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及教法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及教法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及教法1、奥尔夫的基本情况及影响如何?卡尔.奥尔夫(1895—1982),西德慕尼黑人,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

1961年前一直是慕尼黑高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教授和主任,1961年开始任萨尔茨堡莫扎特学院奥尔夫研究室主任。

从1935到1942年,奥尔夫共创作了三部成熟并有影响力的舞台作品:《卡尔米纳•布拉纳》(Carmina Burana,有译作“布兰诗歌”、“巴伐利亚歌曲”、“世俗歌曲”等,1935——1936)和两部根据格林童话改编的“童话歌剧”(Marchenoper)——《月亮》(Der Mond,1938)和《聪明的女人》(Die Kluge,1942)1948年开始到1949年完成《安提戈涅》(Antigonne)《暴君俄狄捕斯王》(Oedipusder Tyrann,1959)及《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1968)《世界末日之剧》(1973)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体系和方法,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和影响最大的教育体系之一,正在全世界五大洲广为应用。

他的《学校音乐教材》正被译成了二十多种文字,为许多国家所广泛使用.奥尔夫说过:“我写这个教材,是为了表明一种观念,所以,关系到世界的不是这部《学校音乐教材》,而是这个观念本身。

” 这就说明:要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必需了解他的基本思想观念,只有从这里才能理解和掌握他具体的教学法,使用他具体的教学内容。

按照他的构思创作或改制的"奥尔夫乐器"也已风靡全世界。

他的教育思想及教材,目前不仅为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而且与多民族的音乐相结合,产生出了更适合本民族,和本地区使用的教材。

2、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欧洲兴起了一种"回归自然"的运动。

青年们手拿吉他,赤着双足,唱着民歌,跳着一种赤足"表现舞"。

这种歌与舞的新风格,新的结合,给了奥尔夫很大的启示。

他赞赏欧洲古典音乐,但他认为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另辟蹊径。

1924年奥尔夫与友人军特合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使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探求音乐与动作的结合以进行综合的教育研究。

他们所编的基本教程,成为后来奥尔夫音乐学校的先导。

正是在军特学校的音乐舞蹈教学实践和创造活动中,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得以形成。

后来,在电台,电视台举办得一系列儿童音乐节目活动,受到了儿童们得热烈欢迎并引起各界得巨大反响,这更促进了奥尔夫把音乐教育的重点从音乐舞蹈相结合转向了儿童音乐教育。

他于1950年至1954年陆续出版了《儿童音乐教材》五卷,从此奠定了他新颖独特得音乐教育体系。

他的教育体系和方法首先在本国被广泛采用,后来通过1961年在奥地利成立的"奥尔夫研究所",采用教师进修培训或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多种渠道,逐渐扩大了国际影响,并为各国培养了大量的师资,使奥尔夫教学法流传至各国,并在各国开花结果。

我国台湾的林雄德先生于60年代拜访过奥尔夫。

上海音乐学院廖乃雄教授,曾于80年等三次去西德与奥尔夫见面。

奥尔夫教学法已成为国际上共认的先进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它不仅应用于普通音乐教育,而且也应用于特殊教育和康复治疗领域。

不论在我国或其它国家;对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或多或少都存在或存在过一些误解、曲解或片面的理解,例如有人“瞎子摸象”式地误认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不过是要孩子拍拍掌、跺跺脚”,只知道节奏训练,属于“小儿科”、“只局限于启蒙教学”等等。

在我国,还有一种误解:认为它是“舶来品”,“洋货”,会“不利于我们的民族化”。

殊不知奥尔夫历来主张必需从此时此地出发,必须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语言(甚至本地区方言)、音调,强调应当主要以当地的童谣、民歌为基本根据。

到目前为止,不论在日本、加纳或法国等等,各个洲、各个国家都同时有两部平行的教材:一部是奥尔夫--凯特曼编的《学校音乐教材》五卷,另一部是本国人用本民族的语言、音调、童谣民歌编成的《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某某国版》,甚定除了奥尔夫乐器外,同时还采用了本民族、民间的乐器方。

由此可见: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不存在“民族化”的问题,因为它本身就是以民族化为前提的。

廖乃雄翻译了他的《学校音乐教材》第一卷和凯特曼编的《节奏练习》奥尔夫的音乐教育观念,就是要从这个古老的源头出发,去革新音乐教育:主要不是致力于教会学生学什么,而是启迫、发掘学生(特别是儿童)生而具有的这种习性,通过游戏式、即兴性地奏乐本身,通过自然地、音乐地表露自己的感受、情感,通过语言、动作、表演和音乐的全面有机结合,通过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去学会音乐、掌握音乐。

这样的观念实质上是古老的,但对于千百年来背离了音乐的本源和本质的许多音乐教育(包括教学法)却又是新的,“意味着音乐教育革命的。

”3、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思想原则是什么?(1)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人,发掘人的创造精神。

(2)音乐(声乐、器乐),语言(包括朗诵),舞蹈(包括声势、表演)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3)原本性(元素性)的音乐,人人都能参与其间最适合于儿童音乐教育。

