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知识点)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知识点)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一、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
盾。

(2)具体原因:股票投机过渡。

(3)直接原因:供需矛盾突出;生产过剩。

2、爆发: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卷交易所股市崩溃。

3、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被极大破坏。

4、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5、影响:(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使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2)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3)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破坏严重。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危机得不到解决。

2、目的:尽快摆脱经济危机。

整顿财政金融——目的: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
3、措施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提高价格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4、特点:政府大规模的干预经济。

5、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1)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

(2)广大的中下层民众也从新政中得到一定好处,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3)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方式,并为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借鉴。

三、凯恩斯主义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应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