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环境与发展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地理小组探究某环境问题的过程,甲、乙装置初始实验条件相同。
读图,回答1~3题。
1.该实验探究的环境问题是( )
A.全球变暖B.酸雨危害
C.水土流失D.物种减少
2.甲装置实验条件不变,学生对乙装置的操作与观察到的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A.减小水量—b中的水比a中的浑浊
B.压实泥土—b中的水比a中的浑浊
C.加大坡度—b中的水比a中的清澈
D.铺设草皮—b中的水比a中的清澈
3.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
A.改善气候B.恢复植被
C.生态移民D.陡坡开荒
答案:1.C 2.D 3.B
随着生态环境建设,人工湿地越来越受到青睐。
下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型人工湿地建设模式图。
据此回答4~6题。
4.图中人工湿地的主要作用是( )
A.调节径流B.调节气候
C.美化环境D.净化水质
5.关于该人工湿地模式叙述正确的是( )
A.建造和运行费用高
B.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
C.不适合大城市地区
D.可利用该系统发电
6.为更好地发挥该类人工湿地的主要作用,其最适合建在( )
A.养殖场附近B.化工厂附近
C.城市中心区D.自来水厂附近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从进水管到出水管中间有水生植物,能够进行氮磷沉积,净化水质,故选D。
第5题,该人工湿地模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型人工湿地建设,从进水管到出水管中间种植一些水生植物,运营模式简单,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故选B。
第6题,该人工湿地模式主要是能够进行氮磷沉积,净化水质,为更好地发挥该类人工湿地的主要作用,其最适合建在污水中氮磷含量大的养殖场附近,故选A。
答案:4.D 5.B 6.A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生态环境部和中科院共同编制完成的《中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全国被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和216个生态功能区。
结合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回答7~9题。
7.划分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目的是( )
A.进一步了解区域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
B.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C.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使其趋于一致
D.划定区域的界限,明确区域的归属
8.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主体功能区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
B.主体功能区都是独立的空间单元,相互之间没有影响
C.主体功能区都具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和界线
D.每个主体功能区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9.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c、e—光照充足、风沙大
D.d、g—气候湿润、林地多
答案:7.A 8.B 9.D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雄安新区重点承接含企业总部、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内的非首都功能。
据此回答10~11题。
10.设立雄安新区的目的有( )
①扩大北京资源环境承载力
②调整京津冀城市布局
③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④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11.雄安新区的设立会带来大量人口迁入,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政治(政策)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
C.自然环境因素
D.经济因素
解析:第10题,设立雄安新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
和空间结构,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因此②③④正确;扩大北京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是主要目的,①错误;因此答案选D项。
第11题,雄安新区是在政策优惠条件下设立的,新区经济会得到快速发展,城镇化的推进,有大量的就业机会,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好的生活条件,从而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因此影响其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为政治因素,故答案选A项。
答案:10.D 11.A
二、非选择题
12.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的一条“黄金带”,覆盖11个省市,人口占到全国的40%,GDP 也占全国的40%,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长江沿江地带有哪些自然资源?
(2)针对长江流域各河段自然条件的差异,其利用方式各不相同,请你对下面几位同学的设想加以补充。
河段利用方式理由
上游发展水电业________
中下游发展________ 中下游地区河湖密布
发展________ 中下游地区江阔水深,水流平稳
(3)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试从地理位置、交通、科技、工农
业基础等方面,分析其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
(4)目前,上海市规划在M处围垦区扩建化学工业园区,说出其有利的工业区位条件。
答案:(1)煤、铁、天然气、铜、磷矿、水能、水、耕地等。
(2)上游河流落差大,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水能丰富淡水养殖业内河航运业
(3)发展历史悠久,工农业基础好;科技力量雄厚;便利的水陆交通;科技发达(基础好);位于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
(4)土地资源丰富;布置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对上海市区污染较小;交通便利(或海运便利);市场广阔;相关产业集聚,协作良好(或基础设施较好)。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能源强度亦称单位产值能耗,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量。
根据能源强度的高低,对我国各地区进行区域划分如下:
材料二“碳强度”是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山西省碳强度位居全国第一。
低碳经济旨在通过不断提高碳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步使经济发展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问题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和开发清洁能源问题。
材料三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
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描述低能源强度区域、高能源强度区域的分布特点。
(2)山西省碳强度位居全国首位,试分析其原因。
(3)说明我国要实现低碳经济的合理措施。
解析:(1)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低能源强度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高能源强度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
(2)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且能源利用效率低,碳强度大。
(3)要实现低碳经济,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
答案:(1)低能源强度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高能源强度区域主要
集中在我国西部地区。
(2)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能源的使用效率低;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开发利用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