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学科意义

历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学科意义


“王国维的治史方法”(陈寅恪)
(一)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的遗文互相 释证(按:这就是王氏有名的“二重证 据法”);
(二)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 补正;
(三)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的材料互相 参证。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
只要是一个人体,他的发展,无论是红
黄黑白,大抵相同。/由人所组织成的社会也
《史学导论》第一讲
历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学科意义
——以典范为中心的考察
内容提要
关于历史是什么?历史学的意义何在?或是永远都 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这预示着,与历史学这一 学科相关的诸多环节或问题,都不是那么清晰的,任 何似乎是确定无疑的答案,也都经不起推敲。当然, 这并不是意味着这些问题不可讨论,或不需要回答, 所谓“一代之人有一代之学”,通过对这一学科历史 发展的检讨,问题或才能有所说明。
聖經 創世紀 第一章
1起初神創造天地。 2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
行在水面上。 3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4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 5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
早晨,這是頭一日。
神学史学
1、起点与终点:线型历史观 2、四海一家:世界历史的催生 3、上帝启示的先后:区分不同的历史
元年,春,王正月。
传 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 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 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 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 奉之. 经 元年.春.王正月.
——《春秋左传》
宋翔凤——“五始”
所谓“五始”,指的是《公羊传》以为《春秋》 第一句话“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包含有 “五始”这样深刻的内容:“元年,为君之始; 春,为岁之始;王,谓文王,为王之始;正月, 月之始;公即位,为一国之始。”宋翔凤不仅 在其著作里全文引录,而且将此誉为“天法”, 他说:“《春秋》之义,天法也,其不随正朔 而变,所谓天不变也。”
蔡元培《中国哲学史大纲序》
四大长处: (一)证明的方法; (二)扼要的手段; (三)平等的眼光; (四)系统的研究。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 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因 得据以补正纸上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 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 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印据法 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 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 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 ——《古史新证》
我這項聲明,適用於我的全部著作。
Herodotus
希罗多德《历史》
“希罗多德的‘历史’到底算不算历史?他为什么这 么写?”因为希罗多德在对史实的描写中连带写了很 多神话、传说或是那种在现今历史学家看来根本不能 算是历史的寓言故事,甚至有时候还添了些由作者自 己编造的、完全虚构的故事。
希罗多德之所以把这么多非“史实”放进他的 “历史”中去,是因为他对“历史”的理解和看法与 我们大为不同,他不是像现今历史学家一样,集中写 明某个事件及其原因,或是事件之间的联系。他描写 波斯战争,不光是描写战争本身,而要透视涵盖产生 那种战争的文化,要传达围绕着历时好几代的整个战 争的神秘玄奥的气氛。对希罗多德来说,“历史”、 “神话”、“文学”是紧密不可分割的几个概念。
1、历史学的现实性 2、“无用之学”——失去现实作用之

