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第十二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第十二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名词解释
1. 缺血性损伤:因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造成的细胞损伤。

2. 缺血再灌注损伤:指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简称再灌注损伤。

3. 氧反常:组织器官或培养细胞经过定时间的低氧后,再恢复正常氧供应,反而使组织细的损伤更趋严重的现象。

4. 钙反常:用无钙溶液灌流组织器官后,再用含钙溶液壠流,组织细胞损伤反而加重的现象。

5. 自由基: 是在外层电子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6. 氧自由基:指由氧诱发的自由基,例如超氧阴离子( )和羟自由基(0H· )。

7. 活性氧:指一类由氧形成的、化学性质较基态氧活发的含氧物质,包括氧自由基和非自由基含氧物质。

8. 呼吸爆发: 再灌注组织重新获得氧供应的短时间内,微活的中性粒细胞耗氧量显著增加,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又称为氧爆发,这是再灌注时自由基生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9. 膜脂质过氧化: 自由基与膜内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作用使之发生过度氧化,造成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比例失调从而使磷脂膜的功能与结构发生改变。

10. 钙超载: 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

11. 无复流现象: 缺血组织恢复血流后,部分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血液施流的现象。

12.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在心肌再灌注过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最为多见,是造成猝死的重要原因。

13. 心肌顿抑: 遭受短时间可逆性缺血损伤的心肌,在流恢复或基本恢复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暂时性收缩功能降低。

二、简答题
1、简述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①黄嘌呤氧化酶的形成增多,催化次黄嘌岭、黄嘌呤产生氧自由基;
②中性粒细胞聚集及激活,摄入的氧经细胞内NADPH氧化酶和NADH氧化酶催化形成氧自由基;
③线粒体功能受损,氧经单电子还原形成氧自由基;
④儿茶酚胺增加和氧化产生氧自由基。

2、简述缺血与再灌注受损细胞内钙超载的机制?
缺血-再灌注时的钙超载主要发生再灌注早期,主要是由于钙内流增加,其机制为:
①Na' /Ca''交换反向转运增强:缺血再溜注时细胞内高Na'高H'、PKC激活可直接或间接激话Na' /Ca''交换蛋白反向转运,可将大量Ca''运入胞浆;
②生物膜损伤:细胞膜、线粒体及肌浆网膜损伤,导致膜通透性增加、ATP生成减少和肌浆网Ca''泵失灵,可使钙内流增加和细胞膜、肌浆网Ca''转运功能障碍,促进钙超载的发生。

3、为什么再灌注时纠正酸中毒的速度不宜过快?
再灌注时纠正酸中毒的速度过快,组织间液H'浓度迅速下降,而细胞内H'浓度仍然很高,使细胞内外形成PH梯度差,由于Na'-H'交换,使细胞内Na'增加,后又通过Na' -Ca"交换而使细胞外钙大量内流,造成细胞内钙超载。

所以,再灌注时纠正酸中毒的速度不宜过快。

4、简述白细胞介导缺血-再灌注时微血管损伤的机制?
①微血管内血液流变学改变:激活的中性粒细胞表达粘附分子,使其流动减慢甚至与内皮细胞发生粘附,极易嵌顿、堵塞微循环血管,易形成无复流;
②微血口径的改变: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和缩血管物质(内皮素、血栓素A2等)释放,可导致管腔狭窄;
③微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产生和释放自由基和炎症介质,可造成微血管通透性增高。

5、简述心肌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机制?
①激活的中性粒细胞表达粘附分子,使其流动减慢甚至与内皮细胞发生粘附,极易嵌顿、堵塞微循环血管,易形成无复流;
②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和缩血管物质(内皮素、血栓素A2等)释放,导致微血管管腔狭窄;
③血小板栓子和微血栓形成,阻碍血流灌注;
④自由基和炎症介质造成微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的间质水肿和血液浓缩,进一步压迫微血管,加重无复流。

