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__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第三章__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六)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儿童观在科学层面上出现 成为可能
1882年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
(七)20世纪:“儿童的世纪”及其问题
1899年爱伦· 凯《儿童的世纪》
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吗? 1、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发生了哥白尼式的变化 2、儿童研究盛况:格塞尔、皮亚杰 3、将儿童研究与理解人类精神文化的发生联系在一起 4、用法律来达成“尊重、爱护儿童”共识
(二)中国近现代的儿童观 鲁迅先生:“我最初实在替这个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挖 到黄金,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想做孝子,
并且怕我父亲做孝子, … …倘使父亲学了郭巨,那么,
该埋的不正是我吗? … …” 陈鹤琴:儿童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有他本身的 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
3、在法律上保障儿童的权利;
4、作好宣传工作,使现代儿童观深入人心。
(二)现代儿童观的基本内涵
1、儿童是人,具有人的尊严和一切基本权利;
2、儿童是一个全方面发展的人;
3、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做准备,他具有独立存在的意
义; 4、不同性别的儿童应受到平等待遇; 5、儿童有其内在的生动的精神生活; 6、儿童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可以给成人启示;
四、儿童观的形态 (一)社会主导形态
社会主导形态的儿童观是指一定社会中的政府机构、
法律机构及其他居支配地位的人们所持的对儿童的看 法、态度 特点:一元的;法律性;阐述概括、简约 案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9月执行) 《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修订)
(二)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 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是指哲学、伦理学、心理 学、教育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学术领域的研究人 员在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所持的儿童观 特点:多元性;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或背景,阐述 系统、全面
2、儿童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儿童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
“他长大为成熟的儿童,他过完了童年的生活,然 而他不是牺牲了快乐的时光才达到他这种完满成熟的境 地的… …”
(五)“教育心理学化”运动:对科学儿童观的召唤
裴斯泰洛齐 :“当我读他(卢梭)那些令人陶醉的书籍
时,我的梦幻般的旨趣达到了异常热情的高度” 福禄贝尔: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教育者和父母须了解儿童,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类 发展的生存关系中认识儿童; 人类的每一后代的发展,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复演以 前人类发展的阶段,个人经验必然包含种族经验。
命是培植,而不是改变…”
裴斯泰洛齐:园丁说
“种子是树的精髓,它依靠自己的力量长成大树”
“树的生长同人的生长一样,…在儿童还没有出
世时,未来的能力的萌芽就已经具备了”
“教育如同园丁的艺术…教育者也是如此,他没
有传授给人们一点能力。他既没有提供生命也没有提
供呼吸,他只是看守着,以防任何外部力量的伤害或
小原国芳:“去年冬天,我在院子里栽了几株
水仙,把二、三株长势好的水仙移入花盆,加以精 心照料。但二三个月后,这几株水仙却枯萎了。而 另外几株留在院子里的水仙长势很好,现仍在开花。 卢梭的高明就在于此。”
二、我国的现代教育观
1.儿童是学前教育的主体
2.因人而异地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的含义: ● 个体儿童的全面发展 ● 全体儿童的全面发展: 创设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面的教育环境
跳跃”了
3、把儿童看作是传宗接代的工具
儿童是追求生命不朽的另外一种办法
“春秋齐景公爱庶子荼,曾自己衔绳作牛,让
荼牵着走,公触地而齿折”。
4、把子女看作光耀门第的工具 父以子贵
子女攀比
5、养子防老 6、性别歧视 总之,传统儿童观基本上属于工具主义的,把儿童 看作是工具,没有认识到儿童自身存在意义和目的
他们,可是我却看不见有什么进步。 安塞姆问道:那么他们怎样成长呢? 修道院长回答说:就像许多牲口那样又呆又笨。
安塞姆说:一个著名的教育制度却正在把人变成牲口。
… …这些可怜的孩子交给你了,你就应该帮助他们成长,
使他们思想成熟,但是,如果不给他们自由,其身心发展 必遭挫折… …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从新人类观推导出的 新儿童观 伊拉斯谟:“有些老师总希望我们的孩子有像小 大人一样的举止,这是完全错误的”; “对待儿童,首先是爱”;“用恐怖的手段来使儿
7、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儿童发展,还在于儿童的幸福;
8、儿童有权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
第三节 儿童教育观
一、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
教育观的模式:
◎ 第一种模式是“维持”,即儿童某些认知能力能够自然地
完全发展,教育和经验的作用只是使儿童维持现有能力水平
◎ 第二种作用模式是“促进”,即后天教育经验只影响儿童 发展的速度而不影响发展方向和顺序 ◎ 第三种模式是“诱导”,即后天教育经验的存在与否直接 决定了儿童某种能力的发生与否,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
干扰”
园丁说的意义:
1、教与学的行为本来是件自然的、令人高兴的和
惬意的乐事
2、教育者应当研究儿童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研究
儿童成长的环境,如同园丁要研究种子和土壤一样
3、教育的目的应当立根于儿童自己的世界,这样
的教育内容才能为儿童所真正掌握
教育只是由内向外的过程吗?
