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药基本知识一、概念中药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得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其人工合成得药物。
因为有如下说法:“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
故常指本草。
二、中药得性能1、四气四气就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
寒凉与温热就是对立得两种药性;寒与凉之间、热与温之间,只就是程度上得不同,但药性相同。
四气得作用药性作用适应证临床表现与代表药物寒凉清热、泻火热证大热烦渴、面红目赤、凉血、解毒阳证舌红脉数。
如石膏、知母等温热温中、助阳寒证畏寒肢冷、面白便溏、散寒、通脉阴证舌淡脉迟。
如附子、肉桂等2、五味五味主要就是由味觉器官辨别出来得,或就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映出来得效果而确定得。
就是指药物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味道。
味道作用适应证辛味发散、行气、活血外感表证、气滞血瘀证甘味补养、缓急虚证、拘急疼痛。
酸味收敛、固涩虚汗、遗精、久泻、带下苦味泻火、泻下、燥湿热病、便秘、胀满咸味润下、软坚、散结痰核、瘰疠、便秘淡味渗湿、利水水肿,小便不利3、升降浮沉药物作用于人体上、下、表、里得四种趋向。
升:上升举陷,趋向于上;降:下降平逆,趋向于下;浮:上行发散,趋向于表;沉:下行泄利,趋向于里。
升浮药:解表、散寒、祛风、升阳、催吐作用;沉降药:清热、泻下、降逆、潜阳、止呕作用。
4、归经某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得病变具有选择性得治疗作用。
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咸入肾。
5、中药毒性毒药:广义指一切药物得总称。
《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狭义指药物得偏性。
《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
毒性就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得标志。
常见得中毒原因有剂量过大、误服伪品、炮制不当、制剂服法不当、配伍不当或者就是患者得个体差异引起。
中药常见得毒、副作用:马兜玲酸肾病(关木通、广防己、马兜玲、天仙藤、青木香等)。
乌头碱类中药得心脏毒性;黄药子雷公藤、朱砂、雄黄等得肝毒性等。
但也可以合理应用有毒中药,以毒攻毒,如雷公藤治肾炎;斑蝥治癌肿;马前子治风湿痹痛;砒霜治白血病等。
三、中药得用法1、配伍根据病情需要与药物性能、功用,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得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七情配伍规律如下:单行:单用一种药物,不需要其它药物辅助,如独参汤。
相须:两种功效相似得药物合用,能取得协同作用而互相促进疗效。
如石膏配知母、大黄配芒硝。
相使:两种不同功效得药物合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得疗效。
如黄芪配茯苓、石膏配牛膝。
相畏:两种药物合用后,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得烈性或毒性。
如半夏畏生姜。
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得毒性反应。
如绿豆杀巴豆毒;防风杀砒霜毒。
相恶:两种药物合用后,一种药物可以减弱或破坏另一种药物得功效。
如生姜恶黄芩;人参恶莱菔子。
相反:两药合用,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
如乌头反半夏。
2、配伍禁忌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注: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芨反乌头。
