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德即知识”
摘要: 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
他的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而“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哲学的重要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应的知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整个哲学的主旋律。
关键词:苏格拉底;美德;知识;哲学。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的中等阶级家庭,他是古希腊也是世界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重要性主要是使哲学从自然向人的转变。
这一转变使哲学不再仅仅关注自然的本原问题,更多的是关注人类社会的问题。
对其哲学思想的认识,也便成为认识和研究整个西方哲学的基础和前提。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中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命题。
在对美德的本质论述中,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重要命题。
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
它表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苏格拉底说,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就是德行。
“德行”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
他认为这是一种每一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定地知道的原则。
在此意义上,他把德行等同于知识。
“德行就是知识”与“认识你自己”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一个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行的知识。
他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但又不去实现这件事,这恰恰说明,他实际上并未真正知道这件事的好处(善),他并没有关于这件事的知识。
相反,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必然会行善;知道善而又不实行善是自相矛盾的,因而是不可能的。
苏格拉底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这样做的。
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无人有意作恶”这一断言有这样的概述:“如果人们不相信一件事是最好的事,他们就不会去做这件事:如果他们这样做了,那只是出去无知”。
苏格拉底提出“德行就是知识”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
他并没有仔细考虑到那些直到后世才产生的复杂的理论上的区分,他只
是身体力行自己认识到的真理。
可以说,苏格拉底的道德实践就是对“德性就是知识”的最好注释。
当他被判处极刑之后,他多次有生的选择:他可以交付一笔赎金,换取生命,他的朋友也愿意代替他交付赎金;他还看可以把亲自和孩子带上法庭求情,用妇孺之情感化陪审团;在临刑前夕,朋友又为他安排好了出逃的道路。
但是他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他在知道什么是正义之后不能再做不正义的事。
他宁可承受不正义的惩罚,也不愿意做不正义的事。
因为人们对他不正义的惩罚乃是出去无知,而他若做不正义的事便是出于自愿。
他为“美德即知识”“无人有意作恶”的道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
它大致具有三重意思:首先,苏格拉底认为人贵在“自知”,困而学,因此,对智慧性知识的追求是人必须具有的美德。
第二,苏格拉底认为,从道德伦理本身来说,“无人有意为恶”,人们之所以恶是因为不具备“善”的知识,而具有了道德知识的人必定会选择“善”的行为,也即是说,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有道德的“知”就必然会导致道德的“行”。
第三,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要求人们对道德的理性把握,更具有践行美德的智慧。
“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在当代社会被人们广泛使用,但是许多人并不知知道其明确含义,甚至没有弄清这一口号的缘由,因而对这一命题产生了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理解。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命题,虽然现在看来,其知识的内涵是片面的、狭窄的,然而,这一命题的哲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对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却有重要的启示。
在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以下两种关系进行认真思考:其一,美德与知识的关系。
人的美德和人所具有的知识是什么关系,二者是否能成正比,人的知识越多其美德就会越好,换句话说,在今天学历社会中,人的学历越高,其道德水平就越高;而没受过教育的人,或者说没有知识的人就没有美德,这些问题当然都不能肯定回答。
但长期形成的错觉,有时却使我们不能全面地、认真地处理好这种关系,以至于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高分低德”、“高分无德”和“高德低分”的现象。
其二,美德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传授美德,美德由教育而来,这已经形成共识。
然而为什么在教育实践中会出现有人受了很高的教育道德却败坏,而很少受过教育有的人却很有美德。
所以说,美德与教
育的关系不是简单地成正比,美德是教育的目的,不一定是结果;教育是美德的来源,却不是唯一的来源。
苏格拉底所以主张“美德就是知识”,这和他的政治、哲学观有很大关系。
在政治立场上,苏格拉底倾向于奴隶主贵族统治,他认为治理国家只有极少数优秀人物才能胜任,而只有这些少数优秀人物才具有“思想力”,因而才能具有美德。
他不相信大众的政治理解力和能力,认为大众缺乏理智,只能冲动和盲从。
所以,在社会动荡时期,只有少数奴隶主贵族才具有“思想力”才有知识。
出于这种政治观点,苏格拉底在哲学思想上的名言就是“要认识你自己”,他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无论谈话还是演讲都以此立论。
在他看来,神创造了人,而人的灵魂是人的最高品质,灵魂指导着人的身体和行为,因此,一切美德都必须从此为基础和出发点。
他说:“神在人的身体中安排了能思考的灵魂,人有了灵魂就知道靠锻炼来获得力量,靠劳动来获得知识。
”所以,所谓认识自己在他看来,就要是提高自己的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灵魂、有理性的人,人应该觉悟到人所具有的尊严,应该能够运用思考,对事物作出独立的判断。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论,苏格拉底确定教育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美德的人。
美德既然是知识,那么美德和知识从哪里来?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美德不是天生的,知识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实现人的美德,必须使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而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离不开教育。
这样,苏格拉底就把教育看成了美德的来源,从而也就突出了教育对于人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苏格拉底强调教育的重要,不是指社会、哲学家和教育者对大众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他认为哲学家和教育者的任务不是臆造和传授知识真理,而应当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去接生新的思想,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是帮助人们发现自己内心的知识真理以达到认识自己实现美德的目的。
因此,他在讲学和辩论时经常采用谈话、问答、讨论或提问等方式来揭露对方的矛盾、讽刺对方的错误,他并不直接告诉对方自己的观点。
在争辩中,使对方不得不承认自己观点的错误,从而接受苏格拉底的观点。
他的这种方法后来被人称为“产婆术”或“精神助产术”,正是运用这种方法,苏格拉底在辩论中又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美德就是知识”、“要认识你自己”和“美德从
教育中来”的命题。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可以说,它是最早的发现式教学法,也是西方教学思想中崇尚辩论→鼓励创新→逻辑推理→科学论证的思想源头之一。
他的“美德从教育中来”的认识,对于后世人们重视教育的作用,以及重视教育对于美德的培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今天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个人而言其本质是主体的一种教育实践,因此,需要我们的教育者要善于用“助产”的方法来引导教育者理解、接受社会主义的美德观。
这样通过自身实践所形成的美德观,是真实的,可信的、持久的;否则,没有主体的积极实践,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许多道德没有经过认识的冲突、情感的体验、意志的磨炼以及行为的困感与矛盾,就很可能形成一些虚假“美德”和“双面人格”,在利益和冲突前面,道德就会成为某些人的装饰品,从而对社会和他人带来危害。
苏格拉底的“美德就是知识”的教育命题,有其阶级的局限性,方法上有一些片面性,在哲学依据上有一些主观色彩,但作为教育思想的起步时期无疑是后来西方哲学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重要源头。
也正是基于这些萌芽时期的认识,后来教育家们都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来认识道德和知识,以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扛起复兴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大旗,倡导自然人性观、和谐发展观和个性解放的理论,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我们探讨苏格拉底的教育命题,就是要使我们正确地认识教育思想中美德与知识的关系,科学地分析美德和知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使人在求知的过程中形成美德,使任何一种美德都具备科学知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