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化工、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化工环保产业推进办公室2009年10月目录一、背景与基础 (1)(一)全市化工、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1)(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5)(三)化工、环保产业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6)二、发展战略 (8)(一)基本原则 (8)(二)发展目标 (9)(三)产业布局 (10)(四)发展部署 (11)三、发展重点 (13)(一)发展方向 (13)(二)重点任务 (14)(三)重大专项及重点项目 (17)(四)重点产业链建设 (19)1. 天然气化工产业链 (19)2. 环保产业链 (20)3. 磷化工产业链 (22)4. 油脂化学产业链 (23)四、推进措施 (24)(一)建立组织保障体系 (24)(二)强化规划引领 (25)(三)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25)(四)确保要素优化配置 (27)(五)大力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28)(六)发挥科技城建设优势,努力争取国家优惠政策 (28)五、附件 (29)附件一:化工、环保产业重点企业一览表 (30)附件二:在建和拟建重点项目 (33)市化工、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决定精神,推动我市化工、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全市化工、环保产业的基础条件和发展趋势,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与基础(一)全市化工、环保产业发展现状1.产值总量逐年增加,但总体规模偏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较低2008年,全市化工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24亿元,实现利税3.18亿元,共有规模以上企业63户,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1户、亿元至10亿元企业8户,亿元以上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4%、产值占50%以上。
2008年,全市环保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72亿元,共有规模以上企业8户,其中亿元至10亿元企业2户。
化工、环保产业在全市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见图1。
目前,全市化工产业主要包括精细化工、无机盐化工、天然气化工等,具体行业细分见图2。
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全市产值化工产值环保产值图1 化工环保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图2 全市化工产业细分行业构成2. 发展起步早,聚集了一批优势企业和核心关键技术的化工、环保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优势企业。
化工方面,利尔化学股份公司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吡啶类农药生产企业和全球第二大氯代吡啶类除草剂原药供应商;西普油脂公司主导产品芥酸在亚太地区具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占全球芥酸市场份额的16%,目前是全球第三大芥酸产品供应商;银河建化、东材集团染(涂、颜)料系列中间体在国外行业也具有比较明显的产品特色优势和市场规模能力;美丰的尿素产品,年产量28万吨、具有较大的规模优势;银河建化公司的铬盐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达20%以上,规模优势明显;启明星集团黄磷及下游产品甲酸、磷酸盐系列品种已具备中等产能规模。
在环保产业方面,我市环保产业门类较全,且起步较早,企业科技含量较高。
恒泰环境的烟气净化工程项目合同金额累计超过10亿元,2008年已实现产值近亿元;在城市生活固废处理方面,神工环保先后承担了泰国曼谷、和省多个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工程的技术咨询、设计,在2008年实现总收入2000万元;长鑫新材料在废旧塑料循环利用方面产品性能、性价比在国领先,2008年实现产值2.4亿元;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中科成环保股份公司2008年产值达到了2.4亿元,中科成污水处理产值达到了6276万元;新加坡美能公司计划在绵建成亚洲最大的中空纤维膜研发生产基地,一期工程设计产能3亿元已经投产,今年产值将逾亿元。
银河建化在铬盐生产中废气废渣处理、兴事发公司在太阳能、古杉油脂化工在废物加工成生物柴油方面都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并形成一定产能。
这些企业从事领域属于我国“十一五”期间环保产业重点支持领域,在全国同行中产品科技含量较高,技术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3. 军民融合不断深入,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化工环保产业具有鲜明的军民融合特色。
利尔化学、西普油脂是我市最成功的军转民企业。
同时,依托中物院,全市建成了国家烟气脱硫、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和核技术工业应用三个与发展环保产业相关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通过技术转移和工程开发,形成了恒泰环境、中科成、神工环保、久环仪器等一批环保高科技企业。
银河建化、启明星磷化工、美丰等企业多年来一直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新产品研发、工艺革新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科技优势逐渐与企业的产品开发优势有机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化工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4.研发能力逐步提升,创新体系正在形成全市化工行业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二家、市级企业中心三家;环保产业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个。
西南科技大学有环境工程学院,师学院设有生命科学系。
两校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二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环境工程自控技术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一个和省级实验教学示基地(西南科技大学水处理与污染控制中心)。
全市从事环保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的科研人员约120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教授20余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50余人,博士近20余名。
5.资源综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骨干龙头企业在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如银河建化公司的铬渣无毒化处理及综合利用、启明星磷化工公司的黄磷尾气综合利用、美丰公司的节能、扩产搬迁改造等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提升了该产业的环境承载能力,而且,其生产综合成本得到明显下降,为产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 产业规模较小,没有形成集群优势。