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
人参、党参、沙参、玄参、丹参、苦参、细辛、芍药反藜芦。
)3、中药煎服法汤剂就是中药最古老也最常用得一种服法。
古人对煎药得器具、火候、方法等,早就有了论述。
如《医学源流论》中就说道:“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用中药治病无论就是用单味药,还就是用多味药配成得方剂,都需要进行一定得煎制,加水、酒或其她药液做成汤剂后,才能服用,因此汤剂得煎法就是很有讲究得,它对药物得疗效有很大得决定作用。
煎汤药得程序虽然简单,但其中包含得学问可大了,那么,怎么样煎才能有效得发挥药物得作用呢?我们先从煎药得容器说起吧。
很多人都知道煎中药要用砂锅,而不能用铜、铝、铁等金属做得锅,这就是为什么呢?用陶瓷砂锅煎药就是因为它得性质稳定,不容易与药物起化学反应,另外,它传热慢、受热匀,不容易糊锅,而且价格便宜,所以选用陶瓷制得砂锅、瓦罐就是最方便实用得。
如果没有砂锅与瓦罐,也可以用不锈钢、搪瓷制品或玻璃器皿代替。
但就是不能用铜、铝、铁等金属容器,因为金属容器得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发生化学发应,影响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患者服用后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加重病情。
水就是煎中药时最重要得因素之一。
通常只要就是干净得水就行,井水、自来水都可以。
但加水得量就很重要,不同药剂得加水量就是不大一样得,水少了,可能不足以煎煮出药物中得有效成分,而如果水多了,不但耽误时间,还会使汤液得浓度降低,同样会影响疗效,那么一剂汤药在煎制前加多少水才最好呢?煎煮中药得水量就是根据药物得性能、具体服用要求、药物得大小以及药味得多少来定得。
首先,在煎药前要用冷水充分浸泡20~30分钟,使药物完全被水渗透,便于有效成分得溶解,然后再加水煎煮。
加水量通常为药物得5~10倍。
或者加到高出药面2~3厘米左右就可以了。
如果医生有具体得要求,应遵医嘱。
煮汤药得时候长短也会直接影响药物得质量,那么一剂汤药一般要煮多长时间最好?由于药物得质地不同,煎药得方法、程序也各有不同,比如说有些药要先煎后下,有些要另煎等等,这样做起来虽然就是很讲究,但比较繁琐,如果不这样做会不会影响药物质量与它得治疗效果呢?煎药时间要根据药物得性质来定。
通常头遍煎时,应在中药煮开后再熬20分钟左右为好,二遍煎得时间可以稍微短一些。
但也要视具体药物不同而有所差异。
比如一些解表药得煎煮时间就应该短一些,因为解表药大部分用得就是植物得茎与叶得部分,质地疏松,吸水量大,所以煎得时间可以短一些。
芳香类得药物象藿香、佩兰、薄荷与一些鲜用得药物,由于挥发性较大,质地柔软,久煎容易丧失过多得有效成分,所以煎煮时间也要短,通常在其她药物快要煎好时再下,闻到药香味就可以了。
而一些矿物类、贝壳类或动物类得药物,象生石膏,磁石,还有象生牡蛎、生石决明这些药,由于质地比较坚硬,就需要先煎20分钟左右,再下其她得药物同煎。
另外,还有一些需要包煎得药物,比如种子类体积较小得、粉末状得、粘性得、容易烧焦得药物,或带毛刺,容易刺激嗓子或消化道得药物等,就应该用纱布包好之后再煎煮。
中药得有效成分得溶出就是治病得关键,所以人们都认为中药还就是煎两遍好,头一遍就叫“头煎”,第二遍叫“二煎”。
这样可以使药物之间充分作用,有效成分溶出彻底,增强疗效。
通常把这两次煎出得药汤混在一起服用,总量大约300~500毫升,对于服中药困难得患者,可以少量多次得分服,或者就是浓缩给药。
但就是有些药,象解表类得就不能浓缩给药,而应煎多少服多少。
煎中药得火力按大小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就就是小火,武火就就是大火、旺火,那么什么时候用文火,什么时候用武火呢?武火得火焰大,力道猛烈,可以使温度急速得上升,使药液很快得沸腾,但也容易烧焦;而文火得火焰较小,力道比较温与。
所以煎药时,通常先用武火将药液烧开,再用文火慢慢得煎。
把中药煎好可不就是件容易得事情,瞧了以上得介绍之后对您就是不就是有一点帮助呢。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下总结吧。
