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

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

比较研究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

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

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2002年两地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8%,实现出口占全国的63%,完成投资占全国的23.9%,实现消费占全国的26.7%。

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各项洲经济指标的比较1)经济总量:长三角比珠三角对全国贡献率高9.4个百分点2002年,长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141.62亿元,比2001年净增2160.6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8.7%,比2001年提高1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36.18亿元,比2001年净增1013.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3%,比2001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总量上,长三角地区是珠三角的整整2倍,对全国的贡献长三角地区也比珠三角地区高了9.4个百分点。

发展速度上,两个地区2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可比价增速达到了两位数,长三角地区15城市的可比价增速差距不大,最快的是苏州市为14.5%,最慢的是上海为10.9%,高低落差仅为3.6个百分点,应该说发展比较均衡。

而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则差异较大,最快的是东莞市为18.4%,最慢的是江门和肇庆两市,均为10.3%,高低落差达8.1个百分点,比长三角地区大了4.5个百分点,从发展均衡度来讲,要差于长三角地区。

2)投资方面:长三角珠三角双超1000亿元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90.66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7.6%,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39.46亿元,比上年增长5.6%,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3%,比上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总量方面,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珠江三角洲的2.8倍,对全国的贡献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比珠江三角洲地区高了11.3个百分点。

从城市发展情况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一枝独秀,独占鳌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58.41亿元,比上年增长8.2%。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1.49亿元,同比增长2.4%,成为投资超过1000亿元的另一个城市。

增速方面,两个地区24个地级以上城市增速达到了两位数以上的有20个城市,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15城市中只有上海增速在10%以下,为8.2%。

苏州位居第1位,为43.4%,湖州排在第2位,为35.4%,无锡列第3位,增速32.8%。

南京、宁波、杭州分别排在第5、7、11位,高低落差为35.2个百分点。

而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中有1/3的城市发展速度低于两位数,最快的是东莞市为51.5%,最慢的是肇庆和广州两市,分别为7.0%和2.4%,高低落差达49.1个百分点,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大了13.9个百分点,从发展均衡度来讲,要差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3)消费方面:消费增长齐头并进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247.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5.3%,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54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占全国的比重达到8.7%,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

总量方面,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珠江三角洲的1.8倍,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增幅相同,都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

长江三角洲15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情况(单位:亿元)城市2002年增幅(%)2001年上海5408.76 10.9 4950.84南京1295 12.5 1150.3苏州2080 14.5 1760.28无锡1601.7 13.1 1360.11常州760.3 12.4 672.9扬州558.93 11.1 505.46镇江561.19 12.3 502.66南通890.08 11.1 809.3泰州504.26 11.6 449.97杭州1780 13.2 1568.01宁波1500 13.2 1312.69湖州422.47 12.3 385嘉兴706.11 13.8 604.26绍兴928.77 13.8 822.54舟山144.05 12.5 126.69总计19141.62 10.9 16981.01增速方面,两个地区平均增速相同,但从发展均衡性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15城市中最高的是苏州为15.3%,杭州排在第2位,为14.1%,无锡列第3位,增速13.7%。

最低的上海增速为9.3%,高低落差达6个百分点,发展相对不平均。

而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是东莞市为14.7%,最慢的是广州市,为9.8%,高低落差仅为4.9个百分点,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小了1.1个百分点,从发展均衡度来讲,要好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4)出口方面:珠三角地区优势明显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出口总额924.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1%,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8.4%,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出口总额112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0%,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4.6%,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总量方面,长江三角洲地区比珠江三角洲少201.64亿美元,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平均出口总额61.6亿美元,而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平均出口总额达到125.1亿美元,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差距明显。

增速方面,长江三角洲地区出口增幅高于珠江三角洲地区1.1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地区15城市中绍兴位居第1位,为54.7%,苏州排在第2位,为50.5%,无锡列第3位,增速43.3%,最低的南京增速为4.5%,高低落差达50.2个百分点,发展相对不平均。

而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是珠海市为37.4%,最慢的是江门市,为14.8%,高低落差为22.6个百分点,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小了27.6个百分点,从发展均衡度来讲,要好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5)收入方面:珠三角平均收入高过长三角近4000元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可支配收入平均突破1万元大关,达到10361元,平均同比增长12.7%;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达到14285元,平均同比增长7.6%。

从总的平均水平看,长江三角洲地区收入要低于珠江三角洲地区3924元,从增幅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其GDP等指标增长较快,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较高,高出珠江三角洲地区5.1个百分点。

6)支出方面:珠三角居民消费水平更高2002年长江三角洲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693元,同比增长5.1%。

上海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已超过万元,达到10464元,位居各市之首,其增长幅度为11.4%,与其收入增长同步。

消费水平比较,上海市居民消费水平最高,浙江省六个城市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为8518元,高于江苏省八个城市平均水平1790元,形成了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同步差距。

2002年珠江三角洲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1766元。

深圳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最高,达到17921元,位居各市之首,其增长幅度为10.6%,与其收入增长同步。

消费水平比较,8个城市中有6个城市超过1万元,与收入基本同步。

7)存在的主要问题: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竞争加剧1、产业结构趋同。

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相当突出,即使是在同一区域如长三角地区,也出现了严重的产业重构现象,据新华网有关数据,在相距不远的15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选择汽车零配件制造业,有8个城市选择石化业,12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

2、区域内竞争加剧。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各省、市,为吸收外商投资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各类经济开发区为了招商引资,相继以更加优惠政策吸收外商投资。

据福建社会科学院的一份报告显示,长三角的部分城市,如上海、苏州、昆山、南京等市,为了争取台资在本地落户,各地大多由一把手挂帅:一是赴台拜访有迁移迹象的企业,二是到闽东南、珠三角地区招商。

其主要做法:一是降低土地价格标准。

据有关资料,各城市为争夺台资,已出现土地价格越降越低,甚至超出国家准许的范围。

二是提高税收优惠政策。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国家明文规定外资企业可享受15%所得税及“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但各地几乎都突破国家底线,“两免六减半”、“五免五减半”、“七免七减半”、“十免十减半”现象层出不穷。

2001年珠三角主要城市部份经济指标序号城市GDP(亿元)人均GDP(元)工业总产值(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出口额(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 广州市 2,684.8 38,000 3,391.0 964.1 33.3 116.23 1,243.9 14,6942 深圳市 1,980.0 42,323 3,079.6 673 36 374.77 609 23,5443 东莞市 578.4 37,745 1,308.4 125.3 18.2 189.89 196.1 16,9364 佛山市 1,078.5 32,276 2,365.6 227 10.2 63.56 374.9 13,6005 珠海市 367.2 29,513 716.4 104.7 8.6 37.89 128.4 15,8706 中山市 359.4 26,760 1,046.3 140 7.4 43.58 119.5 12,8037 惠州市 480.3 15,000 1,043.5 83.9 11.8 49.09 145.3 10,5518 江门市 623.6 16,400 1,294.7 122.9 8.3 25.71 222.8 9,9519 肇庆市 415 10,703 581.9 86.4 4.8 7.62 139.8 7,739珠三角合计8,567.3 19,983 14827.5 2,527.2 138.4 908.35 3,179.7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各地资料汇总二、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