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神经元疾病周围神经病PPT课件

运动神经元疾病周围神经病PPT课件

9
两者弛缓性瘫痪的区别
两下肢完全性瘫痪、肌张力减低、局部姿势反射 消失、下肢腱反射消失、浅层反射(提睾反射、 腹壁反射)消失。可有Babinski征。除弛缓性截 瘫外,病变以下浅深感觉减退或消失,同时有大 小便失禁。有肌萎缩,此种肌萎缩与下运动神经 元损害不同,没有选择性,而是下肢广泛性的
10
脊髓横贯性损害可累及本平面脊髓前角细胞和双 侧锥体束 高位颈髓(颈1~4)病损,产生四肢上运动神经元 瘫,常伴呼吸肌障碍 颈膨大(颈4~胸1)病损产生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 痪,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胸髓病损产生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腰膨大病损(腰2~骶3)产生双下肢下运动神经 元瘫痪。
14
2.进行性脊肌萎缩症(PSMA): 只累及脊髓前角细胞,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30岁左右发病,男性多见; 首发症状常为一侧手肌无力、萎缩,逐渐向近端发展; 也可累及下肢; 可累及延髓,出现延髓麻痹,死于肺内感染。
15
3.进行性延髓麻痹(PBP): 病变侵及脑桥和延髓运动神经核; 多中年以后发病; 构音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咀嚼无力,舌肌萎 缩伴肌束颤动,咽反射消失,也可有下颌反射亢进, 强哭强笑,真、假性球麻痹并存; 进展快,预后不良,多在1~3年内死于呼吸肌麻痹和 肺内感染。
部位:皮质运动区锥体细胞 脑干下部运动神经核 脊髓前角细胞 锥体束
病变:神经元变性,数目减少 根据受损部位的不同组合,可分为四型
13
1.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 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受累; 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表现并存; 多在40岁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首发症状常为手指运动不灵活,无力,肌萎缩,肌束颤 动,向近端发展,整个上肢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下肢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受损; 无客观感觉异常; 晚期可出现延髓麻痹; 病程持续进展,死于呼吸肌麻痹; 平均3~5年生存期。
16
4.原发性侧索硬化(PLS) 只累及椎体束; 少见,中年发病; 首发症状常为双下肢对称性痉挛性瘫痪,进展慢,可逐 渐累及上肢,表现为四肢上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 无感觉异常,无肌萎1.脊髓肌萎缩症(SMA)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肌无力,肌萎缩从四肢近断开始; 进展慢,可存活20年以上。
③在延髓锥体交叉处约75~90%的 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 束,行于脊髓外侧索终止于脊髓前 角,支配四肢肌。
④未交叉的纤维行于脊髓前索,为 皮质脊髓前束,终止于脊髓前角, 支配躯干肌。
5
下运动神经元是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经运动 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 系统和小脑系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是运 动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途径。 在锥体系中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神经运动 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它们的突触分别组成脑 神经和脊神经,支配全身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LOGO
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病
郑州人民医院骨二科 刘军 副主任医师
1
❖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分类 常见运动神经元病
❖周围神经病
2
运动神经元
锥体系主要包括上、下两个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主要位于大脑皮质体运动区 的锥体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组成下行的锥体束, 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称为皮质脊髓束;沿途陆 续离开锥体束,直接或间接止于脑神经运动核的 纤维为皮质核束。
19
周围神经病
周围神经是指嗅、视神经以外的脑神经和脊神经、自 主神经及其神经节。周围神经疾病是指原发于周围神 经系统结构或者功能损害的疾病。 周围神经从功能上分为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两部分。 前者由脊神经后根、后根神经节及脑感觉神经组成。 周围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鞘和无髓鞘两种 神经纤维是其基本组成单位,众多神经纤维集合为神 经束,若干神经束组成神经干。
11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鉴别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细胞) 下运动神经元(前角细胞和脑神
经运动核)
痉挛性瘫痪(硬瘫)
弛缓性瘫痪(软瘫)
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
病理反射
无病理反射
无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
12
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病因未明,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 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和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疾 病。临床上兼有上和/或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体征,表现为 肌无力和肌萎缩、延髓麻痹和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感觉 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7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随意运动麻痹,伴有肌张 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如腹 壁反射、提睾反射等)减弱或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 (如Babinski 征);因为下运动神经元正常,病程早 期肌不出现萎缩。
8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特征:弛缓性瘫痪,可以是 不完全性或完全性。 肌萎缩伴有血管运动障碍,如皮肤青紫等,以及 皮肤营养障碍 当前根刺激性病变时,可有肌纤维颤动。 马尾神经损害时有大小便失禁,或由于膀胱肌的 麻痹,呈神经性膀胱,表现为持久性尿失禁。 腱反射减低甚至消失,跟腱反射尤为明显,绝无 Babinski征
2.良性肌束震颤 见于正常人,为广泛粗大的肌束震颤,无肌无 力及肌萎缩
3.脊髓空洞症 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常伴有颅骨及脊柱畸形; 进展缓慢;MRI可清楚显示空洞
18
4.颈椎病: 肌萎缩较轻,仅限于上肢部分肌群 常伴有相对应节段的感觉异常、疼痛、麻木,也可有 感觉平面; 脊髓受压严重者可有括约肌障碍; 肌束震颤少见 无脑干症状 胸锁乳突肌EMG无改变
6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
瘫痪 即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又称中枢性瘫痪或痉挛 性瘫痪 刺激症状 抽搐。 释放症状 中枢性瘫痪的肌张力增高(折刀样肌张力 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断联休克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局部急性严重病变,引 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 暂缺失,导致迟缓性瘫痪(脑休克、脊髓休克),休 克期过去后,受损组织的释放症状逐渐出现,转变为 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3
皮质核束
①起于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
②下行经内囊膝部、大脑脚底中3/5 ③大部分交叉至对侧,终止双侧 脑神经运动核,支配双侧眼外肌 、咀嚼肌、面部肌、咽喉肌、胸 锁乳突肌、斜方肌。 ④小部分完全交叉至对侧,终止于 对侧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 支配对侧的面下部肌、舌肌。
4
皮质脊髓束
①起于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 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 ②下行经内囊后肢、中脑大脑脚底中 3/5、脑桥基底部、延髓的锥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