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省中考语文模拟卷02.pptx

江西省中考语文模拟卷02.pptx

(选自《清史稿》) 【注释】①议叙:清制对考绩优异的官员,交部核议,奏请给予记录、加级等奖励。②署:安排。③倡: 传播。④祸福:危害。⑤忧:指父母之丧。⑥强梗:骄横跋扈、胡作非为的人。⑦清凉教:一种教派
名。 9. 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奸
民吴忠友据山中聚众积粟 A. 奸民吴忠友/据山中聚众积粟 B. 奸民吴忠友据山中/聚众积粟 C. 奸民/吴忠友据山中聚众积粟 D. 奸民吴忠友据山中聚众/积粟 10. 解释文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 会 ( ) (2) 躬 ( ) 11.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 分)
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交际礼仪。然而,李克强总理却坚持原则,特意让代表帮他给果农带去 100 元水
果钱,真正做到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脐橙虽不贵,却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李克强总理的拥护与感
谢;钱虽不多,却体现了李克强总理的“100 分为民心”,很好的诠释了他的为官理念:把自己当作
人民公仆,把服务群众当作分内之事。这与李克强总理的一贯作风是一致的,无论是为高考考生让路,
①之所以会出现“中国汉字书写大会”这样的活动,本身也已说明问题。 ②手写文字的工具性虽已大为削弱,其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却应引起重视。 ③面对这个人们已经开始提笔忘字的时代,不必陷入小文人的那种感伤情境。 ④当手写汉字正在成为和毛笔书法一样的传统技能,就是到了该考虑如何延续其文化遗产的时候。 ⑤但应关注的是,如何才能在适应时代变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存与传承文化传统。 A. ③⑤②①④ B. ③⑤①④② C. ①③⑤②④ D. ①④③⑤② 5. 给 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还是冒雨深入基层一线,无不体现了这种“100 分为民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 果农收到李克强总理让代表捎来的 100 元水果钱。
B. 100 元水果钱彰显李克强总理的“100 分为民心”。
C. 果农为表感谢,委托人大代表向李克强总理馈赠脐橙。
D. 李克强总理的“100 分为民心”诠释了他的为官理念。
学海无涯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2 分) (一)阅读下面古词,完成第 7-8 题。(4 分)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
A. 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情,以后再告诉你。 B. 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 C. 同学们对自己能否取得好成绩,充满了信心。 D. 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啦》火爆荧屏,这让很多人谈起了亲子教育的话题。 4.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学海无涯
响。尽管这年的光景也没见得好到哪去,但他们怜贫恤穷的举动,至今仍让我念念不忘。 在我们这个三百多户人家的村子,燃开门炮的时间也是有规矩的。尽管没有成文,但哪个敢贸然
冲撞?有一个年夜,村头狗生家的大儿子肚子疼,家人在屋里急得团团转,眼瞅着人痛得死去活来 , 熬到三时,才敢点着鞭炮,抬上病人直奔公社医院,后确诊为急性阑尾炎,晚半点钟就没了。村 里的 老辈人都说:“祖宗菩萨坐得高——这不?没事!”
的声响。 C. 后四句写夏夜南亭乘凉的遗憾与内心的苦楚;想弹琴,没有知音来欣赏。良辰美景,老朋友辛大
却整夜不来共享。 D. 全诗描绘了夏夜南亭乘凉的愉悦,抒发了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之情。 8. 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起首两句,写日落月升,写得很有动感,尤其“忽”“渐”两字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B. 三四两句中的“散”“闲”两字,是顺手拈来的词语,不含言外之意。 C. 七八两句,巧妙地镶嵌进钟子期、俞伯牙之间“高山流水”的典故,暗示诗人与朋友辛大之间的
学海无涯
江西省2018年中考语文模拟卷02
说明:1. 本卷共四大题,25 小题,全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 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卷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2 分)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3——6 段 回忆儿时乡间放爆竹的习俗吉乡里人的生活状况。
7——8 段 写如今农村燃放爆竹的情况,突出农村巨大变化。
17. 选取合适的角度对文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4 分) (1) 天有些阴沉,偶尔落下一两粒雪籽。地上却暖洋洋的,村子外,到处是匆匆的步履。
(2)儿时,每每除夕年夜饭后,父亲便独自从灶膛里铲出炭火,装进瓦钵,轻轻盖上铁丝火罩,尔后 将开门爆竹放在上面,让幽幽的火,久久地焙。
