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自然保护区和谐社区关系的实践与思考

构建自然保护区和谐社区关系的实践与思考

构建自然保护区和谐社区关系的实践与思考促进自然保护区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保护,使之转变成融自然、社会、经济为一体的实体经济模式,这是社区发展经济的关键。

这种模式中包括保护区的科研、保护、教育、生产、旅游等多种功能。

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在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全国网络的同时,使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调发展,是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目标[1]。

因此,分析和研究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构建保护区和谐的社区关系,在确保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促进周边社区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构建和谐社区关系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必然要求1.有利于改善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关系构建自然保护区和谐社区可以使广大居民积极参与自然资源保护并分享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让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

这样既加大了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又使得我们避免了以前单一保护,忽略了了社区居民利益的保护方式,从而让我们工作的开展更具人性化。

如此以来,自然保护区和周边社区以前的那种“对立”和“不协作”的关系将会彻底的改变。

如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由保护区管理机构主导、当地居民参与的股份制经营方式能较好地保障居民利益又促进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使社区关系较为融合。

2.有利于改善保护区生态环境通过构建自然保护区和谐社区,社区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

他们积极参加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从而使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得到显著增强。

这样做不但资源破坏活动与以前相比明显减少,还使我们的保护工作得到有效加强,野生动植物在自然保护区的数量显著增加[2]。

例如过去大熊猫的足迹很少在陕西长青大西沟自然保护区出现,而如今可以经常在这一带发现大熊猫的足迹。

这就明显体现社区共管的功效。

3.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生态保护意识构建自然保护区和谐社区可以有效地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这样可以让居民们明白在自然保护区内偷盗、狩猎等行为的严重性,更能明确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我们国家、地区环境的重要性[3]。

要让居民不要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更要看到保护区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性。

要让社区居民认识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在自然保护区中的重要作用。

4.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构建自然保护区和谐社区可以有效地让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活动。

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利用,促进了社区村庄面貌的改善,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就业能力,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使社区居民共享自然保护的丰硕成果。

二、构建自然保护区和谐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1.法律法规不完善就现行法律来看,国家级的法律法规有《森林法》、国务院1994年颁布的《自然保护区条例》、1985年林业部颁布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7年农业部颁布的《水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几部,而且法规条文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森林法》第三十一条第三款“……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严禁采伐”,因此,社区开路、架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因涉及林木采伐而难以实施。

还有划入保护区内的山林权属较大部分是集体的,而且有的村大部分山林都已划入保护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柴、用树都要靠这些山上来,不让当地群众使用,群众的生产生活就会发生困难,因此在实施时做到有法可依就很难[4]。

而且还涉及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中包括自然资源的归属,以及开发利用等多方面问题。

所以尽快完善我国关于社区共管的法律已经刻不容缓。

要使法律达到更加系统,层次更加分明,从而协调好社区共管在实际遇到的多种问题。

2.周边居民生活条件差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特点是:人口稀少、生物资源丰富、地理位置较偏僻、交通不便、社会经济较为落后。

生活在那里的群众不容易接受到新的文化熏陶,发展观念落后,以至于他们接受不了新的科技与技术,致使村民们的生活依旧很困苦,大部分人只靠耕地为生,但是村民所居住的地方用于耕种的土地十分贫瘠,而且地形坡度较大,很不利于耕种,致使经济发展不起来。

更重要的是,社区居民所能用来耕种的土地少之又少,致使一部分人为了生计必须出外打工,但是因为缺乏现代社会对工人技能的要求,很难找到工作,所以依旧很贫困。

3.建设与发展资金匮乏要发展健全的自然保护区和谐社区关系,必不可少的就是资金的支持,但是国家的投入并不能支持保护区的长期建设。

主要原因有一是保护区管理中职责与权限不明确使政府在自然保护区投入的主体作用不突出,我国现行管理措施并没有明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经费由哪一级政府安排;二是保护区管理中职责与权限不明确使自然保护区经费来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直接相关,造成保护区之间管理与发展很不平衡,由此体现了保护区之间社区发展上的投入差距很大;三是保护区所在地一般是偏远贫困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对保护区的投入更是成为当地政府的负担;四是保护区所在地地理条件差,工资待遇差等原因造成管理人员特别是科技人员难以保留,都对建设好和谐社区关系形成制约。

4.生态旅游开发群众的认可度不高生态旅游是当下十分流行的行业,而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又是很受游客们欢迎的地方。

所以大力开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开发结合起来,不但可以提高居民经济收入,还能带动保护区其他行业的发展,使保护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显著增强;而且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社区居民收入。

