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上)俄罗斯在20世纪的百年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教育事业的发展(包括音乐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均衡的。
首先说1917-1929年俄罗斯的教育概况。
根据1918年10月颁布的《统一劳动学校宣言》之规定,在上好其他主要科目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美育培养。
“宣言”说:“雕塑、绘画、歌唱与音乐等美育课程,决不是次要课程,也不是奢侈。
要像对待发展学生集体观念和素养的课程那样,像重视培养学生集体感受和集体行动的能力那样,重视节奏感和合唱能力的培养。
”由此,美育第一次成为俄罗斯中学的必修课,首次被提升到国家任务的高度上。
1918年,人民委员会签署了《关于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民族化的法令》,根据这一法令,两所音乐学院转归人民委员会领导,与俄罗斯其他所有高等院校享受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学院的财产全部收归国有,学生免交学费。
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原则也随之发生变化。
1922年的俄罗斯音乐教育改革结果,使两大音乐学院划分成三级教学机构――中学、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和音乐学院,中学传授基本音乐知识(初等音乐教育);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和音乐学院传授中级水平(中等音乐教育)和高级专业知识高等音乐教育。
根据三级教育的要求,学院重新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参与此项工作的有俄罗斯著名音乐教育家、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活动家B,JI,亚沃尔斯基(1877-1942)。
1918-1920年间,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纷纷开办。
了,人民音乐教育学校,学校宗旨是为一切愿意掌握音乐文化、理解各种形式的音乐及其相关知识的儿童提供学习机会。
在大多数此类音乐学校里,主要开设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声乐课,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声乐课。
当时对音乐教师的要求很高,他们必须具备多种专业素质:必须是很好的音乐家,知识渊博;不仅是好音乐家,而且还得是经验丰富的教育家,具备善于与儿童进行心理沟通的能力。
社会对音乐学校的要求也很高,音乐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园之内,校外也必须为儿童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
在俄罗斯音乐发展史上,校外音乐教育曾占有独特的地位,因为校外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广大听众对音乐的理解力,提高体味音乐魅力的能力。
这首先是教师的任务,要求他们具有系统性、持久性和坚强的忍耐力。
音乐学校应该是活力的源泉,使人们感受音乐之美和艺术思想的永恒电流。
校内与校外音乐课堂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聆听音乐、合唱艺术、音乐知识和音乐史。
校外教育还特别重视合唱团和乐队演奏的组织工作。
后来国立儿童音乐学校分为音乐理论和合奏(合唱、乐队演奏)两级教育制,这主要与当时俄罗斯国家音乐政策和方针有关,那时的音乐政策所倡导和宣传的并不是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是大众音乐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促使广大民众理解和欣赏音乐艺术。
除了这些正式的儿童音乐学校之外,社会上出现了各类音乐创作中心,这些中心后来都成了俄罗斯独创音乐事业发展的基石。
由此可见,20世纪20年代,俄罗斯已经确立了专业音乐教育和大众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向。
从事专业音乐教育的主要是中等音乐专科学校(中等教育)和音乐学院(高等教育),而从事大众普及型音乐教育的则是普通中学、音乐学校和独立音乐组织。
再谈1930-1960年的俄罗斯儿童音乐教育概况。
20世纪30年代,俄罗斯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对后来的大众音乐教育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除了原有的“教育人民委员会”之外,人民委员会又增设了艺术事业XX局,XX局。
根据政府的决定,凡是与专业音乐教育有关的问题,一律移交该局处理(艺术事业XX局,XX局后来改名为文化部)。
又过了一段时间,所有专业音乐学校的领导权也转归该局所有。
从此以后,俄罗斯音乐教育出现了“双轨”局面:普通中学1-7年级开设的音乐课为每周1小时;各种课外音乐教育形式(音乐学校、少年宫、儿童俱乐部等)兴起。
在此期间,俄罗斯普通学校出现了艺术教育目的与所开设课程不符的矛盾,这严重影响了俄罗斯音乐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因为当时的小学(1-4年级)教师必须上学校规定的所有课程,其中艺术课(声乐、绘画)作为必修课正常进行,专业课从5年级才开始由专业教师来上。
大多数中学都存在这一状况,因此是十分不利于普通中学音乐教育状况的改善的。
那时的普通中学声乐教学大纲里有下列严格规定:1. 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唱技法,掌握最低限度的演唱曲目;2. 培养学生聆听音乐和分析音乐作品的基本能力;3. 使学生掌握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
哪怕是完成大纲规定的最低限度的教学任务,教师也必须熟练掌握所有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会演奏某一种乐器,同时还要学会读谱,懂得声乐教学法,这是一项十分复杂和精细的任务,它与童声发育的许多特点(呼吸、音域、听力与嗓音的相互配合、音准的培养等)密切相关。
而一个非音乐专业的普通小学教师是很难完成如此重任的。
因此,音乐课(声乐课)常常被其他课程替代,即使上了音乐课,那也是很不专业的。
久而久之,音乐课自然被轻视,音乐课似乎不再是必修课,倒像是次要课程。
