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等几种。
一、表示疑问:
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例如:王曰:“何以知之?”
B、何所……?(所……的是什么?)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例如: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例如:如太行王屋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E、孰与……?(与……相比,哪个……?)例如:吾孰与城比徐公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F、安……乎?(怎么……呢?)例如: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G、独……耶?(难道……吗?)例如: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
H、何为……?(为什么……?)例如:君何为生我家?
二、表示反问:
A、何……哉(也)?(怎么能……呢?)例如: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2、何可胜道也哉?
B、何……为?(……干什么呢?)例如:1、何辞为?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C、何……之有?(有什么……呢?)例如:1、宋何罪之有?
D、如之何……?(怎么能……呢?)例如: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E、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例如:1、岂若吾相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2、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3、未报秦施而代其师,岂为死君乎?
F、安……哉(乎)?(哪里……呢?)例如: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将军迎操将安所归乎?
G、不亦……乎?(不是……吗?)例如: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H、……非……欤?(……不是……吗?)例如:子非三闾大夫欤?
I、宁……耶?(哪里……呢?)例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J、顾……哉?(难道……吗?)例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K、独……哉?(难道……吗?)例如: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三、表示感叹:
A、何其……也!(怎么那么……啊!)例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B、直(特)……耳!(只不过……罢了!)例如: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G、不亦……乎?(不是……吗?)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H、……非……欤?(……不是……吗?)例如:子非三闾大夫欤?
I、宁……耶?(哪里……呢?)例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J、顾……哉?(难道……吗?)例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K、独……哉?(难道……吗?)例如: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C、惟……耳!(只是……罢了!)例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D、一何……(多么……啊!)例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F、……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例如: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四、表揣度:
A、无乃……乎(耶)?(恐怕……吧?)(兼表反问)例如:1、求,无乃尔是过欤?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B、得无……乎(耶)?(该不是……吗?)(兼表反问)例如:若辈得无若贫乎?
C、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例如:其可怪也欤?
D、……庶几……欤?(……或许……吧?)例如: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五、表示选择:
A、与其……孰若……?(与其……,哪如……?)例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B、……欤(耶),抑……欤(耶)?(是……,还是……?)
例如: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
C、其……,其……也?(是……呢,还是……呢?)
例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六、其他固定句式
A、无以、无从。
多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1、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B、有以。
多译作“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1、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书博鸡者事》)
译:袁州的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什么对付的方法。
2、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译: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C、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如:1、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
2、故患有所不避也。
(《鱼我所欲也》)
3、如有所语。
(《核舟记》)
D、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如:1、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愚溪诗序》
2、几无所逃死。
(《〈指南录〉后序》
3、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木兰辞》
E、所以。
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如: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4、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F、是故(以),“所以,因此,因而。
”
例如: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3、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也。
《陈情表》
G、以故(是):可译为“所以。
”以……故:可译为“因为……的缘故。
”)
例如: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褒禅山记》
2、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愚溪诗序》
3、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4、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信陵君窃符救赵》
H、有……者。
译为“有个……人”例如:1、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促织》)
I、然则。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例如: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2、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愚溪诗序》
J、然而,可译为“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例如: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K、可以,可译为“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
例如: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L、所谓,可译为“所说的,所认为。
”
例如: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M、谓……曰……,可译为“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
例如:1、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2、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N、于是,可译为“对……,然后就”,或仍译为“于是”,相当于“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
例如:1、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赤壁赋》
O、至于,可译为“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
例如:1、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触龙说赵太后》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六国论》
P、比及,可译为“等到......的时候”
例如: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Q、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
例如: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R、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例如:1、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
《祭十二郎文》
S、"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如: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庄子·秋水》)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