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碳交易与碳融资

碳交易与碳融资


碳交易现状
发达国家属于《京都议定书》的附件1所列国家,具有约束性的 减排目标,为达到该目标,除推动本国减排外,也通过京都机制大 量购买排放权,从而成为国际市场的主要购买者.
2005年和2006年,欧盟购买的碳权占全球的50%,其次是日本 等国.碳权的主要销售国为中国,印度和巴西.2006年,中国占全 球供应量的61%,印度为12%,巴西为4%.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国际碳排放资源提供国。截至今年7月6日,我 国在联合国已注册的项目年平均减排量总和达1.8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已获签发减排量1.4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我国已注册项目数及签发的 减排量均为全球第一。据英国瑞碳有限公司介绍分析,我国已批准的 2000多个CDM项目中,80%以上集中在水电、风电、余热发电、沼 气、煤层气等资源利用型领域。
中国碳交易机构
2008年7月份以来,我国相继成立了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 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交易机 构:
成立于2008年7月份的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成立之初将核心 业务定位为CDM项目交易。但中心总裁陈屹飙说,成立一年来,只在今 年三月份促成了山西一家公司与瑞典碳资产公司一单CDM交易,在这笔 交易中基本没获得什么收益。
一年以来上述交易机构没有进行太多实际性的交易工作,主要原因是 国家对国内交易机构从事谈交易的政策及态度不是很明确。
国内碳交易面临的困境
一是审批程序复杂,CDM碳交易业主收益获取慢。有关数据显示,截 至2009年6月22日,中国政府已经批准2091个CDM项目。截至 2009年7月6日,中国有581个项目在联合国获得注册;其中获得签 发也就是企业真正有收益的不足120家。陈屹飙说,主要原因是审批 效率问题。国家发改委及联合国都只有一个相关部门,却管理着全国 的CDM项目,导致一个项目从启动到最后签发最快也需一年时间。
以欧盟内部温室气体减排计划为例,各成员国家将排放额度以排放许可证的形 式分配给各个企业,这些企业只能在额度内限排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否 则视为违法。
如果企业想超限额排放,就可以通过“排放额度交易系统”向其他超额完成减 排任务的公司购买多余的排放额度(ET),或者帮助发展中国家推行CDM项目等 来换取额外的“信用额度”。
在金融危机前,国内碳交易价格在11欧元/吨左右,在欧洲碳交易一 级市场为16~18欧元/吨,二级市场为22~25欧元/吨。
在北京环境交易所运行之前,由于国内尚无公开对国际市场交易的平 台,国内不少碳交易卖家出于地域所限无法直接接触到买家,均通过 国内的中介机构进行交易。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南昌市麦园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CDM项目是武汉新冠投资集团和荷兰 亿碳公司共同开发的项目,目前正申请在联合国注册。这个CDM项目 将有20年每年15万吨的碳减排量。
我国碳交易发展建议
首先是加强价格调控。目前,我国对CDM项目中碳减排的保护价是8-10欧元 /吨,不能够突出当前不同资源的差异性,更缺乏产业引导性。余裕平等人提 出,要针对CDM项目资源给出阶梯性的最低限价,发挥保护价的引导作用。 新的环保技术引进和使用量越多,CDM项目中碳减排交易的保护价就越低。
六、碳排放权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国家应该对碳排放权交易资源 进行战略储备。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就把大量的碳减排 项目拿到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进行认证,并自己 保留部分项目进行战略储备。我国也应考虑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资源的 战略储备,国家出钱收购碳排放权交易资源,同时成立有关部门进行 碳排放权交易资源的战略投资。他说,目前,国际上碳排放权交易价 格还比较低,未来价格总体上会呈上升趋势,所以国家可以进行战略 投资。
据英国政府测算,到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400亿欧元(约合1900 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随着与碳交易的接触的增加,中国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加入到这一市场.2008 年以来,宝钢已与英国瑞碳公司,瑞士信贷集团签署了宝钢分公司4号发电机组" 核证减排量买卖协议";瑞典碳资产有限公司购买湖北宜化公司的太平洋热电在 2012年底前的减排量;雷曼兄弟商品服务公司(英国)签订了购买国电泰州发电 有限公司CDM项目减排量购买意向书.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网站信息, 截至2008年2月13日,中国CDM获得联合国核证减排量达3 600多万吨二氧化 碳当量,居世界第一位.
而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减排空间相对大,成本也较低.这导致了同一减 排单位在不同国家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高价差.发达国家碳排放额度需 求很大,而发展中国家目前不承担强制性的减排任务,发展中国家因此有很大的 供应能力,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
碳交易机制
目前,国际上碳交易主要有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机制(JI),排 放贸易机制(ET)3种机制.碳交易已成为面对气候变迁的一个市场解决 方案.
