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税收的经济效应

第九章 税收的经济效应

教案2008 ——2009 学年第二学期注:课程性质应为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

第九章税收的经济效应授课时间:第101周学时:2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内容本章讲授税收的经济效应作用机制,税收的经济影响,税收与经济发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税收的收入效应和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税收对投资的影响,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理论,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和“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减税政策等内容。

2、教学要求重点掌握税收的收入效应和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税收对投资的影响,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

了解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理论,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和减税政策的内容。

难点是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税收对投资的影响,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手段(课堂讲授、讨论、实验等)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四、思考题、讨论题、作业1、试述税收的收入效应。

2、试述税收的替代效应。

3、试述税收居民储蓄的影响。

五、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或网站等)(1)《财政学》陈共.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五版。

(2)主要参考书:①《财政学(第四版)学习指导书》陈共.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②蒋洪:《公共经济学(财政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③郭庆旺,赵志耘:《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④哈维·罗森:《财政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⑤大卫·海曼:《财政学:理论在政策中的当代应用》(第8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⑥《中国财政》杂志,财政部主办。

⑦《财政研究》杂志,中国财政学会主办。

⑧财政部网站/index.htm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⑩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公共经济学版块)/subjectlist.asp?classid=8#⑾地方财政研究:/六、教学内容及课件设计第九章税收的经济效应第一节税收效应一、税收效应的概念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生产者的决策的影响。

税收效应:收入效应和税收替代二、税收收入效应1、概念收入效应对纳税人在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从而降低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2、机制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纳税人收入水平下降减少商品购买量消费水平下降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不变。

三、替代效应1、概念替代效应是指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和重税商品的购买量,增加无税或轻税水平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2、机制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纳税人减少征税和重税商品的购买量增加无税或轻税水平的购买量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第二节税收的经济影响一、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一)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2、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二)我国的实际情况二、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一)税收对居民储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1、税收对居民储蓄的收入效应2、税收对居民储蓄的替代效应(二)我国的实际情况三、税收对投资的影响(一)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1、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2、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二)我国的实际情况四、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一)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1、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收入效应2、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替代效应(二)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节税收与经济发展一、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供给学派的三个基本命题)1、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而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

2、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

3、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的多少不一定按照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以按照反方向变化。

二、“拉弗曲线”简介“拉弗曲线”对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1)税率高不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取得高的税收收入;高的税收收入也不一定需要高税率。

(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税率,图中C 、E点是高税率,D、F点是低税率。

(3)税率和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优组合是最佳税率。

第四节最适课税理论一、最适课税理论的基本含义最适课税理论是研究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征收某些大宗税款的理论。

代表人物:詹姆斯•米尔利斯(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廉•维克里(加拿大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义教授)税制结构:最适课税理论是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对应税行为和结果的合理征税。

课税原则:最适课税理论是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体系进行分析的学说。

最适课税理论研究三问题:1、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合理搭配问题;2、寻找一组特定效率和公平基础上的最适商品税。

商品课税容易实现效率目标,而最适课税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商品课税具有公平分配的功能。

3、假定收入体系是以所得课税而非商品课税为基础,如何确定最适累进程度,以便实现公平又兼顾效率。

所得课税容易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目标,而最适课税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所得税促进经济效率。

二、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搭配理论1、直接税与间接税应当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

直接税是一种良税,而差别商品税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也是所得税所比能取代的。

所以,最适课税理论首先承认无论是商品税还是所得税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2、税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目标在复合税制情况下,主体税的选择影响到税制的总体功能。

所得税适用实现分配公平目标,如果政府的政策目标以公平为主,应选择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的税制模式。

商品税适用实现经济效率目标,如果政府的政策目标以效率为主,应选择以商品税为主体税的税制模式。

(二)最适商品课税理论1、逆弹性命题。

在最适商品课税理论体系中,当各种商品的需求相互独立时,对各种商品课征的税率必须与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呈反比例。

一种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征税的潜力也大。

因此,最适商品课税理论要求,对弹性相对小的商品课以高的税率,对弹性相对大的商品课以相对低的税率,以实现总体超额负担最小化。

(图)从效率角度看:需求弹性与超额负担正相关,为了使社会效益最大化,超额负担应尽量小,应对需求弹性大的商品课征低的税率,对需求弹性小的商品课征高的税率,这符合效率原则。

从公平角度看:需求弹性小的商品基本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大的商品基本是非生活必需品。

对需求弹性小的商品课征高税率,对需求弹性大的商品课征低税率,这不符合公平原则。

2、最适商品课税理论要求开征扭曲性税收。

政府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获得完全的消息,而且征税能力受到限制,按逆弹性命题课征商品税不能保证生产高效率,因此需征收其他扭曲性税收。

要使商品课税具有公平收入分配功能,需要两个前提条件:(1)要有一套差别税率;(2)对必需品适用低税率或免税,对奢侈品适用高税率。

(三)最适所得课税理论1、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不能过高。

在政府目标是使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化的前提下,社会完全可以采用较低累进程度的所得税来实现收入再分配。

过高的边际税率不仅会导致效率损失,而且对公平分配目标的实现也无益。

差距大累进程度高效率X 公平V差距小累进程度高效率V 公平X2、最适所得税率应当呈倒“U”型。

对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适用相对较低的边际税率,而对中等收入者适用较高的边际税率。

在同样的效率损失情况下,政府通过提高中等收入者的边际税率,从较为富裕者那里取得更多的收入,而通过降低高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增加这一群体的福利,从而即能实现帕累托改进,又能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三、我国深化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一)税制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1、税制改革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政府确立的目标;2、税制改革的可持续性;3、税制改革产生的合意的或不合意的副产品的程度。

(二)现行税制存在的问题1、流转税比重过大,并没有形成双主体的税制结构,2001年流转税为70%,所得税为24%。

2、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鼓励技术进步;3、企业所得税内外两套税制,不适应加入WTO的要求;4、税收管理电子、网络化程度不高;5、税收征管不严,偷漏税现象严重存在。

(三)根据最适课税理论深化我国税制改革《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稳步推进税收改革。

1、统一内外企业税收制度,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2、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

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将设备投资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

3、改进个人所得税,调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减轻低收入者负担。

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4、实施城镇维护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研究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

5 、修订后的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运行平稳,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

资源税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实施新的耕地占用税条例。

6 、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税政管理权。

复习题一、关键词1、税收的收入效应2、税收的替代效应3、拉弗曲线二、思考题4、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