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第七章19世纪文学(二)现实主义文学与巴尔扎克

1第七章19世纪文学(二)现实主义文学与巴尔扎克





四、各国发展概况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然而却呈现出一种由点到面的辐射趋势,即由法、英 等西欧先进资产阶级国家兴起,逐步向东欧、俄罗斯 和美洲国家扩展的发展态势。
四、各国发展概况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然而却呈现出一种由点到面的辐射趋势,即由法、英 等西欧先进资产阶级国家兴起,逐步向东欧、俄罗斯 和美洲国家扩展的发展态势。
司汤达的创作特点

1.善于从政治角度来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关系,作
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2.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注重心理描写,细致地描摹 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以上两点,构成了司汤达最显 著的创作特点,也是他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
梅里美创作

梅里美的中短篇小说以1830年7月为界,分为前、
4.俄国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当时极其腐朽的社 会状况使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透析出一种拯救祖国的神圣使命感, 作品锋芒直指俄国沙皇政权政治上的专制制度和经济上的农奴制 度,主要作家有果戈理,他创作的《钦差大臣》和《死魂灵》尽 情嘲笑了俄罗斯社会的丑恶,塑造了俄罗斯乃至人类社会弊端的 不朽的典型形象。随着文学对社会批判的不断深入,俄国批判现 实主义又将文学引向寻求正面人物的领域,即完成了从塑造“多 余人”到“新人”形象的任务,在这方面屠格涅夫是最发人深省
主义文学。
一、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出现的原因

首先,是资产阶级在欧洲范围内的全面胜利,标志
这一胜利的是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和1832年的英 国议会改革。 其次,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为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

用。

再次,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是自古希腊、
1.司汤达的生平

1789年1月23日,司汤达出生在法国东南部的格勒诺布尔城,父亲 是个思想保守的律师,母亲虽性格开朗,喜爱文学作品,但不幸在 司汤达七岁时就病逝了。司汤达在一个天主教神父的管理下过着阴 暗而寂寞的生活。少年时代司汤达惟一感到可亲近的人是他的外祖 父,外祖父思想活跃,信奉启蒙运动思想。在外祖父的影响下,小 贝尔从小就培养了对启蒙思想的爱好以及对启蒙思想家的崇敬。 1799年至1814 ,他跟随拿破仑的军队转战欧洲,终生崇拜拿破仑。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由于和拿破仑有牵连,司汤达被“扫地出 门”。前往意大利的米兰,在那里生活了七年之久。司汤达很珍惜 意大利的这段生活,经常以米兰人自居,甚至在他的墓碑上叫人刻 上“米兰人”的字样。
开除,在父亲安排下进了外省军队。不久, 离开军队返回巴黎,又根据父亲的意见,当
上内政部长秘书。吕西安厌恶政界的腐败,
最后远离法国,到卡佩尔大使馆担任二等秘 书。
《巴马修道院》(1839)

小说根据一个手抄本故事改 编。小说以复辟时期意大利 生活为题材。米兰贵族老唐 戈侯爵憎恨革命,他的妹妹 吉娜却嫁了一个拿破仑军中 的少尉。吉娜喜欢侄儿法布 利斯,资助他去法国投奔拿 破仑。法布利斯赶上了滑铁 卢战役的尾声。



一部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红与黑》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政治 内容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其副标题 是《一八三O年纪事》,由此可看出 司汤达十分关注法国当时的政治与社
会生活,并极力在自己的作品中去表
现它。

作品首先表现出19世纪的法国社会资
本主义经济已经渗透到每个角落,唯
利是图成风,金钱成为人们行动的惟 一准则。
罗马文学以来,作家们一直遵循的一种创作方法。
二、阶段划分

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其突出标 志是法国作家司汤达于1830年发表的《红与黑》。一般而言, 人们将这一时期的文学分为两个阶段,即19世纪30到60年代为 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以巴尔扎克、狄更斯和果戈理 为代表的既猛烈抨击社会黑暗,同时又怀有深厚人道主义和改 良主义思想的伟大作家。19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末为第二个阶
急剧变化,加之法国1830年七月革命的影响,德国人民开始觉 醒,不断地掀起反抗封建专制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斗争。德国文
学在30年代后有了很大的变化,此前的现实主义文学主要是以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和诸侯割据为主要内容,30年代后的文学主 题则多为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声讨资本主义的剥削,即便是 反封建的主题也变得带有更鲜明的政治色彩,而进步作家的创 作中一般都有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内容。这一时期德国 文学最重要的作家是毕希纳、海涅和维尔特。
人等等。由于这些人物多是为争取个人独立地位和生活权利而抗
争,并不思考如何推翻不合理的现存制度,因此英国批判现实主 义文学呈现出一种改良主义和带有感伤主义气息的人道主义思想
倾向。狄更斯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3. 德国 德国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较晚的国家,到了19世纪30年代,德
国的工业开始加快了发展步伐,使长期落后的德国社会发生了
第一节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论