6、应如何控制再灌注条件才能减轻再灌注损伤?
再流注时采用低压、低流、低温、低pH、低钠和低钙可减轻再灌注损伤。

其机制是:
①低压、低流速灌注可避免原缺血组织中氧和液体量急剧增高而产生大量自由基及引起组织水肿;
②适当低温灌注有助于降低缺血组织代谢率,减少耗氧量和代谢产物的堆积;
③低钙液灌注可减轻因钙超载所致的细胞损伤;
④低钠液灌注有利于细胞肿胀的减轻;
⑤高钾液滥注能减轻因再灌注引起的原缺血组织大量钾的丢失程度。

三、论述题
1. 试述缺血再灌注时由黄嘌呤氧化酶系统产生氧自由基增多机制。

缺血一再灌注:指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

机制:
缺血是由于ATP减少,钙泵功能障碍,Ca''进入细胞激活,Ca''依赖性蛋白水解酶使XD(黄嘌呤脱氢酶)大量转变为XO (黄嘌呤氧化酶)另一方面因氧分压降低,ATP依次为ADP 、AMP和次黄嘌呤,以致缺血组织内次黄嘌呤大量堆积,再灌注时,大量分子氧随血液进入缺血组织,黄嘌呤氧化酶催化次黄嘌呤转变为黄嘌呤并进而催化黄飘亮转变为尿酸的两步反应中,都以分子氧为电子接受体,从而产生大量的尿酸和过氧化氢。

因此,再灌注时,组织内OH·、过氧化氢等活性氧大量增加。

2、试述自由基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p158)
自由基是在外层电子轨道上含有单不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机制:
⑴. 膜脂质过氧化: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对于维持膜结构完整及功能正常至关重要,自由基与不饱和脂肪酸作用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使膜结构受损、功能障碍,引起以下损伤:①细胞及细胞器膜结构破坏:脂质过氧化使不饱和脂肪酸减少,以致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的比例失调,细胞膜及线粒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的液态性、流动性降低及通透性升高,可使细胞外Na'与Ca''内流增加,引起细胞水肿及钙超载。

②生物活性物质生成增多: 膜脂质过氧化可激活磷脂酶C和磷脂酶D,进一步分解膜磷脂,催化花生四烯酸代谢反应,生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血栓素A2、LT等促进再灌注损伤;
③ATP生成减少: 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导致线粒体功能抑制, ATP生成减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加重。

⑵. 蛋白质功能抑制:自由基与活性氧可与细胞结构蛋白和酶的疏基氧化形成二硫键,使氨基酸残基氧化,胞质及膜蛋白和某些酶交联形成二聚体或更大的聚合物,直接损伤蛋白质
的功能,如离子通道蛋白或转运体功能抑制。

同时膜磷脂微环境的改变共同导致跨膜离子梯度异常,Na'、Ca''内流,细胞肿胀与Ca''超载。

脂质过氧化可抑制膜受体、G蛋白与效应器的耦联,引起细胞信号转导功能障碍。

③核酸破坏与DNA断裂:自由基可使核酸碱基羟化及DNA断裂,这种作用80%为OH·所致。

3.细胞内钙超载怎样引起再灌注损伤?(详见p161)
钙超载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

机制:
①能量代谢障碍;
②细胞膜及结构蛋白分解;
③加重酸中毒。

4、心脏缺血-再灌注后最易发生的心律失常类型是什么?试述其可能的机制。

(详见163)心脏缺血-再灌注后发生的心律失常称为再潜注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类型是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

机制:
①再灌注心肌之间动作电位时程的不均一性;
②延迟后除极,可造成传导减慢,触发多种心律失常;
③自由基及活性氧增多,改变心肌细胞膜的流动性,其离子的通透性,导致细胞离子通道发生改变,诱发心律失常;
④再灌注时内源性儿茶酚胺增多,激活心肌细胞α受体,Ca''进入细胞,自律性增高;
⑤K ATP激活;
⑥颤动阈降低。

5、试述心肌顿抑的发生机制?(详见p163)
心肌顿抑是指遭受短时间可逆性缺血损伤的心肌,在血流恢复或基本恢复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暂时性收缩功能降低的现象。

机制:①自由基爆发性生成;②细胞内钙超载;③炎症反应过度激活;④ATP减少;⑤心肌收缩蛋白的损伤。

ps : 文档为手打+识图可能出现错别字论述部分为自作答案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