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史学的发展49页

中国史学的发展49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史学的发展
一、司马迁与《史记》 (“中国史学之父”) 1、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分析:阅读教材99页——得出取材 标准与治史目的
2、地位与体裁: 3、内容:
4、治史精神与方法: 5、特点: 6、评价:
二、司马光(时代特征)与《资治通鉴》 1、治史目的: 2、取材标准:
3、地位与体裁: 4、内容: 5、治史精神与方法: 6、特点: 7、评价:
两司马不同比较
三、刘知幾(唐代)与章学诚(清)—— 史学理论家 1、刘的著作: 《史通》及时代背景分析 内容: 史学观点:
2、章的著作:《文史通义》及时代背景分析
内容: 史学观点:
四、梁启超与“新史学”(现代史学的开端) 1、背景: 时代与个人分析 2、出现标志及地位分析 3、史观及影响的因素 4、治史目的:注意与传统史学的区别 5、服务对象:同上 6、评价:利弊及分析
传统史学的理论总结:
《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 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 失;此其所以为长也。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 率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 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此其所以为短也。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 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 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 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 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 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 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 有悔哉!
他(司马迁)撰写的这部史书与其说是一部有独创 性的著作,不如说是一部所有他能接触到的史料的 汇编。所以他撰写的这部史书与其说是一部有独创 性的著作,不如说是一部所有他能接触到的史料的 汇编。只是在撰述他所处时代的各种事件和人物时, 他才表达个人的看法,写出有独到见解的历史。正 如他谦虚地解释的,“我的叙述仅仅是使过去传下 来的材料系统化。因而,不是创作,只是如实地表 述”。
司马迁实地探访为《史记》撰写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司马光占有大量史料并谨慎考辨取舍
内容范围: 《史记》记载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
的历史 《资治通鉴》记载战国至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编撰机构: 《史记》由司马迁一人完成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主持下的史局共同完成
史书规模: 《史记》130篇,50余万字 《资治通鉴》290余卷,300余万字。
• 组织长编:即依据丛目,将所有材料检出,错综诠 次,择优采录,初拟文辞,以大字书写正文,以小 字附注考异,总成“长编”。长编要求“宁失之繁, 勿失于略”,以保证定稿时有充分的史料依据。
• 笔削定稿:即依据长编所载,考其异同,删繁就简, 统一体制,锤炼文字,杀青定编。由主编司马光一 人负责。如唐纪部分长编草卷,长达2000余丈。司 马光每三日删一卷,共用四五年时间,删定为81卷。 故全书虽由集体编成,而义例一贯,文风统一,浑 然如出一手。
——《全球通史》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资治通鉴》是我国 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 治家司马光等人历时十 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 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书名的意思是:“鉴于 往事,资于治道”,即 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 来加强统治,所以叫 《资治通鉴》(宋神 宗)。
• 编写丛目:即根据编纂设想,先以一书为主,按年 月日顺序标出事目,然后编检群籍,逐一增补事目, 而将有关资料出处附注于事目之下,称为“丛目”。
练习

《孔子世家》:余读孔氏 书,想见其为人。适鲁, 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 祗廻留之,不能去云。
《蒙恬列传》:吾适北边, 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 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 湮谷,通直道,固轻百 姓力矣。

《孟尝君列传》: 吾尝过薛,其俗 闾里多暴桀子弟, 与邹、鲁殊。问 其故,曰:孟尝 君招致天下任侠 奸人入薛中,盖 六万余家矣。
相同点; 都是巨著通史 史家都有严谨的治史精神 都以政治史为主要内容 重视史料考证 都在前代的史学基础上传承创新——都属 于传统史学
补充板书:不同点
史书体裁: 《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 编撰宗旨: 《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资治通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编撰方法: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年月顺序,记 载了上起战国,下迄北宋建国前1300多年的史事。 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借以展示历代盛衰治乱、成 败安危之迹,用为历史的借鉴。
后人将他与司马迁并称为古代史学界“两司马”
西汉(前145——87年)




北宋(1019——1086年)


补充板书:《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异同
——司马迁《报任安书》
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卷二· 夏本纪第二 卷三· 殷本纪第三 卷四· 周本纪第四 卷五· 秦本纪第五 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 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 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 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
黄帝
3000多年的历史
历史是什么?
1.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 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 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梁启超
2.过去发生事情的痕迹(史料)。
3.研究过去事情的学术或科学(史学)——传承、借鉴 功能
中国史学的发展
中国史学的发展
一、发展分段:文字产生前载体、流传方式保留了对历史 的记忆与认识
文字产生后(前两时段时间及特征) 二、具体史实: 1、两司马和刘、章之区分 2、两司马的共性与个性 ,各自时代因素的考虑 3、刘、章的观点区分,各自时代因素的考虑 4、新史学代表人物及观点 5、传统史学(代表人物)和新史学(代表人物)的区别
参考:教材第七册98页——103页
考纲要求
• 司马迁与《史记》 B •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B • 刘知幾(几)与章学诚 A • 梁启超与“新史学” 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