到了5-7年级,音乐专业教师开始上课,他们不得不从头教起,纠正小学期间形成的错误唱法、不善于集中精力聆听音乐的不良习惯,重新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然而,并非每个教师都能克服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多年积累下来的复杂问题,其中包括心理和专业方面的问题,有些教师甚至因此而主动辞职离校。
这些问题使俄罗斯教育学界和音乐学界深感不安,他们开始寻求克服困难和完善音乐教育体系的途径。
1947年,俄罗斯教育科学院艺术教育研究所牵头开展儿童美育、童声发育情况研究,探索音乐师资培训的新方法,其中包括更新和完善俄罗斯普通中小学音乐课的新大纲。
为了起到带头作用,教育科学院艺术教育研究的专家亲自在本系统的中小学里担任音乐教师,率先采用他们研制的音乐教学法。
俄罗斯最杰出的教育家之一――H.JI.格罗增斯卡娅(1892-1975)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整套成功的经验,她还积极倡导创办第一批俄罗斯儿童音乐学校。
她的主要教学经验包括聆听音乐的独特方法,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认识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即为了弄清音乐作品的实质性特征,听众(中小学生)可以将该作品与其他体裁和形式的作品相比较。
格罗增斯卡娅认为,发现掌握音乐作品实质性特征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将一部作品与其他同类作品相对照。
比如,当她和学生一起分析柴科夫斯基的《少年纪念册》时,她就以《小木兵进行曲》与舒曼的《玩具兵进行曲》和其他几位作曲家的进行曲做比较,从而使学生很快发现了《少年纪念册》的音乐形象特点,即“玩具性特点”。
为了推广格罗增斯卡娅丰富的教学经验,俄罗斯出版机构曾发表了她的一系列儿童音乐教育论文和论著,其中最知名的一本是1969年出版的《中小学生听音乐》。
接下来谈谈1970-1980年的俄罗斯儿童音乐教育状况。
20世纪70至80年代是俄罗斯完善中小学音乐教学体系和重新审视音乐教学内容的积极探索阶段。
作曲家和音乐启蒙教育家JI.B.卡巴列夫斯基(1909-1987)率先开始了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实验,他给自己和他的拥护者(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音乐教育研究所的专家)制定了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在原有的音乐教学经验基础上,创建崭新的适用于普通中学的音乐教学大纲(1-7年级),新大纲的主要目的有三:1. 引导少年儿童进入“大”音乐和严肃音乐世界,并以此对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2.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教他们学会聆听音乐,洞察、理解并善于对繁杂的现代音乐界做出正确反应;3. 促使学生掌握最广泛的音乐知识,也就是说,依靠听觉经验,培养学生感受活生生的、形象化的、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音乐艺术的能力。
然而,普及音乐教育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所有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质量。
换句话说,无论各种形式的校外音乐教育和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无论少数几个儿童音乐团体达到了多么惊人的艺术水平,普通学校依然是大众音乐文化学习的阵地。
决定下一代美育素质、丰富的精神世界、道德与审美原则的是音乐教师及教学质量,因为音乐教育首先是对人的培养。
卡巴列夫斯基正是依据自身同时从事多种艺术活动的逻辑性,促使他关注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事业,鞭策他尽快地研制出新时代的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涉及新教学大纲问题的,首先是整个大纲的主题对比原则,而该原则的基础就是卡巴列夫斯基的两本专著――《怎样给儿童讲音乐》和《三条“巨鲸”及其他》(三条“巨鲸”是指音乐中的三大支柱――歌曲、舞曲和进行曲),书中说,如同整个音乐教学理念一样,主题对比原则同样来自音乐本身,同时又依靠音乐,使作为艺术的音乐与作为教学科目的音乐自然地紧密结合起来,使学校的课程与生活结合起来。
卡巴列夫斯基的新教学大纲特别注重发挥教师的简明、逻辑和亲切地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因为当教师给学生讲述某一部音乐作品时,他说出那一两句简单而形象化的话语,自然会注入学生的大脑和心田,陶冶他们的思想和情操。
新教学大纲中指明了下面几种最重要的教学方法:1.“快速前行”与“温故而知新”,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方法一度被称为“前瞻与回顾”法;2.汇总法;3.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原则。
各种方法相互关联,大纲的中心内容决定了它们的功能和结构特点。
俄罗斯几十年执行该大纲的实践经验表明,采用这三种方法,有助于教师有条不紊地达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这种素养乃是学生精神文明重要的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许多新音乐教学法的拥护者证明,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理念的成功再现,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技艺,因为只有当教师将教学大纲看做是“自己的大纲”时,只有当他们运用大纲亲自创建灵活多样的沟通方式时,教学大纲的内容才能真正实现。
与此同理,只有当教师体现出自身的创作个性时,他上的音乐课才可能得到真实的效果。
不过,在执行卡巴列夫斯基新音乐教学大纲的过程中,不仅有诚实的拥护者,也有不少反对者。
因此,任何一种教学大纲都不应成为一种死板的模式。
关于音乐教学法,苏联著名音乐学家、作曲家和教育家B.B.阿萨菲耶夫(1884-1949)曾这样说道:“无论找到多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师本人才能使音乐在音乐教育中获得应有的地位,但前提是教师必须准确而敏感地意识到,通过形式上的课程难以进行音乐教学,难以对大众进行音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