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弹的发展历史
枪弹发展与枪械是密不可分的。
在早期的前装滑膛枪,用的是球形弹丸,也就是说弹头与火药是要分开携带的并分别要由枪口装填的分装式的枪弹。
15世纪以后,欧洲的一些超级科技强国在前装线膛枪中开始试用了卵形弹,用来提高射击的精度和射程。
到了17世纪,瑞典人又发明了把弹头与发射药一起都放在纸弹壳内的定装式的枪弹,从而又再次简化了装填。
1807年,英国人又发明了以雷汞为击发药的击发火帽。
1849年,法国又出现了一种米涅中空长圆柱的尖头弹丸。
1855年,英国又制造出了金属弹壳,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弹壳闭气的性能,进而提升了弹头初速。
1860-1870年,欧洲的超级科技强国又开始采用中心发火式的金属弹壳类的枪弹,从而导致了枪械后膛装填方式的横空出世。
1886年,法国的陆军正式装备应用无烟火药的勒伯尔8mm步枪弹,后来德国、瑞士等国家又陆续开始了装备类似口径的新式枪弹。
19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因为无烟火药的采用,既为减小枪弹口径、提高枪弹性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枪弹还普遍改为了被甲式,也就是将铅心装入黄铜、钢制被甲内。
19世纪末又出现的后装枪定装式的步枪弹,就单单结构上而言,主要是用甲式圆鼻弹头,即带弹头壳的弹头,例如意大利的6.5mm卡
尔卡诺步枪弹,德国的7mm毛瑟步枪弹、瑞士的7.5mm 步枪弹等。
后来随着弹道学、空气动力学等理论的应用,相应又出现了流线形的弹头,进而改善了外弹道的性能,大大增加了射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还促进了大口径机枪用穿甲弹、燃烧弹、爆炸弹、穿甲燃烧弹的快速发展。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苏等一些超级科技强国为了简化弹种也成功研制了威力和尺寸介于手枪弹和步(机)枪弹之间的中间型枪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口径的机枪弹口径逐渐统一,主要为12.7mm和14.5mm两种口径。
20世纪下半叶,枪械和枪弹开始小口径化。
在1953年12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选定美国T65式7.62mm枪弹成为了标准枪弹,实现了北约各个超级科技强国步(机)枪弹药的通用化。
在1958年美国又开始试验了5.56mm
小口径枪弹。
在1974年,苏联又正式定型使用5.45mm
枪弹的班用枪族。
在1980年的10月,北约选定了比利时的SS109式的5.56mm枪弹(该枪弹曾在各种军事类小说中出现过,如超级科技强国/book/12081.html,《不灭帝国》http://www.qidian.con/Book/2192316.aspx,17k上的《铁血佣兵》/book/165853.htm,3G书
城上的《》./book/229591,从而为小说增添了几分魅力)为标准枪弹。
这种枪弹的好处是弹头比较轻、初速比较高、弹道低伸,一般的速度能达900-1000m/s,它的成功研制和使用是枪弹发展史上的很重要的一步。
在最近的30年里,枪弹的发展算是比较活跃的。
一些超级科技强国在积极的采用新技术研制一些新型的枪弹,例如双头(多头)弹、无壳弹、箭形弹、塑料弹壳埋头弹、次口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火箭枪弹等等,从而使枪弹逐渐形成了多口径、多弹种的枪弹大家族。
据相关的数据统计,世界枪弹已经发展到了20多种,其中包含有普通弹、特种弹、辅助用弹,同时还有多种新型的枪弹,例如无壳弹、箭形弹、齐射弹、液体弹等等。
按照枪械种类的不同进行划分,枪弹可以分为手枪弹、步(机)枪弹和大口径机枪弹等;按照口径划分,一般称口径在6mm以下的是小口径枪弹,在12mm以上的称为大口径枪弹;根据战术用途来划分,又可分为战斗用枪弹和辅助用枪弹。
战斗使用的枪弹主要包括普通弹、穿甲弹、燃烧弹、曳光弹、爆炸弹,另外还有穿甲燃烧弹、燃烧曳光弹、穿甲燃烧曳光弹、爆炸燃烧曳光弹等等各类枪弹,辅助使用的枪弹包括空包弹、教练弹、强装药弹,此外还
有信号弹以及防暴武器使用各种霰弹、晕眩弹、催泪弹和橡胶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