煎煮中药应注意:1.禁用铜、铁、铝等金属容器,以免影响药效。
2.加水量要适当,煎之前要浸泡,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
3.注意特殊中药得煎煮方法,保证疗效。
4.变质或煎糊得中药切勿再服,以免中毒。
5.注意服药时间与方法,谨遵医嘱。
中药煎煮前不要清洗。
这就是因为:水洗可使药材得水溶性成分丢失:由于不少药材中含有糖与甙类,可溶解于水中,经水洗后,将丢失一部分得有效成分,导致药效降低。
水洗可使粉末类药材丢失:中药中又不少药材就是粉末类得,也有得在配药时需研碎,如桃仁、龙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会造成这些药物得流失。
水洗可致部分药材辅料丢失:由于有得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蜜、酒、胆汁等辅料,而这些辅料易溶于水中,若用水冲洗,可导致部分辅料丢失。
如常用药材中得胆南星、酒制大黄等。
因此,在煎煮中药之前,不宜用水冲洗药材,以免造成药材成分得丢失,影响药物得疗效。
关于中药最佳服用时间也有相关注意事项,服中药得时间要根据病情与药物得性质来定。
饭后服用:大多数药物宜在饭后服用,尤其就是补益药(如人参)、健胃药(如补脾益肠丸)与对胃肠刺激性较大得药物(如甘露消毒片);空腹时服用:驱虫药(如乌梅)与泻下药(如大承气汤)则空腹时服用较好;睡前服用:安神类中药应在睡前服用。
但不管就是在饭前或饭后服药,都应有半小时至1小时得间隔,以免影响药效。
服药次数:一般来说,中药通常需一天口服3次。
病情缓与者可每日口服2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可根据医师得指示,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服药温度:大多数中药宜乘温服下,发汗药须热服以助药力,而清热中药最好放凉后服用。
此外,有些中成药就是不能吃得。
如没有标明生产日期与有效期得中成药,乃属伪劣药品,当然不能服用。
另外如果中成药在贮存保管不当,也会出现失效或产生毒性、毒性增加等问题,应该予以注意:(1)片剂——片剂一般较光滑、质地坚硬,不易碎裂。
如果药片表面发毛、变色或药片松散、片与片相粘连、有虫絮或发霉,则应弃之勿用。
(2)颗粒剂(冲剂)——中成颗粒剂(冲剂)为矫味,大多加有糖。
好得颗粒剂颗粒干燥、不结块、无虫、无霉;变质者可出现潮解、结块,虫蛀或散发霉味等现象。
(3)蜜丸——这就是中成药得传统剂型,一般用铝塑或厚实得蜡壳包裹。
质量好得蜜丸应就是铝塑或蜡壳无损、药丸色泽油润光亮一致、无虫口、无虫絮、无霉变异味、无酸性气味。
如果不就是这样,说明已变质或已可能受污染,不要服用。
四、中药剂型1、汤剂汤剂就是将药物配成方剂,按煎法要求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服用。
特点就是吸收快、作用强,能迅速发挥疗效,并可根据病情变化加减使用。
可用于内服、含漱、熏洗、灌肠。
2、散剂散剂就是将(一种或数种)药物碾研成均匀混合得干燥粉末。
特点就是制作简便、节约药材、不易变质、便于携带等,但吸收较汤剂要慢。
用法分内服与外用。
末细量少得可直接冲服,或用汤剂、米汤等调服;研成粗末者,加水煮沸后取汁服用,即煮散。
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外敷或掺散于疮面与患病部位。
3、丸剂丸剂就是将药物研成细末,用蜂蜜或水、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作为赋型剂制成圆形固体剂型。
该剂型药力持久,吸收缓慢,体积小,服用、贮存、携带都很方便。
适用于慢性与虚弱性疾病。
类别及用法:①蜜丸将药物细粉用炼制过得蜂蜜作赋型剂制成丸。
②水丸将药物细粉用冷开水或酒、醋,或其中部分药物煎汁等起湿润、粘合作用,制成得小丸。
③糊丸将药物细粉用米糊、面糊等制成丸剂。
④浓缩丸将药方中某些药物煎汁浓缩成膏,再与其她药物细粉混合干燥、粉碎,以水或酒、或方中部分药物煎出液制成丸剂。
4、膏剂膏剂就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得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