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大赛教案(获市一等奖)-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教学设计第一节课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设计思想以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进行了本课的教学设计。
这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它是通过科学方法,从客观世界中找出规律性知识。
高中生物教材通过科学研究过程地呈现出科学知识的不多。
而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其中对于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是一个能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很好机会。
因此在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计一系列实验对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探究,使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
这样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从中初步学会了科学方法,培养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也符合新课标所强调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的要求。
另外,通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问题难度层层递进,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本节内容相对独立,教材并没有将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概念相联系,属于个体层次生命系统调节的内容,但是生物体能够生存下来就需要自身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适应的反应。
在绪论中已经提到“能够适应环境”是生物的一个基本特征。
但对“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特别是“植物如何适应环境”这些问题学生过去很少接触。
本课是高中生物第一册(必修)(人教版)第四章《植物激素的调节》中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中的一部分,它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向学生逐一介绍了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产生影响的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规律、化学性质、生理作用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
本课教材以三个问题导出了“植物的激素调节”,并以向光性与向重力性设问,引导学生思考。
把知识过渡到“植物的向性运动”上,并阐述了植物的向性运动及意义。
接着重点介绍了达尔文、温特、郭葛等科学家的实验过程,经过50多年的时间,逐步发现了生长素。
通过学习,通过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及发展历程,培养科学的思考方法及发展的科学观。
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容与第八章中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内容有关,对学生理解适应性等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身边日常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等过程,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通过体验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和实验方法,概述出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关键实验和科学家设计该实验的思路、方法及原因。
2、能力目标(1)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生长素的发现实验,让学生学会对生命的现象进行思考。
(2)通过生长素的发现实验学会假设、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目标(1)通过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2)通过植物的向光性运动原因的解释让学生学会“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3)利用目前科学家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还有争议,启发学生明白科学永无止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既是掌握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基础,又是理解生物激素调节作用的关键,更是综合能力培养的好材料。
2、教学难点:(1)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2)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探究。
该课涉及到的科学家和实验都较多,且有些内容比较抽象。
高二学生尚未进行实验设计方面的训练,缺乏科学方法的系统培养。
对实验设计过程中的科学性、严密性、可行性都难以把握;对涉及到的一些实验材料(如胚芽鞘、锡纸、琼脂、云母等)缺乏感性认识。
三、学情及学法指导(一)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知起点: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如:植物向光性、向重力性,简单而不规范的实验设计等。
2、学习障碍:对于我校高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基础较弱,对于实验设计的思路和严密性都很欠缺,而该课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侧重于训练学生从已知知识和具体的实验中,抽象并归纳出相关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结论或作出判断,这有一定的难度。
但由于是小班化教学,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较浓,讨论的积极性比较高,愿意参与。
只要教师由易到难,做好预习等工作,并充分引导、激发,学生会主动去探索,并在探索中收获掌握知识。
(二)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根据科学研究的线索,学会运用理论知识于实验设计中。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动画演示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去讨论,鼓励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观点。
在讲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聆听,不仅要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纠正,而且尽量从学生的观点中发现闪光点,不失时机的表扬鼓励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3、通过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和练习,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渠道思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通过对几位科学家和他们所进行的实验的探索,使学生体验科学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适时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体会知识。
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
五、教具准备1、课件制作:制作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幻灯片,思考问题和练习的课件。
2、阅读材料:胚芽鞘、琼脂、锡纸、云母。
(让学生随堂阅读。
)3、琼脂平板的实物。
六、对教材的再处理1、这是《植物激素的调节》第一课时,教材以总述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不同形式,再以三个问题导出“植物激素的调节”,这样呈现内容对于我校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
我设计第一课时不涉及“动物激素”,以日常的现象如植物向光性,引出植物的向性运动,以为什么表现出向性运动引出生长素的发现。
再通过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分析进一步明确生长素的调节作用,在学习其它几种也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的基础上,再分析归纳得出植物激素的概念、特点。
2、生长素的发现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已对科学家的实验按时间顺序进行了叙述,为增强实验的严密性,在达尔文的实验中补充在黑暗环境下,胚芽鞘直立生长的实验结果。
中间省略了一些实验(包括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准备在作业中补充缺的实验。
这部分教学是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认识过程和科学实验方法,而不是要记住这段历史,因此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学会实验的思维方式。
生长素的发现④:一段时间以后直立生长⑤:一段时间以后弯曲生长请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①②③④⑤,发挥你的想象力,同学们讨论的得出。
我们再来看看当年达尔文根据实验是怎么推论的?3、达尔文推测胚芽鞘尖端是否产生了一种物质影响胚芽鞘尖端下部的生长呢如果我们要证明胚芽鞘尖端的确产生了一种物质影响了尖端下部,应该怎样来证明呢4、引导学生学习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后,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让其他学生评价。
展示实验过程要用到的琼脂平板实物。
我们的科学家也是这样的思路。
再介绍,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用燕麦胚芽鞘。
温特实验⑥:⑦:针对为什么要去掉胚芽鞘尖端,为什么要通过琼脂块?为什么要设空白琼脂块对照,请同学们分析说原因。
5、⑥⑦对照又能说明什么?6、到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从植物中提取出了该物质,经过鉴定为吲哚乙酸。
⑷结论:通过②⑤对照,植物的感光部分不在胚芽鞘的尖端以下。
⑶⑷结论:植物的感光部分只有胚芽鞘的尖端。
同学们积极讨论,由①②③④⑤得出胚芽鞘下段的生长弯曲与尖端有关,达尔文设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了一种物质影响下部的生长。
3、同学们先独立思索,再分学习小组,每4人一组进行设计该实验设计的论证,学生会提出很多想法。
4、去掉胚芽鞘尖端是排除胚芽鞘尖端对下部的影响;琼脂块是起联系胚芽鞘尖端与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作用;用空白琼脂块对照是为了排除空白琼脂块的影响。
5、学生回答:⑥⑦对照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并作用于胚芽鞘尖端下部;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以下。
实验中的单一变量和对照的原则有一个认识。
这步降低了设计实验的难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通过讨论,并和科学家的推论设想对比,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养成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4、学生自己探索温特实验,这是培养学生实验思维严密性和对实验评价的最佳时期。
同时针对前面学生自学阅读实验材料中介绍琼脂的效果进行检测。
八、反馈练习(1)基础训练:①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_______;②生长素产生于胚芽鞘的_______;③胚芽鞘的弯曲部位(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思考:下列情况下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都是左侧单侧光照射)九、学习评价表1、通过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向光性的产生的原因了解吗?2、生长素的发现史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3、你知道实验设计有哪些原则?4、你能否较好的综合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十、课后反思从课堂的教学和学生学习评价表反馈的信息看,整堂课内容紧凑,教学设计思想基本体现,分析推理层层推进,师生关系融洽,具体反思如下:1、通过对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因此本课以学生日常见到的现象进行思考,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到去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去思考,各种问题的设置,有利于调动学生拓展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并把大的问题分化为一个一个小问题,从易到难,使学生收获一种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
这个过程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更广、思维敏捷。
不但要有预见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更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的应变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由讨论和思考得到,有利于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但这个过程中我不是一味的追求课堂的热闹,反而多次强调学生独立思考,我觉得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另外,教师应充分重视过程性评价。
对学生的新想法给予及时鼓励和评价,培养学生间的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