历史学是作什么用的?
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
大家都认为对于人类至关重要的就是,
他应该认识自己。这意味着:第一,认
识成为一个人的是什么;第二,认识成
为你那种人的是什么;第三,认识成为
你这个人而不是别的人的是什么。历史
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告诉我们人已经做
过什么,因此就告诉我们人是什么。
发明。 八、从印刷术的发明——下迄科学与哲学挣脱了权威的束缚
的时期。 九、从笛卡尔——下迄法兰西共和国的形成。 十、人类精神未来的进步。
中国旧史学之弊端:
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 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 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 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缘此四蔽,复生二病 : 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 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史记·太史公自序》
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 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俟 后世圣人君子。
《报任安书 》
……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
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 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 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 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 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 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 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孔多塞(Condorcet,1743-1794)
《人类精神进步史纲要》
一、人类结合成部落。 二、游牧民族——由这种状态过渡到农业民族的状态. 三、农业民族的进步——下迄拼音书写的发明。 四、人类精神在希腊的进步——下迄亚历山大世纪各种科学
分类的时期。 五、科学的进步——从它们的分类到它们的衰落。 六、知识的衰落——下迄十字军时期知识的复兴。 七、科学在西方的复兴——从科学最初的进步下迄印刷术的
(2)“传记、志”(A narration of facts)。 (3)“历史学问”(Knowledge of facts)。
维科(G. Vico,1668-1744)《新科学》
根据埃及人所说的他们以前已经经
历过的那三个时代,即神、英雄和人的
先后衔接的三个时代。我们将看到诸民
族都是按照这三个时代的划分向前发展,
二、从希罗多德《历史》说开去 三、“普遍历史”:从神学史学到理性史学 四、中国史学的“典范”转移 小节:历史学的现实性与当代性
《十三经注疏》嘉靖本
《尚书·召诰》
我不可有监于有夏,亦不可有监于有殷。
《尚书·酒诰》
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乃穆考文
王,肇国在西土。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
正御事,朝夕曰:‘祀兹酒。’惟天降命,
元年,春,王正月。
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 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 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 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 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 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 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 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 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 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 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春秋公羊传》
ThucydiLeabharlann es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我的叙述由于缺乏虚构很可能不会
那么引人入胜,但是那些希望清晰地了
解业已发生的事件以及希望知道将在某
一天以同样或相似的方式再次发生类似
事件的人,如果认为我的历史是有益的
话,那对我来说就足够了。的确,它不
是一部为一时的听众所写的获奖作品,
而是为了垂诸久远才编纂的。
——《学术与政治》,页110。
《春秋》(隐公)
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恒来归惠公、仲子
之唪。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公子益师卒。
元年,春,王正月。
元年.春.王正月.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公 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焉成之.言君之不取为公 也.君之不取为公.何也.将以让桓也.让桓正 乎.曰不正.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不正而 成之.何也.将以恶桓也.其恶桓.何也.隐将让而 桓弑之.则桓恶矣.桓弑而隐让.则隐善矣.善则其 不正焉.何也.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 邪.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先君之欲与桓.非 正也.邪也.虽然.既胜其邪心以与隐矣.已探先君 之邪志.而遂以与桓.则是成父之恶也.兄弟.天伦 也.为子受之父.为诸侯受之君.已废天伦.而忘君 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若隐者.可谓轻千乘之 国.蹈道.则未也.——《春秋谷梁传》
根据每个民族所特有的因与果之间经常
的不间断的次第前进。
孔多塞、康德、赫尔德
启蒙时代所建构的“普遍历史”的图景
孔多塞(Condorcet,1743-1794)《人类精神 进步史纲要》
康德(Kant,1724-1804) 《一个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
赫尔德(Herder,1744-1803) 《人类历史哲学思想》。
正是一样。/中国人有一句口头禅,说是‘我
们的国情不同’。这种民族的偏见差不多各
个民族都有。/然而中国人不是神,也不是猴
子,中国人所组成的社会不应该有什么不同。
/我们的要求就是要用人的观点来观察中国的
社会,但这必要的条件是须要我们跳出一切
成见的圈子。
小节:历史学的现实性与当代性
区分个人、社会、国家(文化)
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乱
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丧,
亦罔非酒惟辜。”
马克斯·韦伯:《以政治为业》
“善果者,惟善出之;恶果者,惟恶出之。”如果真是 如此,问题的全部复杂性将不复存在。……不但世界历史 的全部进程,而且日常经验中每一个明白的事例,都指出 真相正好相反。各种宗教在全世界的发展,都是由这个相 反的真相决定的。神义论的古老问题,正是由这样一个疑 惑所构成:一个据说是全能而仁慈的力量,怎么会造出这 样一个不合理的世界,让它充满无辜的苦难、不受报应的 不义和无可救药的愚蠢?这个力量或者并非全能,或者并 不仁慈,或者左右我们生活的,是一些完全不同的善恶报 应原则——我们可以做形而上解释的原则,甚或是我们的 理解力永远不可企及的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