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环保产业是指为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而进行的技术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经济活动的总称,是需着重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做大做强环保产业,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技术创新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战略意义。
为加快我市环保产业发展,依据《陕西省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规划实施期2010—2015年。
一、产业现状和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近年来,我市坚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立足市情实际,依托国家和省上布局的一批大型环保产业,特别是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系列工程,紧紧围绕能源、化工、机电、果品等领域产业,积极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装备制造等多类别的环保产业体系,为进一步促进节能减排、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截止2009年底,全市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有40余家,年实现产值约20亿元,其中年实现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0余家,从业人数达到8000余人。
二是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以彬长旬能源开发、礼泉县废旧资源再生、渭城区能化产业为载体的相关环保产业体系已初步构建,地区分布特色日益明显,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环保产业聚集效应将进一步凸显。
三是形成一批骨干企业。
以环保装备和环保产品生产为主的风润新能源、彩虹光伏、绿源地热,以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彬长集团、星光养殖、清渭中水,以开展环保技术服务的203研究所等一批企、事业单位不断发展壮大,支撑和引领环保产业各领域加快发展。
四是部分领域基础较好。
依托煤炭开发、煤电生产、水泥生产及农业生产等产业形成的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业快速发展,规模和技术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具备了一定市场竞争力,并促进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尽管我市环保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内先进地区和部分兄弟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和诸多问题。
一是环保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全市环保产业从业单位中,绝大多数都是小型企业,缺乏大型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和支撑,产业规模偏小。
从业领域较为单一,大多数企业从事资源回收利用,涉及环境服务、环保产品生产、环保装备制造等领域较少。
同时,绝大多数环保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足,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由先进技术向产业化生产转化的能力还不强,“产、学、研”脱节。
二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缺乏有针对性的环保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在资金、人才、服务、要素供给等方面扶持力度不够;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融资渠道不广,难以通过市场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三是市场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环境工程招投标、环境工程评估、环境工程监理、环境科研等配套服务方面主要依托西安和其它城市,环保设施专业化营运管理相对滞后。
(三)面临机遇一是宏观形势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近年来,由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地球气候变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推行低碳经济,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环保产业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二是国家战略为环保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要求“开发和推广节能、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
随着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公众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为资源综合利用、洁净产品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我市环保产业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
三是转变发展方式为环保产业拓宽了发展空间。
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有利于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循环型转变。
四是社会进步为环保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日趋完善和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逐年增加,环保产业将成为最具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以环保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服务业为重点,推进产业升级。
大力培育环保产业市场,建立和完善环保产业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逐步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市场竞争力强的环保产业体系,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技术研发资金扶持力度,实施重大项目应用示范工程,促进产业发展。
立足于省内外市场需求,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产业竞争力。
2、坚持龙头引领、产业集聚的原则。
依托龙头企业,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延伸产业链,建设若干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促进相关环保产业向现有工业园区集聚,形成各类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3、坚持自主研发、引进合作的原则。
倡导企业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相结合,加强与省内外研发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密切合作,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4、坚持创新机制、规范运营的原则。
加快建立有偿机制,推进废物处理收费改革,探索建立环境价格交易市场。