(4)什么是原本性(元素性)音乐教育?在奥尔夫之前的音乐理论家、教育家,已采用过“元素性”这个名词。

奥尔夫重新采用过,并赋予了新的含义。

他说“元素性的音乐决不是单独的音乐,它只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一起的;他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

它是先于智力的……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应儿童的。

”元素性的音乐是综合性的;元素性也体现于各个具体的方面:它是由元素性的节奏、元素性的动作--舞蹈、元素注的词曲关系、元素性的作曲法(包括由式、和声、配器等各方面)构成的,并且使用的也是元索性乐器--奥尔夫乐器,一种以节奏为主,并比较容易学会的原始乐器,和机体接近的乐器。

"元素性"一词,含意十分丰富,意为"原始的"、"原本的"、"初步的"、"基础的"等等。

所谓"元素性音乐",也不妨称之为"原始性音乐"。

对此,奥尔夫本人曾作过解释,他认为那就是"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开端的"也就是"原始的音乐、原始的乐器、原始的词语形式和动作形式"。

而原始的音乐是和舞蹈、语言紧密结合,三位一体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

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参与其中。

由此可见,它并非是期望人们学了之后都成为音乐家,而是在于把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完善人格的基础教育。

4、奥尔夫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完整、独特的体系①体系性,我们今天了解的奥尔夫教学法,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从理论原则,指导思想到教材、教学法、教师及丰富的、成功的教学实践等各方面都具备的一个完整体系。

它虽然从人的音乐天性出发,从音乐最起码,最简单的元素出发,但一切又都讲究高度完美的艺术性。

它虽然十分强调以节奏为基础,但不仅是拍拍打打,对于旋律、和声、配器、曲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它虽然以器乐为特色,但又是声乐与器乐并重的。

这一切都显示了它完整的体系性。

②独特性,这个体系以"元素性音乐教育"为特色,明显地区别于"传统"教学法和其它各种国外教学法,与"奥尔夫音乐风格"一样,形成它的独特性。

③灵活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没有教学大纲,没有分年级的要求,它的基础教材不要求一首挨一首地进行,而按音乐语言发展的顺序(如唱5、3、再6,再1(I),2,先五声后七声等)渐进,它的即兴性更使每年的教材不同,即使采用同一教材的两个不同班级的课,也不出现重复,永远是新鲜的。

在德国各地,各校,在运用这一体系的世界各国,都不一样。

④开放性,从实质上说来,奥尔夫教学体系可以归结为一种教学思想,因此它没有框框、不封闭、不排他,可以把各种教学法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中来,因而它必然逐步发展、逐步丰富、永远没有终结。

⑤艺术性,奥尔夫教学体系要求从教师的教学到表演、乐器制作,那怕是最简单的,也必须有艺术价值。

奥尔夫教材中很简单的四小节儿童歌曲,在艺术上都很经得起推敲,质量要求很高,音准、音色毫不含糊,在和声、乐曲结构、配器等方面都有它自身的艺术准则。

(2)原本性(元素性)、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奥尔夫把他的音乐称之为"元素性的音乐",并自喻为"野生物…。

在他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元素性具体表现为:①节奏为基础,奥尔夫认为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元素,不同的歌不可能是同一个旋律,却可以是同一种节奏。

训练节奏的步骤:从体感入手,把体内的节奏诱发出来。

单层次的训练:模仿、问答、节奏补充…。

多层次的训练:卡农、多声部节奏。

用声势为旋律作伴奏。

②从朗颂入手,奥尔夫认为语言是音乐的根。

如"叫人名";在问了两个音节数不同的孩子名字之后,就让他们互相有节奏地呼唤或分组呼唤,形成多声部呼唤。

然后是数韵和简单的儿童诗歌。

朗诵要素;旋律性。

(汉语四声较西方语言具有很强的旋律性,可以直接用到音乐中)。

节奏性。

(汉语也富有节奏性,单词,词组都可以配乐,童话、童谣、故事等都可以配上旋律)。

③强调体感,以人的自然性为出发点,发掘人体内的音乐性。

如;按自己的心跳节奏自由走动,在这动中逐步互相协调,达到统一速度,产生基本节奏感。

身体是最好的器乐,捻指、拍手、拍腿、等不仅讲究节奏,同时十分注重音色。

不强调理论、概念、名词、术语。

如把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分别称作"走"、"跑"、"拖"走走│跑跑走│拖─ │拖─┃。

规定学生用五声音阶自由创腔,走唱结合。

不象传统那样诉诸理性。

形体动作的音乐感形体动作要求自然、有个性、有变化,如果一唱歌就摇头晃脑、身体僵直、这是做作的、勉强的、如果过分强调动作整齐划一,不分男女,不管音乐给个人感受如何,这是机械的、没有个性的。

奥尔夫要求的"走",要有各种不同的走法,还要走出音乐感,与音乐的情感吻合。

拍掌,也有一、二、三、四、五指拍,半掌全掌拍,轻、重拍等各种拍法,获得多种音色的效果,不能永远是一种风格。

所有的形体动作都要富有音乐性。

(3)综合性正如奥尔夫所讲;原本的音乐决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它和语言、舞蹈、动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