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古代文学书目发展看古代文学概念演变论文

从古代文学书目发展看古代文学概念演变论文

从古代文学书目的发展看古代文学概念的演变摘要:本文历数从先秦至明清时期文学目录的发展变化,从汉代综合性书目《七略》设“诗赋略”著录诗赋类文学文献,到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期文学专科目录“曹植著作目录”的问世,再到《隋书·经籍志》确立集部全面著录各类体裁的文学文献,发展至目录业鼎盛时期的明清,民间私撰藏书目录繁荣发达,将官修书目不收录的白话小说与戏曲收藏著录,这是与先秦时文史哲不分家,文学从属于学术,到汉代以“文学”表达学术,而另以“文章”表达现在所谓“文学”,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文体细化、文学审美自觉,从而文学从学术中独立为专门学科直至唐宋元明清,文学目录的发展是与文学概念的演变相互对应的。

关键词:古代文学;文学目录;发展;演变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61-03一、文学目录发展概览文学专科目录是指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文学文献积累到一定程度,读者产生了检索文学文献需求时所产生的专科目录。

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家,文学还没有与学术分开,目录亦尚未出现;汉代统治者重视官方图书建设,图书编撰业发达,产生了大量文献,我国第一部官修藏书目录《七略》随之产生。

《七略》设《诗赋略》著录文学作品,但诗赋略只著录诗赋,不录散文及其他文学体裁;古代专门性的文学目录出现在文学自觉独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文学别集目录及总集目录;后来唐初所撰《隋书·经籍志》确立集部,将文学文献区分为楚辞、别集、总集三类,奠定了古代文学类目的基本体系,历代官修、史志、私家藏书目录大抵沿袭了这种体系;元代的元曲杂剧发达,成为古代文学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出现了《录鬼簿》等一系列的戏剧专科目录,文学目录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是古代目录业发展的鼎盛时期,除了官修的《四库全书总目》等综合性目录,民间的私藏目录种类繁多,将白话小说、戏剧等官修书目不予设置的文学种类著录其中,弥补了官修文学目录的不足。

二、各时代文学目录的演变(一)先秦时期:远古时代,科技不发达,劳动产生文学,先民在想象中创造了神,虽然口口相传编制了很多神话传说,但还没有形成图书;夏代产生了文字,朝廷开始设立史官编撰图书,文献的最早载体简策出现,文献就这样产生了(到了秦汉时期图书编撰已成规模);从远古的狩猎社会过渡到西周的农耕时代,周天子为了解民情通过两个途径采集诗歌:民间采诗和贵族献诗,直到春秋中叶,经过五百年的积累,由官方整理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三百》,后被先秦两汉奉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诗经》把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大类,先秦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分为释诂、释言、释训等十九类,成为最早的单书文学分类,由此我国古代文学目录于先秦时期萌芽。

(二)两汉时期:国家藏书大量散佚(秦始皇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大量古籍被毁坏流失),汉武帝虽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但还没有对图书进行编目整理;当时的图书载体多为简册,图书堆积如山,学者利用图书极为不便,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成帝出于文化政治统治的需要,下令对图书进行大规模整理,(先秦子书多,秦汉经书多,这与政治气候有关:诸子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产物,经书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产物。

)于是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官修综合性图书目录《七略》。

汉代刘向刘歆父子领衔编撰的《七略》将图书分为六个大类:六艺略(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这其中的诗即诗经,小学即语言训诂,都不包含在现代所属的文学类)诸子略(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这里小说家也没有归入文学类)、诗赋略(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杂赋、歌诗等)、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

文学图书目录集中在“诗赋略”,但只包括诗赋,不包括其他文学体裁。

汉赋是汉代特别发达的文学样式,官府又设专人采集诗歌,所以将诗赋单列一类,反映了当时主要的文学成就。

《七略》以六艺略为首,反映汉代崇尚儒术、提倡经学的学术风气,现代所谓“文学”在汉代只是“诗赋”类的“文章”罢了。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专科的文学目录1、文学专科目录出现的历史文化背景: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战乱频繁的的时代,也是封建王朝不断更迭、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

在文化方面,这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人口的大流动和民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

玄学、佛学、道教、儒学以及法家、名家相互争胜又相互吸收,导致文化上的繁荣;人们处在不断变化的开放的大环境中,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感情奔放,富于创新,勇于探索。

科学技术、宗教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刻建筑等诸多方面均有空前的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大唐盛世积蓄了力量和智慧。

2、文学专科目录出现的文学背景:(1)文学从学术中独立出来:文学在汉代除了诗赋其他文学样式还包含在学术中,到了南朝,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也就是文学家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文学已然从学术中独立出来;(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典论》已散佚,而其中的“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四科共计八种,其中奏议与书论属于无韵之笔,铭诔诗赋属于有韵之文,其本质相同,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情感。