知音关系。 D. 结尾两句交代作诗缘由,抒发对辛大的怀念之情,点明诗歌的主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 9-13 题。(10 分) 纪大奎,字慎斋,江西临川人。乾隆四十四年举人,充四库馆誊录。五十年,议叙①知县,发山
东,署②商河。会李文功等倡③邪教,诱民为乱,讹言四起。大奎集县民,谕以祸福④,皆惊悟。邻 郡惑者闻之,亦相率解散。补丘县,历署昌乐、栖霞、福山、博平,民皆敬而亲之。父忧⑤归。嘉庆中 复出,授四川什邡县。或谓:“什邡俗强梗⑥,宜示以威。”答曰:“无德可怀,徒以威示,何益?”奸 民吴忠友据山中聚众积粟,讲清凉教⑦。大奎躬率健役,夜半捣其巢,获忠友,馀众惊散。下令受邪 书者三日缴,予自新,民遂安。
(1) , 甲 光 向 日 金 鳞 开 。 (2) 金 樽 清 酒 斗 十 千 , 。 (3) , 决 眦 入 归 鸟 。 (4) , 愁 云 惨 淡 万 里 凝 。 (5) “有对手,保持警惕,便不失活力”一语与《孟子二章》中的“ ,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6) 春天来了,鲜花是美的,诗人白居易春行钱塘湖,也被“ , ”的景 致深深陶醉。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5-19 题。(17 分)
爆竹好惊眠 天有些阴沉,偶尔落下一两粒雪籽。地上却暖洋洋的,村子外,到处是匆匆的步履。老祠堂里的 鼓声擂得山响,十里八乡清晰可闻;井台边,时而传来杀猪宰鹅的声音;磨豆腐、蒸米饼、切糖片…… 忙碌的声音日夜在老屋里喧响。“大人操心没钱,伢子操心过年”有按捺不住的伢子,将新年的头一 颗爆竹帅上半空,人间的欢乐便送到九天云霄。 在名目繁多的乡村过年习俗中,爆竹历来扮演主角:三十祭祖、除夕封门、初二接女婿、初三唱 大戏、十五迎龙灯……哪一样都离不开它高亢的开场。乡人放鞭炮除了渲染节日气氛,更主要是用来 祈福:在爆竹身上,寄托着农家的期盼——爆竹的响亮或喑哑,是农人预测一年财气、运气、福气的 征兆。有联为证“燃几声爆竹,把穷鬼轰开;烧数根文香,将财神引来。”许多乡村懵懂少年,后来 变得成熟以至老成持重,爆竹是一个重要的推手。 最值得一提的是大年初一的开门爆竹。 儿时,每每除夕年夜饭后,父亲便独自从灶膛里铲出炭火,装进瓦钵,轻轻盖上铁丝火罩,尔后 将开门爆竹放在上面,让幽幽的火,久久地焙。此时,父亲的脸专注得像幅木刻。有一个除夕,烘着 的鞭炮忽然燃着了,噼噼啪啪转眼一挂鞭炮化作一屋烟雾。因之,全家人默默无声地度过了一个年夜, 接着便又担惊受怕地捱了一年光阴。 家穷,又想廉价买好货。有种俗称“鸡婆带鸡崽”的鞭炮——一个大的带一群小的,燃放时声音 怪怪的,像在叫“隔里隔壁穷——隔里隔壁穷——”邻人不乐意了:“大过年的,怎么来咒穷我们?! ” 以后就没敢再放这种鞭炮,可日子仍然过得喘不过气来。每到年终分红时,一家人谁也不愿到队 部去 瞅一眼。与我们同住一幢老屋的义道公、驼背伯,家景比我们稍好些,都向着我们。又到过年时 ,驼 背伯说:“咱们三家的爆竹合放吧?”母亲是个明理人,怕沾人家的,迟疑了。义道公说:“三 根稻 杆搓成一根绳,结实哩;三户人家夜抱成一团,人多接得起大福大贵。”果然,这一年的炮仗震 得山
金色的蒲公英烂漫地开着, ,布满了整个山野。
A. 像从天而降的精灵
B. 像密密麻麻的星星
C. 像星星点点的灯火
D. 像一群群的小蜜蜂
6. 对下面语段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日前,接过经人大代表、老红军等几经辗转的 100 元钱,朴实、黑瘦的江西赣南果农陈忠欧流下
了幸福的泪水。果农为表示对中央振兴赣南苏区好政策的感谢,委托人大代表向李克强总理赠送脐橙,
①在江南古镇,有些山村如今仍保留着一种古老的传统造纸工艺,也依然在采用古老而原始的 方 法编织着同样古老的抄纸珠帘。
②“造纸必用帘,有帘方成纸”,抄纸竹帘(也称竹帘)是传统造纸器具之首。竹帘用非常精细并 打磨得非常光滑的竹丝编制而成,竹帘四周根据纸张尺寸大小有框架限定。竹帘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 到抄出的纸张的品质。
邻郡惑者闻之,亦相率解散
学海无涯
12.文章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来写纪大奎,“点”是指两件事,一是“平邪教”,二是“捣强巢”, 那么“面”是指什么?(2 分)
13. 结合文意说说纪大奎有哪些优秀品质。 (2 分)
(三)古诗文积累。(8 分) 14.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 1 分)
A. 他每趟赶马回来,一心盼家,最大的盼头就是享受天.伦.之.乐.。
B. 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是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C. 近年来,种种食品安全问题络.绎.不.绝.地出现在公众面前,令人惶恐不安。 D. 阅读网络信息,同学们如果断.章.取.义.,捕风捉影,很容易造成管中窥豹,盲人摸象的悲剧。
A. 殷.红(yīn) 骄奢 袅.袅.烟云(niǎo) 弥留之际 B. 云翳.(yì) 嫌恶 一尘不染.(lǎn) 豁然开朗 C. 可鄙.(bì) 馈赠 蹚蹚鞳.鞳.(tà) 鞠躬尽瘁 D. 窥伺.(sì) 妍丽 相形见绌.(chù) 周而复始 2.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为保护环境,城里如今不提倡放爆竹了,这是好事,就让久远的爆竹声在记忆中轰响吧。 (选自《江西日报》副刊)
15.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的题目“爆竹好惊眠”的具体作用有哪些? (2 分)
结16.构分析文章结主构要、内内容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按提示在空格处填写下表思。想感(4情分)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