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1.国际企业宏观环境分析方法?G—PEST宏观分析方法(一)自然环境二)经济环境(三)政治环境(四)技术环境(五)社会文化环境4.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动因?1、避免外部市场经营的不确定性2、降低交易费用3、增强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4、满足跨国公司生产体系中对中间产品、原材料的特定要求5、谋求转移价格的避税效应5.国际市场营销类型?被动的国际营销、偶然的国际营销、固定的国际营销、积极的国际营销6国际企业文化整合策略?本土化策略、文化移植策略、文化相容策略、文化规避策略、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7.文化五维度模型?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化/女性化、长期与短期导向8.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有哪些?、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寡占反应理论、小岛理论,小岛模式或FDI的日本模式9.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组合?国际营销的产品策略、国际营销的分销策略、国际营销的定价策略、国际营销的促销策略10.具备哪些条件的企业可以采取撇脂定价策略?从国际营销实践看,具备如下条件企业可以采取撇脂定价:(1)市场有足够的购买者,市场需求缺乏弹性,即使把价格定得很高,市场需求也不会大量减少。
(2)高价使需求减少,因而产品减少,单位成本增加,但不至于抵消高价所带来的利益。
(3)在高价情况下,企业在一定时间内仍能独家经营,无其他竞争者。
有专利保护的产品尤其可以采用这样的定价策略。
(4)把某种产品的价格定得很高,还可以使人产生这种产品是高档产品的印象。
11.全球性组织结构分类?1.全球性职能型组织结构 2.全球性产品型组织结构 3.全球性区域型组织结构 4.全球性混合型组织结构 5.全球性矩阵型组织结构12.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伊莱·赫克歇尔和伯蒂尔·俄林提出的该理论通过引入生产要素禀赋和成本概念而有效地扩展了比较优势理论。
1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每个区域或国家应该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产品的生产,这样会处于有利地位,而利用它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2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结果会消除贸易国间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并且会使商品价格趋于均等化。
3商品贸易的结果可以实现生产要素在两国间的间接移动,从而弥补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移动的缺陷。
15.国际企业的分类?1).从分工和组织结构看,国际企业可分为以下类型:1)、水平型2)、垂直型3)、混合型2.)从经营内容看,国际企业可分为以下类型1)、资源型2)、制造型3)、服务型3).从经济的价值取向看,国际企业可分为以下类型:1)、母国取向型2)、东道国取向型3)、世界取向型4).从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地理导向看,国际企业可分为以下类型:1)、内向型2)、外向型16.国际企业环境适应模式的发展过程?以自然地理为中心的环境适应模式、以政治经济为中心的环境适应模式、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中心的环境适应模式、以文化信息为中心的环境适应模式17.合同生产进入海外市场的优缺点?优点:相当于租赁了当地企业的生产能力,而又不必承担租赁所引起的一系列工作,既节省了资金又可迅速进入目标市场特别是容量有限而发展前途不大的市场。
缺点:不易物色到理想的合同制造企业,同时还需要向对方提供技术改造、工艺改进等方面的服务;本企业只赚取销售利润而不能赚到生产利润。
名词解释1.对外直接投资:指一国企业在国外进行的,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投资。
2.国际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是指一定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财政和金融政策等,消除国别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
3文化冲突: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其文化因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
4.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也叫“竞争优势”或“垄断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生产要素禀赋、技术创新能力、无形资产以及规模经济等方面的优势。
5.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特有的、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包括优势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潜在市场、良好的社会经济和投资环境以及相应的法规制度等。
6.国际企业:国际企业是指从事涉及国际范围内的产品、技术、劳务、信息、资金等经营活动的企业。
7.国际企业文化:国际企业文化是指受民族文化、社区文化等文化系统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自然地理等诸种因素影响,在国际企业经营过程中呈现出的员工群体的心理水平状态与管理行为习惯的总和。
8.跨文化沟通:通常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
9.交钥匙工程:是企业为东道国建设一个工厂体系或工程体系,承担全部设计、建造、安装、操作人员培训、调试以及试生产等活动。
10.并购:所谓并购是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总称。
前者是指在竞争中占优势的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的全部财产,合并组成一家企业的行为。
后者则指一家企业通过公开收购另一家企业一定数量的股份而获取该企业控制权和经营权的行为。
11.转移价格: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所使用的价格,即在一个国际企业运作系统内,母公司与子公司间或各子公司之间进行内部贸易时所约定的帐面销售价格。
12.国际企业战略管理:①国际企业战略管理是国际企业面对错综复杂、竞争激烈的国际经营环境,同时,以企业自身经营条件为出发点所制定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灵活性的关于生产、营销、采购、财务及人才培训等活动的跨越国界的总体性谋划,包括跨国经营总体目标的制定及其实现途径的选择。
②国际企业战略管理就是在全球竞争分析(包括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国际企业的战略模式、战略目标与经营方向,进行战略规划,并组织实施与控制的全过程。
13.国际企业营销管理?是指对商品和劳务流入一个以上国家的消费者或用户手中的过程进行计划、定价、促销和引导,以便获取利润的活动。