但其“末异”,也就是说,在其文体特征上,奏议要文雅,书论重说明,铭诔尚事实,诗赋则应该华美。

雅、理、实、美,就是“末异”,它们都是关于文体的不同风格体貌;陆机的《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

《文赋》的出现,正是文学摆脱经学附庸地位而得到独立发展之后,在大量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结晶,《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

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即文章写作的方法技巧和艺术性的问题;《文心雕龙》的上篇主要的篇幅就是讨论文体,《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更为详细的辨析,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3)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曹丕所谓的“文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没有伦理色彩。

“文以气为主”尤其强调了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的;诗赋的“绮靡”“浏亮”,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的对偶的讲究,证明当时的文人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专科目录中国古代的文学文献主要分为总集(汇集多人作品,包括一种或多种文学体裁的作品合集)、别集(收集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的个人作品合集)、单行文献(单行的小说、戏曲、散文,单行的文学理论专著,具有独立的研究价值)、丛书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体总集开始出现,曹丕的《建安七子集》是古代最早的多体总集,晋代多体总集有挚虞《文章流别》;南北朝多体总集有《陶渊明集》、萧统《文选》、徐陵《玉台新咏》等;这一时期个人文集也日益增多,文人自编或由他人代撰的个人作品目录开始出现;单行文献方面,有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刘勰撰写了我国古代第一步全面系统的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

从汉代《七略》的产生到魏晋时期,文学创作日益增多,子书、兵书相对减少,目录的六分法已不适用,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甲乙丙丁(后代经史子集的始祖)的四部分类法的目录。

甲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乙有诸子、兵家、术数;丙有史记、旧事、杂事等;丁有诗赋、图赞、汲冢书等。

自此,四部分类法称为我国古典分类法的主流,官修书目如《崇文总目》、《四库全书总目》;史志目录如两唐书志,宋史、明史艺文志,私家目录如《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等,都采用了四部分类法。

(1)别集目录的出现:文学专科目录始自建安时代的曹植。

《三国志·陈思王传》称其“先后所著赋、颂、诗、銘、杂论凡百余篇”,曹植自己开始编订文集,编制个人别集目录,虽已亡佚,但从《晋书·曹志(曹植之子)传》“先王有手所作目录”可见其确实是存在的;魏晋之际的别集目录还有文学家嵇康的《康集目录》等。

(2)总集目录:汇集诸家文学作品篇目的目录西晋荀勖的《文章叙录》:《隋志》称其为“杂撰文章家集叙”,是文学创作总目录之渊源。

挚虞的《文章志》,是汇集多人作品,亦有作者生平事迹及文章流传存佚情况简介的传录体式文学专科目录。

荀、挚二人之后多有续作,都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但可以反映出当时文学的兴盛,文学作品集结丰富壮大的情况。

(3)汇集各种文学体裁的文学专科目录:南朝刘宋时期王俭的《文翰志》:王俭依《七略》撰《七志》,他将《七略》中的“诗赋略”改称“文翰志”,是文学目录的重大变化。

说明在当时的文学观念里,文学作品已不仅仅是先秦两汉所重的诗赋了;梁阮孝绪的《文集录》:阮孝绪撰《七录》却不因袭《七略》,《七录》在文学目录方面开创了集部,分为楚辞部、别集部、总集部、杂文部四个子目,比随后的《隋书·经籍志》集部还多了“杂文”一类,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文学文献的丰富发展。

(4)专录一种体裁的文学专科目录:陈代释智匠撰有《古今乐录》,这是乐府解题一类的文学专科目录,对此后唐宋《乐府古题要解》、《乐府古今题解》之类专录一种文学体裁的目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隋唐宋时期:隋代结束了南北朝的混乱局面,唐代步入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

城市经济的发展,唐代科举取士以及古文运动,造就了唐诗别集、文言散文以及传奇的量大质优的涌现,唐诗的繁荣、宋词的兴盛,小说的成熟,许多文学作品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

(五)唐宋时期:文学目录的编撰方法、分类体系和理论研究都出现了大的变化。

最具特点的是正史史志以及官修私撰综合性目录中“集部”的确立,也就是说其时文学类作品基本集中在此部之中。

1、《隋书·经籍志》集部的确立《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综合性图书分类史志目录。

《隋志》专门设立集部,在集部集中著录各类文学文献。

它不仅收录诗赋,也包括商颂、周雅、祭祀、铭文等作品。

自此以后,历代综合性图书目录多沿袭《隋志》体例而专设集部,使集部成为古代文学目录的基本形式。

《隋志》除专设“集部”著录文学书籍外,其他三部也有文学性书籍的类目,主要有《经部》的“诗类”、《子部》的“小说家类”及《史部》的“杂传”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