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期末复习第一章绪论1.国际贸易的分类对外贸易: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是各国(地区)之间分工的表现,反映了世界各国(地区)在经济上的互相依靠。
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一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存在交换行为。
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是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重。
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
⑩对外贸易地理分布: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的贸易额在一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其他国家或者国家集团在本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⑪国际贸易地理分布: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可以分为国际货物贸易的地区分布和国际服务贸易的地区分布。
1离岸价格(FOB):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到岸价格(CIF)=FOB+运费+保险费。
2由于CIF>FOB,所以前者总是>后者。
3关境(关税领域):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
①国境内设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则关境<国境;②有些国家组成关税同盟,成员方对外实行统一关税政策,形成共同关境,则关境>国境;③关境=国境。
我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采用总贸易体系,而德国、意大利、法国采用专门贸易体系。
⑫对外贸易依存度(系数):一国对外贸易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反映了一国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
可分为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3.国际分工: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表现形式为各国货物、服务等商品的交换。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一)工业与工业的分工占主导地位,尤其产业内部分工呈现发展趋势,如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二)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大,从一般的货物生产扩展到了服务领域,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趋势;(三)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公司内部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5.6.7.论扩大到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③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同。
主要结论:①每个区域或者国家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它的相对稀少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不利的地位。
因此,每个国家都应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生产和输出丰富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输入稀少的生产要素的商品;②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者国家间的商品价格不同;③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8.列昂惕夫反论: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对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统计后发现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而进口替代商品有资本密集型特征,与赫——俄要素禀赋说认为美国作为资本密集型国家应该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输入劳动密集型产品相矛盾,称为列昂惕夫反论。
解释:①劳动熟练说:若考虑一国工人的工作效率,则该国也可能是劳动要素丰裕型国家。
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资本较丰裕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
②人力资本说:若把人力也作为一种资本考虑进物质资本,则用人力资本的差异解释列昂惕夫之谜是合理的。
资本密集型国家为培养人力资本投入了较多的物质资本,而获得了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技能,培养出的劳动者比简单劳动者有更大的生产力,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③新要素贸易说:除了传统贸易理论在分析国际贸易时考虑的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等)之外,还有其他的生产要素对比较优势起重要的作用,这些要素是“人力资本”、“研究和开发”、“规模经济和管理”等。
第三章世界市场和世界市场价格9.世界市场的交易方式:按交易进行的方式,可分为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和无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
①有固定组织形式的世界商品市场:在固定场所,按照事先规定好的原则、规章和程序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市场。
主要包括商品交易所4、国际拍卖5等;②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世界商品市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的商品购销,另一类则是和其他因素结合的商品购销形式,如加工贸易、补偿贸易6等。
710.当代世界市场的竞争特点(P115):9高出价者的交易过程。
6补偿贸易是指:进口设备后以该设备的产品偿还进口设备的费用。
要注意它和以物易物的区别:偿还时要计息。
7三来一补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世界商品市场,指的是来件装配、来料加工、来样制作、补偿贸易。
三来一补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的状况。
8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资本自由流动状态下,由各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国别价值才能连结形成国际价值,加上由商品生产企业享有的剩余价值形成生产价格,再加上让渡给商品流通环节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才最终形成世界市场价格。
详情请参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关剩余价值的分配部分,可以加深对世界市场价格形成的理解。
