强调,或者对伦理教育的过分轻视。
德智统一论的内涵,苏格拉底明确的给出了解释。
苏格拉底提出的命题是“美德即知识。
”这一命题通常被解释为,“知识是使一个人成为有美德的人的充分条件。
”①(泰勒《从开端到柏拉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339)或者可以这样解释,“没有一个人是明知而又故意犯罪的,因此使一切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
”②(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商务印刷出版社,2009.P128)足见,苏格拉底的这种关怀主要是集中在社会伦理方面,而非科学或者其他方面。
在了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这个命题的含义之后,有必要将苏格拉底“善”和“美德”这两个中心词语进行分析。
在古希腊用语中,“善”的含义相当于今天的“好”,也是一个道德意味比较浓重的词语;而“美德”是指任何形式的“好”。
可见,在古希腊语境中,“善”和“美德”都是超越道德范畴的词语,而在苏格拉底语境中,他试图将这种语意的限制加强,使更广泛意义上的“善”和“美德”被束缚在道德领域内,以构成一个社会价值核心的牵引,促进社会伦理的发展。
可见,在苏格拉底的诸多概念中,“善”和“美德”是两个关联密切,却不能等同的道德概念。
其中“美德”的范畴要大于“善”的范围,当两者特指个人道德的时候,可以被看做同义词。
由此可见,当谈及个人道德的时候,苏格拉底之“善”和“美德”可以作为同义词来使用。
尤其在将塑造符合社会道德的个人道德,以更好促进社会道德的教育事业中,“善”基本可以和“美德”通用。
则苏格拉底的著名命题“美德即知识”可以被翻译成“美德即知识,知识通向善。
”
在当代语境中,“善”和“美德”便常常被作为关乎个人道德的特定词汇来使用。
在今日的语境下,审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这个命题的内涵,对于促进当代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又明显的契合性的促进作用。
但苏格拉底美德和知识关系的探讨,并不能完全就解决伦理范围内“善”的问题。
尤其牵扯到个人道德方面,“善”所牵扯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受到社会
伦理的影响,还受到人的感情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教育的过程,是将社会伦理贯彻到个体道德之中的过程,再将这种贯彻的结果,通过个体行为反馈给社会伦理,影响社会伦理的进程。
综上所述,在论及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教育学启示时,必须明确的是,要继承苏格拉底寄托在这个命题中的,对于社会伦理建构的必要性的认识,同时还要甄别这个命题的局限性,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要将伦理教育和情感教育等内容综合起来。
所以,再充分了解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命题内涵,又了解到其局限性之后,在提出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命题的当代教育启示之前,必须设定的前提是,这种启示仅限于道德教育范围内,必须要和情感教育等内容综合作用,才能促进当代教育更加全面的发展。
明确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情况之后,需要正视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现状。
首先,当代中国教育中道德教育的概念缺失。
吴安春在《德性教师论》中提出了一个概念,“知识论”教师,认为这种知识论教师作为当代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他们认定知识的绝对性和保守性,排斥着代表着全面发展的“德性论”。
这个反差,将国人教育观中道德教育概念缺失的现状。
其次,是对道德教育内容的忽视。
吴安春在该书中,提出了关于道德教育内容的判断依据,及存在形式等问题,“生命叙事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存在方式之一”③(吴安春《德性教师论》人民教育歘版设,2003,P4)并指出了道德教育往道德情感教育方向发展的期望。
可是吴安春并未提出明确的关于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不能被明确的提出,从侧面反映了道德教育被忽视的现状。
借鉴苏格拉底的命题,对这些问题提出改善的方向,是苏格拉底命题的教育启示的重要内容。
依据上文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命题和“善”概念之间的解析。
可以做出如下推断,知识的完善可以支撑美德的实现,使个体实现善的道德理想。
要明确这个论断的中心含义,对提出其教育借鉴点,意义非凡。
首先,第一个中心词语“知识”。
这个中心词语强调的是,社会公德通过知识,传达给个体,促进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
按照建构主义主要理论家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所述,“知识的基础是语言、约定和规则”④(高文《建构主义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P36)可见知识本身承载着道德含义。
故在教育中,知识本身就是带有阶级色彩,阶级道德的。
要突破个人道德的困境,首先必须突破知识的局限性。
在知识不能避免的阶级属性在外,超越阶级,关乎人类终极理想的知识必须被增入社会知识的范围内,即强调知识的超越性,对功用性的超越。
尽量向个体提供具有超越性的知识,能够促进学习者的个体道德得到长足的发展,产生和社会道德的差异,才能提供更多样的反馈给社会道德,促进社会道德的完善和发展。
其次,第二个中心词语“美德”。
这个中心词语强调的是,个人道德对社会道德的反馈过程。
在个体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会不断的产生和知识承载的社会道德的冲突,旧有个体道德和社会公德冲突的过程,可以用建构主义的平衡理论来解释。
当新旧知识,会发生同化、顺应的过程,最终进入新的平衡。
这个过程从最开始的平衡,到最终形成的平衡,不仅是个体内部的图式变化过程,也是个外相的展现形式。
个体的行为,会在不断循环的这个过程中,对外部世界产生影响,促进社会道德的变化。
美德,则是对个体行为中,对社会公德产生良好影响的那部分行为(包含思考的方式,情感的态度等)。
可见,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诱导个体将外部行动,控制在美德的范围内,以促进对社会道德的良好发展。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苏格拉底之知识,本就是指善的知识。
而在当代教育中的知识,是超越了苏格拉底定义的知识,需要更多的鉴别,这正是笔者将美德这个概念,和知识区分的主要意图。
再次,第三个中心词是“善”。
知识促进美德,美德将使个体实现善的理想状况。
这种个头善的状况,将是社会道德的良好状态的重要力量。
除了苏格拉底,“善”的教育意义在历史中的重要性,也不断被别的教育家提出。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孟子,对这个概念也颇为重视;苏格拉底的继承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将这个概念不断的完善。
都充分说明了“善”的道德教育其重要性。
这是当代中国教育,绝不应该忽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