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汉代辞赋
一般称为“辞”、“骚”。如贾谊《吊屈原赋》等。
大赋: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如枚乘的
《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
抒情小赋: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文
辞清丽。如张衡《归田赋》等。
三、汉赋的发展流变
1、汉赋形成期:汉高祖初年—武帝初(70 余年)
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形式短小,抒
《文心雕龍·明詩》),蕭統《文選》列爲無 名氏作。後人多依《文選》,認爲非枚乘作 品。
《隋書·經籍志》有《枚乘集》二卷,已散
佚;近人輯有《枚叔集》。
汉初诸侯王养士之风
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有吴王刘濞、梁 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等。
枚乘与梁园文学群体:
汉初,以粱孝王刘武为中心形成一个梁园文学群 体,主要有司马相如、枚乘、公孙诡、邹阳、严忌 、羊胜、韩安国等人,给汉初文学以巨大推动。枚 乘是粱园文学群体的杰出代表,其赋体作品以《七 发》最为著名。
《漢書·藝文志》著錄梅乘賦九篇。今僅 存《七發》、《柳賦》、《菟園賦》三篇。 其中,《七發》見於蕭統《文選》、《柳賦》 見於《西京雜記》、《梁王菟園賦》見於 《古文苑》。后两篇疑為偽托之作。公認可
靠的只有《七發》一篇。
徐陵《玉台新詠》載有《雜詩》九首,指名
爲枚乘作。劉勰稱“古詩佳麗,或稱枚叔”(
《储说》之属也;征材聚事,《吕览》类辑之
义也。”
4、赋源于不歌而诵的赋诗传统。
《汉书·艺文志》:传曰:“不歌而颂 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 造端,材知深美,可以图事,故可以为列 大夫也。”
多元论者认为,赋是多种文体、整个文化
综合影响的结果。(龚克昌《汉赋探源》
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帝王贵族田猎、巡游等出行活动都需车马,故 车马出行是汉赋中较为常见的内容。
一、汉大赋内容举隅:征战雄姿
汉朝复秦故土,驱逐匈奴,统一南越,收服西南, 打通西域,将中国版图扩展到现在中国边界内的 大部分地区。汉赋对征战场面多有描写。
一、汉大赋内容举隅:狩猎活动
狩猎是深受汉代王公贵族喜爱的一项活动。不少赋 中都用极其夸饰、繁富的笔法描写过此种场景。
客曰:“将为太子驯骐骥之马,驾飞軨之舆,乘
牡骏之乘。……此校猎之至壮也,太子能强起游 乎?” 太子曰:“仆病未能也。” …… 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 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疾雷闻百里;江水逆
流,海水上潮;山出云内,日夜不止。……此天下
怪异诡观也,太子能强起观之乎?”太子曰:“仆 病未能也。”
七激》、张衡的《七辨》、曹植的《七启》
等,于是就有了中国文学史上所谓“七”(
或“七体”)的一种文体。
第三节 司马相如、东方朔与 西汉中期的赋
从武帝到宣帝时,以《子虚》和《上 林》为代表的铺排摹绘、夸饰文采的汉大
赋兴盛于一时。当时著名的作家很多,如
东方朔,枚皋,王褒,等等。
一、汉大赋内容举隅:车马出行
1、赋源于诗。 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 2、赋源于诗、骚。
《文心雕龙·诠赋》:“赋也者,受命于诗人,
拓宇于楚辞也。”
3、赋源于诸子杂文及纵横家。
章学诚《校雠通义·汉志诗赋》:“古之赋
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
。假设问对,《庄》、《列》寓言之遗也;恢
廓声势,苏、张纵横之体也;排比谐隐,韩非
吳王不用乘策,卒見禽(擒)滅。漢既平七國 ,乘由是知名。景帝召拜乘為弘農都尉(函
谷關之關都尉)。乘久為大國上宾,與英俊
並游,得其所好,不樂郡吏,以病去官。复
游梁,梁客皆善屬辭賦,乘尤髙。孝王薨,
乘歸淮陰。武帝自為太子聞乘名,及即位,
乘年老,乃以安車蒲輪征乘,道死。
(《漢書· 賈鄒枚路傳》)
枚乘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辭賦。
也。”
客曰:“钟、岱之牡,齿至之车……于是使射千镒
之重,争千里之逐。此亦天下之至骏也,太子能强起
乘之乎?” 太子曰:“仆病未能也。” 客曰:“既登景夷之台,南望荆山,北望汝海,左
江右湖,其乐无有。……此亦天下之靡丽皓侈广博之
乐也,太子能强起游乎?”太子曰:“仆病未能也。”
后言“宫墙”外事:畋猎、听涛
第二章 汉代辞赋
☻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
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 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 继焉。”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
【学习重点】
主要掌握汉赋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和作家作 品情况,特别是要了解贾谊、枚乘辞赋的特 点以及司马相如为代表的汉大赋的特点,还 有张衡在赋史上的地位、作用。
描写出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
第三部分:讯辞,旨在说明屈原悲剧的 自身原因。
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独抑郁兮其谁语?凤漂 漂其高逝兮,夫固自缩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 密深潜以自珍;弥融爚以隐处兮,夫岂从蚁与蛭螾? 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 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 子之故也。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 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摇 增翮逝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吞舟巨鱼? 横江湖之鳣鲟兮,固将制于蚁蝼。
赋 :
赋是一种独立的、兼具诗歌与散文
性质的特殊文学体裁。常采用问答体形
式,重于铺叙和描写。句式整齐,讲究 辞采、韵节。
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
而浏亮。”
刘熙载《艺概· 赋概》:“赋别于诗者,
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
多。”
二、赋的分类
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
第一部分:前序 ,旨在说明写作本赋的意图。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 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 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 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 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 自喻,其辞曰:
第二部分:;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闒 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 谓伯夷为贪兮,谓盗跖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 銛。 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兮宝康瓠。腾驾 罢牛兮骖蹇驴;骥垂两耳兮服盐车。章甫荐履兮渐 不可久;嗟苦先生,独离此咎!