我市化工、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较小。
2008年,全市化工、环保产业产值不到5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仅为5.76%,发展较为滞后。
由于企业布局分散,同时缺乏相关配套产业,因此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和集聚效应。
2. 原材料自给能力差,产业链条短,本地配套能力弱。
我市化工、环保企业多数集中于产业链的中部,上游重要的原辅材料、中间体、关键设备、部件等大都依赖省外采购或进口;下游产品精深加工和应用市场在外,本地配套能力差。
致使企业间在产品、技术等方面的相互关联和依存度较低,难以互相配套和协同发展。
3. 军民融合、产学研合作潜能未充分发挥。
大部分的科技资源集中于国防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等,多年来形成了丰富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由于体制和机制等原因,造成科技与产业、生产脱节,未能有效形成现实生产力,导致军民融合、产学研合作的潜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4. 产业集中区建设滞后,现有园区配套环境有待改善。
化工、环保产业集中区目前尚未建成。
现有园区集中供热、供电等配套服务能力和公共设施建设急待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发展和产业的形成。
同时,污水及废弃物处理分散,亟待集中化处理和加强公用配套设施建设。
(三)化工、环保产业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十二五”或未来更长时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将会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拉动,化学品市场需求依然旺盛,并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增加;重化工业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能源供应不足的矛盾显现,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化学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体趋势就是大力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节约各种资源,减少资源的消耗,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通过不断改进设计,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设备,改善管理、提高质量、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减少、避免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污染预防的转变;大力开展综合利用,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废物,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减少废物的最终处置。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为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供物质基础保障,在开发污染治理技术与装备的同时,更加注重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技术与装备。
2008年以来,全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已达1.41万亿元,占当年GDP的4.7%,其中,节能产业2700亿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6600亿元,环保产业4800亿元。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环保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工业经过多年发展,工业总量和经济规模都达到了较高水平,“1+5”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但最近几年来工业增长缓慢,工业增加值已落后于、、、资阳、江等地区,工业在全省正处于“不加快发展就会加快落后”的非常时期。
在这种形势之下,市确定了“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也是科技城建设的重要涵,未来5年,将是市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工业发展新格局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阶段。
作为支柱产业的化工环保产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新的要求:一是化工环保产业必须跨越式发展,迅速做大产业规模。
目前市化工环保产业总体规模偏小,要迅速做强做大,必须超常规发展。
二是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支撑,特别是加快军民融合。
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支撑,目前化工环保产业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潜能未有效发挥等问题,而大部分科技资源集中于中物院等军工科研机构,因此必须促进军民融合,推动国防科技资源向相关产业的转移。
三是要立足集约化发展,促进产业集群。
市化工环保产业都存在规模分散、缺乏协同的问题,同时不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产业集群和大企业集团。
四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化工产业是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行业,而我国资源紧、环境问题严重,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节约资源的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保护环境。
二、发展战略(一)基本原则——优化产业结构,激活存量,推动产业链重心转移和延伸。
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力度,优化产业、产品和技术结构,努力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现有企业和产业规模为基础,努力促成其向产业链中盈利能力强的位置转移;以产业耦合体系构建为方向,促进原材料供应和设备配套的本地化。
——促进产业聚集,推动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发挥特色园区和产业基地的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扶持大企业、大集团,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通过壮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推进军民融合,培育壮大特色新兴产业。
利用科技城建设品牌优势发挥当地及周边国防科研机构、军工企业和高等院校的技术、人才、设备优势,建设军民两用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推动国防军工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向民用产业的转移,培育壮大新兴化工、环保产业和独具特色的国防军工配套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