福禄贝尔:“人类发展的开始阶段是童年时代,主要 是为了生存的生命,所以这一阶段是把内在的东西变 现于外部。少年时代主要是学习时代,把外部的东西 变为内在的”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
•① 成熟
•②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③社会性经验
•④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四个要素不断相互作用,使幼儿不断地由不平衡 走向新的平衡,螺旋式向前发展。 评价: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辩证 性。
三、儿童发展的规律
(一)儿童发展的潜力要及时挖掘 神经系统发育90%在6岁前完成 个性、性格、气质等初步形成期 多种身体机能发展的关键期 (二)儿童是连续不断发展的
生理的发展
心理发展
儿童身体 正常的生
相互影响
儿童的认知、
情感、意志
和个性等方 面的 发展
长、发育
二、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争论的提出:视频
(一)遗传决定论
从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遗传因素具有统帅性和
决定性的作用;从发展的最终结果来看,环境的影响
也是极为有限的,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 已
有重大的决定性作用
“园丁说”与“否定教育论”
“园丁说”——教师是园丁,他应当相信种子成长
的能力,准备好适当的土壤,全力为花草的生长创造适
合的条件,但不能拔苗助长,而是让苗儿自己生长。
夸美纽斯:种子论
“在人的身上自然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
通过教育便可以把它们发展出来。”
“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
育他们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儿童在生命最早发生的事情对儿童如何成长与学习 产生长期的影响;
4、关键期既积极地也消极地对儿童学习产生影响;
5、人类的大脑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具有根据不同经验、
环境而做出改变的能力;
6、预防和早期干预比后来的治疗更有效;
7、大脑根据经验表现出生理上的变化; 8、丰富的环境影响大脑的发展。 (《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2004年版)
(三)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
1.是指广大国民对于儿童的根本认识和态度
2.特点:实感性、差异性及不系统性 3. 类型: 形式性儿童观或理念性儿童观 实质儿童观或功效儿童观
不但能从理论上、观念上掌握一定的儿童观,
而且具有足以使这种儿童观得以贯彻的内在素
养和技能
五、现代儿童观的基本内涵
(一)儿童观的现代化途径在哪里? 1、梳理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 2、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参照不同文化的儿童观;
讨论:儿童发展源自遗传还 是环境呢?
来自心理学的观点:视频
(三)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儿童的任何发展既有遗传的作用,又有环境的作用,只 有两者的相互作用才能促进行为的发展,遗传和环境既不是 彼此独立的,也不是简单相加的关系而是相乘的关系,他们
完全交织在一起,不可分离。
代表人物:
(三)儿童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1、儿童的发展有性别差异 2、儿童的发展有个别差异 3、儿童的发展有文化差异 (四)儿童通过活动得到发展 (五)儿童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木桶理论
四、早期婴幼儿教育的意义——来自脑科学研究的相
关结论
1、婴儿一出生就做好了学习准备,他们是非常出色的 学习机器,他们的大脑使他们变成这样; 2、儿童的发展及其学习能力依赖于天生本性(被8万 个基因所控制)和后天养育(儿童拥有的经验与养
三、儿童观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 1、“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伦理纲常中的儿童 父亲掌握着子女的生死大权 二十四孝之郭巨埋子
2、成人本位的文化蔑视儿童——小孩儿懂什么 周作人:用四书五经灌溉的儿童,长大进入社会后就 只能像“暂出樊笼的小兽”那样,“决不会飞鸣,也不会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第一节
儿童发展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儿童观 儿童教育观
幼儿园教师观
第一节 儿童发展概述
一、儿童发展的含义
(一)发展的含义 发展就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 律地的 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二)儿童的发展 儿童的发展就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 方面有 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教育不只是立足于内部引导儿童内在的自然向外
发展,它还是一个由外向内、使外部文化变为内在精
神的过程。
否定教育论
卢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