写作特色
句法上,四、六言合用,句式整齐,通篇用韵,带
“兮”字调。
运用大量生动而寓意深刻的比喻和对比。
汉早期赋皆模仿楚辞,贾谊赋在体制上对屈原作品 多有借鉴。
刘熙载:“屈子之赋,贾生得其质。”
《鵩鸟赋》
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以后 所作。作者谪居长沙,有鵩鸟入其宅。贾谊以为不祥, 作《鵩鸟赋》,阐明自己对生死、祸福的达观态度。
知命不忧。细故蒂芥兮,何足以疑!”
“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其生兮若浮,其 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止之静,泛乎若不 系之舟。”
“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体现了鲜明
的道家倾向。《庄子· 天地》:“德人者,
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
写作特点
形式奇特,以人鸟对话而展开。 这种形式显然受到庄子寓言的影响,同时 也开汉赋主客问答体式之先河。 语言凝练精警,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也 有散文化的倾向,体现着向汉大赋的过渡。
情性强,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
慨之作。
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
2、汉赋兴盛期:汉武帝初年—东汉中叶(200余 年)
作家作品最多,多为鸿篇巨制。 代表作品:西汉司马相如《子虚》、《上林》
西汉扬雄《长杨》、《羽猎》
东汉班固《两都赋》
东汉张衡《二京赋》
3、汉赋的转变、衰落期:东汉中—东汉末 (100余年)
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功业,专以铺采 摛文为能事的大赋逐渐减少,而反映社会 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 赋开始兴起。
第二节 西汉初期辞赋
一、贾谊的骚体赋
《汉书·艺文志》载,贾谊共有赋7篇,现仅存 《吊屈原赋》和《鵩鸟赋》,为被贬后所作。
特点: 抒情述志、情感浓郁。
《吊屈原赋》
《吊屈原赋》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 贾谊赴长沙途经湘水,感念屈原生平而作。 实是作者以屈原自况,名为吊屈原,实际抒发 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社会现实的憎恨。
内容提示
1、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2、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 3、《子虚赋》和《上林赋》 4、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5、京都赋的崛起 6、抒情赋的勃兴
第一节 赋的起源、分类及其 发展流变
一、赋的起源
关于赋的起源,论者观点纷纭复杂,归纳起 来,主要有一源说和多元说两大体系。
古人论赋,多持一元说,主要有四种观点。
谊为长沙王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鵩似 鸮,不祥鸟也。谊即以谪居长沙,长沙卑 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 自广也。其辞曰:
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 予舍。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异物来萃兮, 代表作:《吊屈原赋》、《鵩鸟赋》 私怪其故。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曰:“野 鸟入室兮,主人将去。”请问于鵩兮:“予去 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灾。淹速之度兮,语 予其期。”鵩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 请对以臆:
二、枚乘和《七发》
(一)枚乘简介
枚乘字叔,淮陰人也,為吳王濞郎中(即帝王侍 從官)。吳王之初怨望謀為逆也,乘奏書諫吳王 (即《諫吳王書》)。吳王不納,乘等去而之梁, 從孝王游。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晁錯為漢定制度, 損削諸侯,吳王遂與六國謀反,舉兵西乡(向),以 誅錯為名。漢聞之,斬錯以謝諸侯。枚乘复說吳王 (即《复諫吳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