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与班主任工作技能》课程说明2006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发了《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规定今后凡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在上岗前或上岗半年时间内需要接受专题培训,并取得班主任任职资格。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班主任工作存在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实行“班主任资格认证制度”,严格班主任的选拔、培训和考核制度。
确定班主任的人选资格的考核一般包括:理论知识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法规,教育热点问题的分析等)、一般能力测试(班主任日常工作能力,比如设计主题班会、设计班级日志并说明设计意图等)、特殊能力测试(班级重大问题的处理,比如看学生在校生活的片段或影视作品,寻找教育的切入点;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等等)。
所以,《德育原理和班主任技能》是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的重要内容,就是要转变“体力劳动型”、“保姆型”、“警察型”的班主任工作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工作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核心内容。
本课程内容分成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学习德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德育的概述、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德育过程,其主要的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从理论上把握德育工作的基本方向。
后一部分重要学习班主任工作的技能,主要包括学生的教育和班集体培养的内容,其主要的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应用德育理论知识,初步掌握基本的班主任工作技能。
前一部分注重理论的理解,后一部分则是注重理论的应用和技能的培养。
两部分内容相互相成,都是班主任培养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教师的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一方面,要唤起学生的受教育的经验,另一方面要提供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供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的现实意义,并学会应用。
学生的学习,既要理解和记忆德育工作原理,也要紧密结合教育实践的要求,培养初步的教育实践技能,养成自觉地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和研究的学习习惯,主动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
上篇:德育基本原理绪论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德育工作的重要价值,初步改变“德育工作就是说大道理”的错误观点。
2、了解班主任工作对学生与自身成长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做一个有新型的教育理念的班主任”的意识。
3、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状况,初步形成重视德育工作实效的意识。
4、初步掌握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形成重视德育工作实效的意识教学难点:理解德育工作的重要价值,和对“新型的教育理念”的理解课时安排:4学时一、对学校德育现状的认识(一)从德育的内涵看学校德育现状:1、德育的内涵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素质的教育。
2、从德育的内涵看学校德育现状:1)德育负重过大:2)调德育的社会价值,忽视德育的个体价值:3)教师和学生成为“外铄”的工具与对象:4)“情感”“直觉”等内省精神的缺失,学生主体难以体验到道德精神需求及道德情绪体验。
(二)从学校德育的实施看学校德育的现状:1、单向灌输而遮蔽主体2、注重条文而忘却生活3、封闭操作而疏离社会二、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分析(一)德育目标定位不明确(二)内容选择混淆了类别与层次的差异。
(三)德育的功能定位不全面:(四)德育工作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严重(五)德育的针对性、适应性差:(六)没有形成教育的合力(七)教师缺乏动态的、发展的评价观第一章德育的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道德的多层面的内涵,对德育的任务形成初步的认识2、了解德育的内涵,初步形成不同的德育内容要有不同的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意识3、了解当前德育的困境,激发研究学校德育的兴趣与热情。
4、了解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状况和改革的方向。
教学重点:道德的多层面的内涵对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影响教学难点:初步形成不同的德育内容要有不同的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意识课时安排:6学时第一节德育的内涵及构成要素一、德育的定义1、德育(狭义)——育德,道德教育2、德育(广义):教育着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素质的教育。
二、德育的构成要素(一)政治教育(二)思想教育(三)道德教育(四)法纪教育(五)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节德育的功能一、政治功能1、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立场观点2、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二、经济功能1、影响人们的立场与观点2、影响对经济的决策3、制约人们的行动三、文化功能1、传承文化2、选择文化3、传新文化四、自然性功能1、使受教育者树立人与自然协调的观点2、懂得调节自身行为3、自觉参与动物与环境保护行动五、个体发展功能1、个体发展定向功能2、个体职能发展功能3、个体心理发展导向功能4、个体享用功能第二章德育理论发展简介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教育的思想,认识到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的丰富和深刻。
2、了解西方几种有代表性的德育理论流派及其观点,并认识其对当前学校德育的意义和价值。
3、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拓宽自己的视野。
