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对比分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
对比分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
(四)经济对外依存度比较
从进出口总额来看,珠三角最高,2118.65亿美元, 占全国的34%。其次是长三角,为1752.17亿美元。 最后是京津唐,为819.3亿美元。这从一定程度上 反映出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外向型程度 依次升高。同时,各区域内部差距悬殊。如在长三 角,进出口总额最高的上海市726.64亿美元,最低 的舟山仅为4.96亿美元 ;而在京津唐,北京和天 津的进出口总之和为753.37亿美元,占整个区域的 9%。
(三)三大需求比较
从消费和投资来看,长三角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 资总额分别为6246.93和6419.96亿元。均占全国的15%,远超 过珠三角和津京唐的同类指标。珠三角和津京唐则相差不大。 在各区域内,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起到很 重要的作用。如北京与天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和占到京 津唐的86%。从增长速度看,环渤海经济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增速略高,比上年增长12%,珠三角和长三角分别为11.4% ,11.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长速度,以长三角最高,比上 年增长18%,远高于其他两个地区。
环渤海区位鸟瞰图
长江三角洲 素有“金三角”之称,它位于我国
东部沿海开放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所组成的“T”字型 结合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黄金海岸线和黄金水道的交 汇口。由于长江三角洲位于东海岸线的中段,扼长江入 东海的出海口,并处在世界环球航线附近,发展外向型 经济有独特的优势,使长江成为我国内地对外开放,参 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走廊,长江三角洲成为联结内地经 济与国际经济的纽带。从地理环境看,本地区属北亚热 带湿润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区内水 网密布,东西是长江黄金水道,南北有京杭大运河,并 有太湖为中心、250多个大小湖泊组成的湖泊群,内 河航运四通八达,并与江、海、湖沟通,水运条件十分 有利。
珠三角:以制度创新为重点的发展方向。 珠三角的区位优势最重要一点为其所在位置的制 度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一直处于我国的 区域制度创新的前沿,具有全国领先的制度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缘优 势以加工贸易起步,大量吸引海外资金,迅速成为我 国市场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近年来珠三角地区 相继提出“深港自由贸易区”“深港经济同城化”“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概念,在跨越不同体制、不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区合作等方面进行和尝试和突 破,率先制度的创新是珠三角的战略发展优势。
长三角经济圈发展的契机主要来自上海举办世博
会及国际性大都市建设。举办2010年世博会既是上 海提升城市功能,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加速器,同时它又 是一个辐射源,长三角其他城市都可能从中受益。20 08年8月6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上通过《进一步推 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 》,首次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至国家层面,并使“ 长三角”的地域范围、战略地位等从国家层面得到了确 切的定义。将区域整合置于启动宏观经济增长的大背景 下,充分借助当前区域整合的发展契机,重视各区域的 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产业优势,实现从“以时间换 空间”向“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转变,真正从区域“ 发展红利”中获取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
(五)经济发展比较
环渤海: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战略取向。
环渤海区域是我国科技、文化、教育、人才、信息等优势 资源的最密集的地区,科研力量最雄厚,综合科技实力 居全国第一。区域内每百万人拥有的高等院校4.1所,是 全国平均水平的3.2倍,长三角的1.5倍,珠三角的1.8倍 ;每万人拥有的大学生数258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 倍,长三角的1.8倍,珠三角的1.5倍。科研和人才的优 势决定了环渤海区域在科技的投入和产出还有开发应用 均居全国首位。突出科技创新,人才和科技既是环渤海 经济区域的优势,又是环渤海区域应坚持的发展方向。
三大经济圈未来三十年总体战略 目标预期
发展契机及方向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契机主要来自滨海新区
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环渤海 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千载难逢的良机。环渤海经济 圈的发展方向是:发挥交通发达、大中城市密集、 科技人才集中和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的优势, 以机械、电子、石化、汽车、建筑业等支柱产业的 发展和能源基地、运输信道建设为动力,依托沿海 大中城市,形成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 主的环渤海综合经济圈。其发展重点是:积极吸引 外资;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合作;发展旅游合作;加 强进出口贸易。
(二)产业结构情况比较