业,制定了相应管理规则,同时,欧盟贸易框架与京都协议的逐渐 趋向协调,对接,为推动全球碳交易市场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2)交易体系不断建立,交易机构不断扩大.欧盟建立了欧盟排放 交易体系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澳大利亚创建了新南威尔士体 系,还有欧洲气候交易所,北方电力交易所,未来电力交易所,欧洲 能源交易所等纷纷参与碳交易;
在此框架下,国际碳交易的配额市场和项目市场逐步形成.配额市场源 于京都排放3种机制中的ET,主要限于承担减排义务的公约附件缔约方, 即主要是发达国家.交易量来自京都议定书授予的碳配额,在这些国家 之间自由交易;而项目市场主要源于CDM和JI.JI类似于CDM,主要区 别是交易主体只能是发达国家.
可以说,配额市场和项目市场都是利用碳市场价格调节机制,但是货源 不同.其中CDM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参与的一种基于项目的 新型"双赢"国际合作机制.通过参与CDM项目合作,发达国家可获得项 目产生的全部或部分经核证的成本相对较低的"核准的减排量(CERs)", 用于履行其《京都议定书》下,量化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同时,发展中 国家可以获得额外的资金或先进的环境友好技术,从而促进本国的可持 续发展.因此,CDM占据了全球碳贸易的主要部分.
碳交易发展趋势分析
(3)市场容量不断扩大.欧洲公司,美国和日本成为碳市场买方的 主导力量,碳供给国数量迅速增加,如中国,俄罗斯供应潜力不可 低估;
(4)交易方式趋向多样化和灵活化,技术手段日臻完善;
(5)融资渠道多样化.由于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欧盟碳交 易市场成功吸引了众多机构投资者,摩根士丹利,美林,高盛等都 在扩充旗下的碳交易业务,美国银行,法国兴业银行与富通银行 等著名的金融机构都已纷纷增设碳交易基金.上述特点,反映了 碳市场发展的积极倾向和趋势,为建立有序的国际碳市场提供了 可能.
二是运用财税手段加强调节。针对各地开展的CDM项目中技术引进与利用情 况,有差别地实施相关税收优惠。新的环保技术引进和使用量越多,CDM项 目税收减免就多。反之,税收相应要提高。
三是加强CDM项目国家审批。要针对我国当前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技 术或资金需求,出台国家优先审批项目目录。
四是加强新的项目资源的挖掘。发改委在项目核批的时候要告知企业有关碳减 排交易的情况,避免资源浪费。同时,要开发新的技术路线、方法学,挖掘新 的碳交易资源,引导国内外投资企业朝新的工业节能、城市低碳发展等领域发 展CDM项目。
项目投资方负责人余源水说,项目建设的技术含量不高,难度小,没 有额外引进或得到国外技术转让。荷兰亿碳公司只是帮助进口了沼气 发电机组,它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项目规范管理和帮助申报注册上,并 以7.5欧元/吨的价格获得碳减排量,而目前欧洲市场的交易价格是12 欧元/吨。
由于国外机构只是单一的信息管理投入,新技术应用基本为零,通过 收购减排量可获得丰厚的收益,因此,目前沼气发电、风电、水电等 是发达国家投资机构在我国开展CDM项目最活跃,资金最集中的领域。 而工厂节能改造、新技术引进与应用、城市节能等技术改造型的CDM 项目非常少,这些领域恰恰是目前我国最需要技术支持的领域。
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 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
定书》; 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签订了该协定.2007年12月,澳
大利亚签署《京都议定书》,至此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 中只有美国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京都议定书》规定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安排,在第一阶段,减排仅针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暂 时豁免。由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较高,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较困难,新的 能源技术已经被大量采用,因此这些国家进一步减排的成本高,难度大.而发达 国家必须履行协议规定的削减目标。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主要致力于开发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交 易产品和能源效率交易产品,基于CDM的碳交易也是其设计业务之一。 交易所副总经理穆玲玲说,交易所成立以来主要进行了合作伙伴、会员、 市场等方面的开拓,在碳交易方面只进行了交易服务体系的建设。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裁郭宇峰说,交易所于去年8月份成立,其中一 项功能就是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碳交易建立一个平台,设立规范的流程。 但近一年来,交易所的CDM项目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碳交易发展趋势分析
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 (1)市场发展不均衡.交易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亚洲,非洲等地
区的碳交易起步较晚,交易体系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影响项目 的开发申报和最终出售;
(2)融资数量有待增大.如国际碳市场的基金有限,需要重新构建 项目融资渠道以满足交易需求;
(3)交易风险增大.目前,碳排放交易市场大多盈利,但由于技术 水平和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减排需要等多方面影响,2012年后的 碳排放交易市场赢利面有逐渐下降趋势。
但是欧盟在探索全球碳交易方面仍发挥着主导作用,在交易规模,融资途径,环 保技术和交易制度创新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在碳交易议价控制权不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