教学重点:认识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的丰富和深刻,并认识其对当前学校德育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难点:了解西方几种有代表性的德育理论流派及其观点课时安排:6课时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德育理论一、关于德育的地位和作用二、道德目标(道德价值和道德理想)三、关于道德过程四、关于道德内容五、德育的原则与方法(体悟、实践)第二节西方德育理论一、卢梭(法国思想家)二、赫而巴特和杜威(一)赫而巴特1、德育的地位:教育最根本的、最首要的任务——培养完善的人2、德育内容:“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或报偿(二)杜威1、育即生长:2、道德发展的三阶段思想3、教育即生活: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劳伦斯.科尔伯格1、理论精髓:认知——发展,道德发展的核心是道德思维的积极发展,它有明显的阶段性和顺序性的特点,包括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2、德育模式*“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课堂讨论法。
该模式的三要素:(1)课程要素(2)班组要素(3)教师行为要素*“新柏拉图德育模式”——公正团体法3、评价四、价值澄清理论强调主体内部的因素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A、理论前提:两个理论假设,一是当代儿童处在充满互相冲突的价值观的社会之中,而这些价值观深深地影响他们;二是当代社会中,根本就没有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念体系。
B、主要观点:1、德育任务:价值不是传授和灌输的结果而是选择的结果。
2、德育过程:利用各种问题和活动教授评价过程并帮助人们熟练应用这一过程。
3、德育原则:启发诱导4、德育方法:澄清应答法、书面评价法、班组讨论法,反对灌输和强迫的方法。
评价:强调主体的内在因素特别是思维、情感以及个人内部的选择、评价过程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其德育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五、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1、德育目的:教育引导学舌积极主动地观察、学习、模仿和接受社会生活中正面的知情意行,并培养他们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强化、自我调节的意志品质和能力。
2、德育原则:注重知行统一。
3、德育方法:(1)观察学习法:(2)榜样示范法:(3)强化法贡献:强调了示范榜样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第三章德育目标和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的基本特征,形成关注学生发展特点实施德育的基本观点;2、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3、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难点: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教学时数:6课时第一节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的内涵及特点二、德育目标的设计1、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2、符合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3、符合品德的结构和形成规律4、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目标的基本特征1、时代性2、继承性:传统文化、传统美德3、融合性:外来文化4、有序性:简单到复杂5、统一性:6、差异性第二节德育内容一、爱国主义二、社会主义三、道德教育四、世界观和人生观五、心理教育第三节德育课程一、德育课程的概念:一切影响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的因素均可视为德育课程。
二、德育课程的分类1、学科德育课程:2、活动德育课程3、隐性德育课程:三、德育课程的实施1、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加强德育2、活动课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3、社会实践课中强调学生的参与4、风纪环境课注重对学生的熏陶第四章德育过程教学目标:1、掌握品德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初步形成科学规划和管理德育工作的意识2、初步形成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协调得意识,促进学生品德形成;3、把握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有效实施学校德育。
教学重点:德育基本规律的掌握教学难点:德育基本规律的掌握课时安排:10课时第一节德育过程的概述一、德育过程的概念:是以形成受教育者的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的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新要求和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品德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德育过程的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的影响的过程四、德育过程的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第三节德育过程的实施原则一、主体性原则:二、实践性原则:三、整体性原则:四、渐进性原则:五、差异性原则:六、发展性原则第五章德育环境教学目标:1、掌握实施德育的环境因素特征2、初步形成重视良好的环境建设的意识3、初步形成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意识与能力教学重点:初步形成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意识与能力教学难点:初步形成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意识与能力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节德育环境的概述一、德育环境:环境:泛指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
德育环境:以德育对象为中心,对德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并对德育效果有积极影响的各种内外部条件(包括自觉的和自发的)——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自我教育等二、德育环境的特征1、人格化2、规范化:3、交互性:4、可持续性:5、主题化:第二节家庭、学校、社会德育和自我教育一、家庭德育:(一)概念:指父母或其他亲属按照社会的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家庭中直接或间接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