9 在国际贸易中,主要使用两种贸易条件:净贸易条件N= 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收入贸易条件I = 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出口数量指数15.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10:按照组织形式和经济贸易壁垒取消的程度划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有:10则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
后由于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滞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陷于停滞。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和经济复苏,大量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出现,如1993年11月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成立欧洲联盟,NAFTA成立,APEC成立。
尤其是墨西哥作为LDCs加入NAFTA,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动向。
我国原来一向排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但现在也积极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并倡导建立,如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内部原因有:①获取市场扩大及规模经济利益②促进投资增加,加速区域成员国经济发展③成员国间的联合有助于提高对外谈判力量④相关利益集团游说的产物17.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P495):①贸易创造效果:由生产利得和消费利得构成。
关税同盟成立后,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化分工。
这样,关税同盟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便被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的进口所替代,从而使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扩大了生产所带来的利益;同时,使本国该项产品的消费开支减少,而把资本用于其它产品的消费,扩大了社会需求,结果使贸易量增加。
贸易创造的结果是关税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②贸易转移效果:关税同盟前某关税同盟国不生产某种商品而采取自由贸易的立场,免税或关税很低的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商品;关税同盟成立后,该国该产品转由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
但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1)特点:13①增长很快,规模不断扩大②主体仍是西方DCs,但来源发生变化③部门结构发生变化④地区结构发生显著变化(2)种类:14①在外国新设分公司②绿地投资:在外国按东道国法律创立新企业:合资企业/合作企业12严格说来,“外资”和“商业存在”有差别。
“外资”指的是外商独资企业,是FDI东道国的法人;“商业存在”应指外国法人在东道国的分公司等分支机构。
13增长很快:超过GNP的增长速度;来源变化:美国在FDI中的比例下降,LDCs的比例有所上升;部门变化:由初级工业生产部门向新兴工业变化;地区结构:二战前是殖民地宗主国向各殖民地的投资,战后DCs之间互相投资增多。
14参见《国际投资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国际投资概述”、第二章“外国投资法”第二节“外商在华投资主要形式”。
③褐地投资:以并购(创立合并/吸收合并)或收购(资产收购/股权收购)并购外国现存企业22.战后跨国公司发展的原因和8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特点:(1)原因(P225):①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世界市场竞争日益尖锐化③DCs政府的积极支持④跨国银行的发展⑤外资限制的放宽(2) 80年代以来的新特点(P223):①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FDI东道国②服务业TNCs迅速发展③TNCs的经营策略发生变化1527.自由贸易政策理论依据:自由贸易形成于资本主义竞争时期,始于英国。
主要代表有法国的重农学派和英国的古典学派,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穆勒、马歇尔等。
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可以形成互相有利的国际分工;扩大国民真实收入;可以阻止垄断,加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
28.保护幼稚工业论的理论依据:最早由美国的汉米尔顿提出,然后由德国的李斯特发展完成保护幼稚工业论。
该理论是以生产力理论为前提,保护关税制度为核心的理论。
在承认自由贸易利益的前提下,主张以保护贸易为过渡,扶持15新的经营策略具体而言有:专业经营;公司结盟;利润再投资成为主要筹资手段;非股权安排成为公司进入市场的一种重要方式。
16TNCs内部贸易影响分析:减轻税负:在税负较高的国家,用“高进低出”的转移价格人为将利润转移到设在“避税天堂”的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以子公司“长亏不倒”的方法降低公司总税负;增强子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进入市场早期,由母公司提供支持进行倾销,挤垮竞争对手后形成垄断,再提高价格盈利;减少或避免风险:通过母子公司的紧密联系,在政治风险发生时随时撤资;向子公司摊提管理费、研究与开发费用:根据会计学原理,管理费用可以摊提入主营业务成本,减少应税所得(此点与第一条似有重复),参见《初级会计学》“复式记账及其应用”一章。
转移利润:避免风险,同时投入产品研发、开拓新市场。
有前途的幼稚工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最终实现自由贸易。
他们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认为“比较成本论”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忽视各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他们认为,在保护幼稚工业的对象上,农业不需要保护;一国产业虽然幼稚,但在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时,也不需要保护;只有刚刚开始发展且遭遇国外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产业才需要保护。
他们提出,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期限。
在保护手段上,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额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工业,以免税或征收少量进口关税的方式鼓励复杂机器进口。
1729.重商主义的演变:重商主义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早期为重金主义,或称货币差额论;晚期为贸易差额论。
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威廉•斯塔福。
他认为,货币——金银才是唯一财富,而商品输入会减少本国财富。
在对外贸易中,只有尽可能多输出少输入,才能积累财富,主张禁止货币出口。
晚期贸易差额论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孟。
主要观点是:增加财富的方法是发展对外贸易,应该从每年的进出口贸易中取得顺17保护幼稚工业论在当代被普遍认为是“后进国家的保护政策”,适合LD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