三大经济圈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比分别为:长 三角5.8:51.9:42.3 ;珠三角5.6:49.3:45.1;京津唐 三大区域产业发展概况比较表 4.0:42.3:53.7 。三次产业的排序分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 区域 GDP中三次产业绝对数值(亿元) GDP中三次产业相对结构 呈现为二、三、一结构、京津唐为三、二、一结构。从三 次产业结构看,长三角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高,其次为珠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三角,京津唐最低;第三产业比重则呈相反的态势,由高 到低依次为京津唐、珠三角和长三角。上述现象说明环渤 1112.72 9919.47 8092.8 5.8 51.9 42.3 长三角 海经济圈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换代快,且达到一个较 536.01 4716.57 4312.72 5.6 49.3 45.1 珠三角 高水平。在环渤海经济圈内部,北京三次产业构成 3.1% 、 34.7%、62.2%,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最高,此外河北省廊坊 261.83 2773.48 3517.34 4.0 42.3 53.7 环渤海 、保定、秦皇岛三市的产业构成也呈现为三、二、一结构 。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只有上海、南京、广州的三次产 16117.3 53540.7 35132.6 15.4 51.1 33.5 全国 业构成为三、二、一结构。
从利用外资的角度来看。长三角实际利用外资 最多,为178.51亿美元,占全国的34%。这从一定 程度上反映出长三角对外资的吸引力较强。珠三角 和京津唐依次是150.21和92.32亿美元,分别占全 国的28%和18%.这三大区域实际是利用你还外资占 到全国的80%.在各区域内部存在较明显的不均衡。 如在京津唐,北京实际利用外资最高,为51亿美元 ,而在最低的张家口仅为0.062亿美元。
珠三角地区毗连香港、澳门,是我国陆地上唯一
与这一远东金融、制造业中心相联系的地区,而且珠江 纵贯其整个地区,水陆交通极为发达,具有相当优越的 地理条件。珠三角城市群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包括广州 、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 山5个地级市和肇庆、惠州等县级市。其土地面积为2 .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23%;人口为 2625万人,占全国的2.04%。其中专业技术人 员占本区域总人口的3.9%。 珠三角经济圈起步最早 ,其区位优势独一无二——毗邻香港,当地华侨众多, 同时是我国最早建立经济特区的地区,早在改革开放初 期国家就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因此外资很早就大规 模涌入,香港传统加工业也早就向该地区转移,奠定了 该区域坚实的工业基础,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全 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长三角:以产业创新为重点的战略取向。
长三角经济区域是我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目 前正面临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由低端制造 业向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转型,突出产业创新是其未 来战略定位的重要取向。长三角也具备以技术创新 推动产业创新的基本条件。长三角经济区域的科研 和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以长夜的提升和 优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研成果转化率高。通过 产业创新,实现从成本为主要依托的比较优势向以 技术为依托的竞争优势转变,提升长三角在全球的 产业链中的位置。
从人均GDP的角度来看,珠三角实力最 强,为36440.31元,长三角与京津唐相差不 大,分别为25262.24元和23721.3元。在珠 三角,九个城市中有六个人均GDP在30000 元以上,深圳在全国最高,为46388元。长 三角中人均GDP在30000元以上的城市有三 个,京津唐各城市最高人均GDP不足30000 ,仅有三个城市介于20000和30000元之间。
从出口贸易额看,珠三角为1126.08亿美元,占全国的35%,略高 于长三角的923.97亿美元,远高于津京堂的2888亿美元。出口 贸易比上年增长,长三角超过珠三角为25%,珠三角为24%,均 远高于环渤海经济圈。
但是,从三大需求的人均值来看,珠三角的整 体优势和核心城市的优势尤其突出,特别是深圳, 各项指标远远高于其他核心城市:长三角由于人口 数是其他两大经济带的近三倍,除人均出口额略高 于津京唐之外,其他人均值均低于其他两个区域。 所以从人均值角度看,长三角的优势不复存在;京 津唐以人均值表示经济实力居中,其中北京的人均 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上海相近,天津与其他 核心城市则有一定差距。
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 角洲的概况
环渤海全称为“环渤海经济区”或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 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 域。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 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 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环渤海 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 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 五省(区)二市。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 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环渤海地区 共有城市 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 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
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 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长江 三角洲经济区是由沪、苏、浙三地 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 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 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 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 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 山和台州市,其区域面积 21.07 万平方公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 三角洲城市带已是国际公认的六大 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并致力于在 2018年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
分 析 比 较 方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