开展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扶持在线监测运营企业的发展,提高环保设施运营效率。
5、坚持生态保护、综合利用的原则。
树立生态保护理念,坚持生态优化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环保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
力争培育5家以上年产值超过15亿元的龙头企业,其中年产值超过30亿元的1家以上;有10家年产值在5—15亿元的骨干企业,有20家产值在0.5—5亿元的重点企业;并培育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打造一批“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
三、发展重点(一)环保技术推广应用1、低碳节能技术。
在全市各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大力推广太阳能供热、照明的产品和技术,使太阳能利用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
以太阳能、LED光源、节水(含雨水)设施、节能墙材、低排量汽车、地源热泵等节能产品应用为主要内容,建设一批环保节能示范小区、酒店、商厦、办公楼、工厂、学校、街道等。
2、生态环保技术。
开发和引进适合中小城镇、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和农村的分散式污水处理、高效人工湿地、人工生态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的设备和技术;大力推广兴平市星光养殖场的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及沼液处理技术;推广淳化县润镇中学“生态校园”沼气应用模式;开展渭河电厂等煤电企业脱硫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推广水煤浆、粉煤等高效节能燃烧先进技术和产品;开展冀东、声威等水泥生产企业余热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做好兴化集团氨法脱硫技术的试点和推广工作。
3、环保产品应用。
鼓励辖区企业积极取得生态产品、节能产品、有机食品等相关资质认证,引导广大群众和企事业单位优先采购和使用获得环保资质认证的产品。
(二)环保产品生产1、污染防治设备。
依托泾渭新区、沣渭新区、高新区和各工业园区,借助西安和咸阳科技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环保企业和先进技术,重点发展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和工业废气治理、机动车尾气检测和净化、固体废物处置、环境监控仪器仪表、应急处置与防护物品等设备制造产业。
2、新型环保材料。
依托长庆石化、蓝德环保等企业,研究开发和生产新型载体填料、絮凝剂、吸附剂等水污染防治新材料,开发高温过滤及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生物除臭剂、燃油增效净化剂等,开发噪声振动控制新材料和新技术,形成初具规模的新型环境污染控制材料生产能力。
3、节能和清洁生产装备。
鼓励发展大型国产化洁净、可再生能源装备设备,加快CFC(破坏大气臭氧层的氯氟烃)替代产品、低噪声设备和各种低排放、低公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加快工业设备的节能减排改造,积极研发节能电机、锅炉、风机、压缩机、内燃机、变压器、调速器等。
大力推广洁净燃烧技术,发展高效洁净催化燃烧和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电除尘器、电袋复合高效除尘器、高温高滤速袋式除尘器及袋式除尘器高效清灰技术。
依托我市多晶硅、光伏玻璃、风力发电机组等龙头产品,大力发展我市太阳能光伏和风能设备制造产业,打造我市可再生能源设备产业链。
(三)资源综合利用1、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推进石油炼制过程中的火炬气、酸性气体等废气回收和综合利用。
重点发展从冶炼渣、矿山尾矿、粉煤灰等回收有价金属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附加值。
依托彬长旬能化基地,发展煤矸石发电和综合处置技术,发展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新型墙体材料项目。
发展造纸、食品、印染、化工、纺织等行业废液的资源化利用,重点回收可利用资源。
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扩大再生水的应用,加快实施地热采暖废水回注地下和再利用工程,大力推进矿井水资源化利用。
2、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废旧资源加工利用的产业化,培育再生资源集散加工基地。
重点支持废旧产品的循环利用,引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向规模化发展,提高废旧资源循环利用程度,构建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
实施绿色再制造和回收利用工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循环体系。
以陕西省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为依托,建设营运好礼泉资源再生产业园,重点推进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塑料、废纸、包装物、废弃木制品、废弃油品回收利用的产业化进程。
3、城镇垃圾及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
积极推进城镇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大力推广垃圾焚烧发电、堆肥等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建筑垃圾的重复使用、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利用。
加快发展秸秆、果木枝条、餐厨垃圾、畜禽粪便等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重点在沼气、建筑墙材、生物油脂、有机肥料、秸秆炭化等产品生产方面有所突破,加快建设咸阳市污泥集中综合利用项目、礼泉县生物质能发电、富亿农金土三十万吨生物有机肥等项目,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生物质能产业化。
同时,推进农村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保护。
以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和生活污水、垃圾、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发建设运行成本低廉、管理简便的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通过不同类型的典型工程示范,加快推进农村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的进程。
以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资源开发的生态恢复、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为重点,加大生态功能区保护、流域治理、植被恢复、生态恢复与土地复垦、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支撑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力度。
(四)环保服务依托西咸科技力量优势,加快建立社会化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交流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积极支持核工业203所、中医学院、环境监测站、环保协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单位及中省驻咸机构开展环保服务,培育一批中小型环保服务企业,努力提高全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监理、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科技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