然而现实问题是保护区范围内存在着大量的集体林,而在生态旅游开发的问题上,政府往往是实行“一言堂”(或者是由承包商提供经营方案)很少有当地社区居民讨论的余地,也就是说社区在开发生态旅游开发中处于被动局面,这样势必造成利益上的失衡,影响了社区居民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

由于生态旅游开发没有得到社区群众的普遍认可,区内的土地、林地纠纷及破坏林木资源、野生动物案件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了社区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三、构建自然保护区和谐社区的主要措施1.完善社区共管法律体系社区共管的顺利实施和发展,要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前提,法律是一切行动的切实保障。

因此,我们不仅要为保护区在国家立法中取得统一的规定和原则,还要根据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与自己区域相适合,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法律法规[6]。

自然保护区与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息息相关,我们必须以具体管理的规则为指导,为保护机构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2.加强与当地政府交流发展经济是当地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而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一般为欠发达地区,因此当地政府往往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有甚者他们还为了发展经济从而过度开采利用资源。

因此,在解决自然保护区附近居民经济基础比较差的问题上,我们要建立一个权威机构来协调保护区所在地的乡(镇)政府、县级政府及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它应该以保护区上级主管部门为首,各级部门的负责人为辅,争取各项工作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5]。

把保护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社区经济的发展列入到当地的社会发展计划中,根据保护区社区普遍存在偏远贫困现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把促进社区的发展列入当地政府年度考核中。

3.建立社区共管机制社区共管是社区群众和保护区管理部门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参与保护区建设发展的一种运行机制,社区参与应包括激励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及监督机制。

保护区管理部门只有实行社区共管,促使社区居民在管理中得到实惠与发展,努力使保护区的发展与社区的发展同步进行,使之建立一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的兄弟合作关系。

社区居民成为保护区管理的主人,政策才能顺利执行。

通过相互间的宣传、管理实现共赢。

4.加大社区扶持力度保护区范围内分布着大量的集体林,国家应在维护林农权益的基础上对其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与保护区行使管理权之间的关系从法律上加以必要的界定;要加大对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力度,作为特殊生态保护区域,在财政上要给予重点倾斜支持,使林农在保护中受益;当地政府与保护区管理部门应积极争取资金与项目用于社区的公益事业的支出,鼓励社区群众参与生态旅游服务,努力提供社区群众就业机会,扶持社区创办产业等措施为当地社区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使社区摆脱困境。

5.创建社区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应包括就业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奖励机制等,让各种利益者都参与到社区的共管中来是共管成功的关键。

因此,我们为了让社区利益群体共管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必须充分组合景区内的旅游资源,把生态旅游取得的经济利益均衡分配,从而使居民参加社区共管的积极性达到空前高涨。

6.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但使周围社区居民的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而且还会使许多居民失去生产、生活的物资来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种以前就有的传统观念要根据实际情况得以改善。

因此我们应该以社区自身的基本情况为依据,努力实现社区“村村有主要产业、村村有特色产业”,通过发展养殖业、土特产再加工等经济体系,从而既减轻了居民对资源的依赖,又显著提高了居民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

7.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根本宗旨就是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生态旅游的开发既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又可以扩大旅游经济收入。

因此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7],正确地认识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宗旨,是保护区管理者最基本的工作。

在生态旅游实施过程中,积极让社区群众参与,使社区群众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努力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旅游促发展、发展促保护”的管理目标。

四、结语发展自然保护区事业,其周边社区的贫困和发展问题是我们应该首先解决的基本问题。

用发展的理念解决当前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

妥善解决这两个问题,自然保护区建设好周边社区的发展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面对这种情况,在研究制定政策解决自然保护区规划发展问题时,保护区周边经济的发展和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接下来要在对法律、政策和制度进行的改进和完善,使居民广泛的参与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来,让他们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只有这样,科学、和谐、协调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达到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1]陈秀芝,张海鹏.发展乡土型产业推动社区共管持续开展[j].陕西农业科学,2005,(1):104.[2]黄文娟,杨道德.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04,(1):48-50.[3]覃勇荣.自然保护区管理与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广西木伦自然保护区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04(4):69-75.[4]于久华.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5]张明海,王双玲.社区共管: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工作方式的转变(英文)[j].林业研究(英文版),2004,(4):313-318.[6]刘德荣,石德金.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探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3,(1):57-59.[7]姜立军,苗鸿,欧阳志云.自然保护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06(11):3775-3781.作者简介:许大明,男 1965.10 籍贯:浙江庆元,大专学历研究方向:营林技术、生态旅游、林政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