经历了19世纪初期席卷全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的激情荡涤后,欧洲文坛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对社会诸方 面的冷静思虑,作家们又一次将目光注视到他们先前所
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来,这之中尤为突出的是表现出对社
会弊端的批判和对人性卑劣的针砭。于是一种既继承文 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的写实传统、又偏重于批判和暴 露社会黑暗的文学思潮应运而生了。高尔基将这一文学 思潮称之为资产阶级的“浪子文学”、“批判的”现实
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具有较鲜明的政治色彩, 主要有《马第奥· 法尔哥纳》和《塔曼果》。后 期作品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高龙巴》和《卡 门》。
巴尔扎克(1799· 5· 21-1850· 8· 18) 一、生平
没有父母之爱的童年:父亲巴尔萨51岁时与比自 己小32岁的银行上司女儿结婚安妮· 夏洛特萨兰比 哀。巴尔扎克出生于法国的杜尔城,一出生就被 送给乳母喂养,直到4岁。之后,又寄养在另一个 陌生人家里,每周回家1次。7岁进寄宿学校,很 少回家。记忆力超人,富有想象力。中学生活结

《红与黑》内容简介 小说故事发生在复辟时期。锯木厂主的儿子于连跟西朗神父学会
了拉丁文,凭着他能够熟背拉丁文圣经的本领,他到维立叶尔市长 德· 瑞那先生家当家庭教师,不久与市长夫人发生了恋情。事情败露后, 他由西朗神父介绍,进了贝尚松神学院学习。 在神学院,他隐瞒自己热爱拿破仑的观点,以虚伪取得成功,得 到神学院院长彼拉神父的赏识。彼拉神父在神学院受到教会特务组织 耶稣会的排挤,离开神学院时,把于连介绍给巴黎保皇党的重要人物, 大贵族德· 那· 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 于连在侯爵府办事勤勉,获得侯爵信任。他与侯爵的女儿玛特尔 有了私情,玛特尔怀孕后,侯爵只得承认既成事实,准备给他一块地 产使他成为贵族,并为他谋得骠骑兵中尉的军职。 这时,德· 瑞那夫人由于忏悔牧师的阴谋破坏,写了一封告发信给 侯爵,说于连是专门靠引诱良家妇女,猎取财产和地位的骗子。于连 的野心破灭了,在教堂入口处,他开枪打伤了德· 瑞那夫人,被法院判 处死刑。德· 瑞那夫人在他死后三天也死去。
1.法国

1830年法国作家司汤达发表了长篇小说《红
与黑》,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巴尔扎克的创作使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得以巩
固和确立,他的《人间喜剧》不仅使他成为 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而 且更为重要的是确立了现实主义作为19世纪 主流文学的地位。
2.英国

在英国,由于自17世纪40年代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至今有200来
这部小说是以作者当年在意大利的生活为题材,以一对青 年人的爱情为线索,反映了意大利烧炭党人争取民族解放
的斗争运动。小说描写青年烧炭党人彼德罗在一次越狱时,
遇到了贵族小姐瓦尼娜· 瓦尼尼,瓦尼娜愿意抛弃自己的门 第、财产和彼德罗结合,但彼德罗为了民族解放斗争而毅
然离开了这位富有激情的富家女子。瓦尼娜为了达到让彼
小说创作

《阿尔芒斯》(1827):
司汤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它以波旁王朝1825年颁布
法令以10亿法郎作为给在
大革命中遭受损失的贵族 的赔偿金为背景,描写了
贵族青年奥克塔夫与其被
收养的表妹阿尔芒斯的一 场爱情悲剧。
《瓦尼娜· 瓦尼尼》

1829年,司汤达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说《瓦尼娜· 瓦尼尼》,
段,在这个阶段则出现了福楼拜、哈代、列夫· 托尔斯泰和马
克· 吐温为代表的既发扬第一阶段作家们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 批判精神,又力图在更深层次反映生活真实的伟大作家。
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1.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般都十分关注所处的现实生活,力图在 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中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按照事物的本来面 目进行描绘。 2. 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对现实生活的描写方面致力于 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生活中的罪恶 。 3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19世纪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影响下, 普遍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自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 物,把现实主义的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4. 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道主义 传统,要求尊重人的尊严,抨击现行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和肢解。
2.司汤达的创作

在意大利期间,司汤达开始
了他的创作生涯,这一时期 主要创作游记和传记 。重要
作品有:

《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 萨》(1817)


《论爱情》(1822)
《罗西尼的一生》(1823)
文艺论著

《拉辛与莎士比亚》
(1825) 在书中他以假设古典主义

者和浪漫主义者通信的形
式,批驳了当时法兰西学 院对浪漫主义的攻击,主 张文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反对盲目模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