14.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通过跨国经营,以企业的内部市场取代企业的外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高额交易成本,打破关税或非关税壁垒及东道国政府的阻挠与干预,防止技术泄密、保持技术垄断地位,通过内部转移价格策略灵活转移资金和利润以逃避关税和所得税等,使所有权优势在内部进行配置,从内部化中获利。
内部化优势是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内部化优势决定国际企业如何选择对外投资的形式和规模。
内部化优势越大,企业越容易开展对外直接投资15.内部贸易?是指在跨国公司内部开展的国际贸易,即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分支机构之间,以及同一体系子公司之间产生的相互提供商品与劳务的交易。
论述题1.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的联系与区别?共同点:A: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
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B: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
C: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
D: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不同点:A:假定条件不同:绝对差异论的假定条件是全世界只有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一样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在此基础上两种理论对国际分工进行解释。
B: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绝对差异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C:适用范围不同:绝对差异论只能说明各国分别在某一种或某几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时国际贸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虑到相对技术优势,但同时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这种理论在假定时只考虑生产力的投入,并认为劳动力的转移劳动生产率不变,以及从静态角度考虑国际分工。
D:有绝对优势一定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不一定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是同一产品一国对另一国的优势,是内生的,而比较优势理论是同一国一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优势,是外生性的。
2.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定义: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从全局的高度,根据一国范围内可以调度的资源,并以最终在国际市场上确立本国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竞争能力。
内容: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的供应商和支持性产业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程度3.生产折衷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是把企业是否具备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归结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OIL模式)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是指东道国特有的、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包括优势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潜在市场、良好的社会经济和投资环境以及相应的法规制度等。
(1)劳动力成本(2)市场潜力(3)投资环境(4)东道国政策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所有权优势也叫“竞争优势”或“垄断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生产要素禀赋、技术创新能力、无形资产以及规模经济等方面的优势。
(1)技术优势(2)管理优势(3)规模经济优势(4)金融和货币优势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是指企业通过跨国经营,以企业的内部市场取代企业的外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高额交易成本,打破关税或非关税壁垒及东道国政府的阻挠与干预,防止技术泄密、保持技术垄断地位,通过内部转移价格策略灵活转移资金和利润以逃避关税和所得税等,使所有权优势在内部进行配置,从内部化中获利。
内部化优势是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内部化优势决定国际企业如何选择对外投资的形式和规模。
内部化优势越大,企业越容易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4.垄断优势理论?1) 第一,把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对外直接投资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认为利润率的差异无法区分对外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不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第二,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有关,而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又比较集中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上,所以,知识密集型产业最容易产生国际直接投资。
第三,摒弃了传统理论关于完全竞争的假设,主张从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善的角度出发研究对外直接投资,认为任何关于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对外直接投资的讨论都要涉及垄断问题。
海默认为,垄断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2)对外投资企业所具有的垄断优势按来源分为四类:①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形成的优势,包括产品差异、营销技术和定价策略等;②不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市场上形成的优势,包括获得专利的机会、融资条件的优势以及管理技能上的特色等;③由于企业垂直合并等因素所产生的内部或外部的规模生产效益优势;④由于政府干预特别是对市场进入以及产量的限制所造成的企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