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政策历年真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历年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2.4)最早提出“政策分析”概念的学者是( C )1-59A.拉斯韦尔B.德洛尔C.林德布洛姆D.西蒙1.(14.10) “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其第一个提出者是【C 】1-59A.兰尼B.邓恩C.林德布洛姆D.拉斯韦尔1.(12.7)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被称为( C ) 1-69 A.具体的个别的政策 B.政策群C.政策链 D.政策一般1.(14.4)公共决策者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是(B )1-69A.政策群B.政策链C.政策一般D.个别政策1.(11.7)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本质和属性,属于公共政策层次中的( C )1-70A.政策主体系统B.政策过程C.政策一般D.政策系统1.(13.7)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实际参与研究对象的一些与政策过程有关的生活过程进行的观察称为( C )1-77A.实地观察法B.非参与观察法C.参与观察法D.无结构访谈法2.(13.4)我国最早的史书,也是周天子一系列重要决策记录的著作是【C 】1-88 A.《诗经》 B.《礼记》C.《尚书·周书》D.《春秋》2.(11.4)我国宋代苏轼在科举应试时所进的“时务策”是( C )1-91A.《国策》B.《谏逐客书》C.《教战守策》D.《盐铁论》7.(11.4)提出决策者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命题的学者是( D )1-94A.安德森 B.戴伊C.拉斯韦尔D.西蒙1.(11.4)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A )1-97A.拉斯韦尔B.德洛尔C.韦伯D.西蒙2.(12.4)标志着公共政策学学科诞生的著作是勒纳和拉斯韦尔的( A )1-97A.《政策科学》B.《政治体系》C.《政治学》D.《公共决策》3.(12.7)被人们公认为是公共政策学诞生标志的著作是( B ) 1-97A.《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使用》B.《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C.《政策方向》D.《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1.(13.4)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51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D 】1-97 A.《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B.《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适用》C.《政策科学构想》D.《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2.(13.7)标志着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著作之一是( A )1-99A.《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B.《政策方向》C.《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D.《逆境中的政策制定》3.(13.4)1918年在洛杉矶成立、现今仍有较大影响力的美国智库(思想库)是【B 】1-103 A.福特基金会 B.兰德公司C.胡佛研究所D.美国企业研究所3.(12.4)中国大陆高校系统中最早成立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的是( D )1-109A.复旦大学B.清华大学C.中山大学D.北京大学4.(12.7)将公共政策界定为“对一个社会进行的权威性价值分配”的学者是( D ) 2-117A.戴伊 B.拉斯韦尔 C.克鲁斯克 D.伊斯顿3.(14.4)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政策可以划分为(C )2-122A.战略、战术、策略B.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C.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D.单目标政策和多目标政策5.(12.7)在政策的类型中,被认为是“政策的政策”的是( A ) 2-123A.元政策 B.基本政策 C.部门政策 D.一般政策3.(13.7)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是( B )2-123A.元政策B.基本政策C.部门政策D.总政策3.(14.10) 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指的是【D 】2-123A.元政策B.战术决策C.部门政策D.基本政策6.(12.4)邓小平指出“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好多事情都不好办”,战略也被称作(C)2-124A.微观决策B.中观决策C.宏观决策D.行政决策6.(12.7)社会保障政策属于( B ) 2-127A.政治政策 B.社会政策C.经济政策 D.教育、科技、文化政策5.(12.4)以政策主体在制定一项政策时有无现成的规范和原则可遵循为标准,可以把公共政策划分为( B )2-128A.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B.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C.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D.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7.(12.7)以政策主体在制定一项政策时有无现成的规范和原则可遵循的标准来划分,可将公共政策划分为( C ) 2-128A.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B.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C.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D.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2.(11.7)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将公共政策划分为( A )2-129A.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B.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C.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D.初始政策和反馈政策5.(14.4)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公共政策可划分为(B )2-129A.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B.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C.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D.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4.(13.7)1977年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决定废止大学招生实行的免试推荐制度而改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属于政策类型中的( D )2-131A.风险型政策B.竞争型政策C.不确定型政策D.确定型政策3.(11.7)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是( B )2-133A.委员会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C.总统制D.议会制4.(12.4)下列关于司法决策的说法正确的是(C)2-140A.我国司法机关的判决具有公共政策文件的一般特征B.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归司法机关C.我国司法决策产生于国家最高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中D.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不属于国家的法律4.(14.4)当代中国不具有政策制定一般功能的一级政府是(B )2-144A.省政府B.乡政府C.市政府D.县政府5.(14.10) 在当代中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属于【D 】2-147A.司法解释B.行政法C.广义的法D.狭义的法17.(11.4)下列关于政策与法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2-150A.政策是法的来源和动力B.公共政策是法的一部分C.政策不具有强制性D.政策对象的权利和义务是完全统一的8.(12.7)政策主体要制约、禁止政策对象不做什么,或者说要使政策对象不发生政策主体不愿见的行为,就须使政策对政策对象的行为具有( D ) 2-152A.引导功能 B.调控功能 C.分配功能 D.管制功能18.(11.4)下列关于公共政策本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C )2-154A.公共政策无法实现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统一B.公共权力机关代表公众制定政策,不存在自身利益C.政策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桥梁D.政策的确立和改变完全由民意决定4.(11.7)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属于公共政策功能中的( C )2-154A.管制功能B.引导功能C.调控功能D.分配功能5.(11.7)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是国家、政府、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因此,公共政策具有鲜明的( A )2-166A.政治性B.权威性C.强制性D.公共性14.(11.4)“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说明( C )2-169A.政策变动都是必要而且正确的B.政策变动都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C.政策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环境的变化D.政策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决策者的变动4.(14.10)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提出“过河”与“桥和船”的关系问题。

对于政策执行来说,这里的“桥”和“船”指的是【C 】2-170A.政策规划B.政策目标C.政策工具D.政策评估3.(11.4)下列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 D )3-183A.利益集团B.公民个人C.大众传媒D.代议机关2.(14.10) 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C 】3-184A.利益集团B.非政府组织C.行政机关D.大众传媒6.(14.10) 代议机关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A 】3-184A.立法B.司法解释C.行政决策D.领导决策14.(14.10)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与影响的社会群体或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作【B 】3-188A.执行机构B.目标人群C.立法机关D.司法机关6.(11.7)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中发生变形的政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是( D )3-190A.信息传播系统B.政策咨询系统C.政策评估系统D.政策监控系统4.(13.4)属于政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是【A 】3-190A.信息传播 B.政策问题C.目标人群D.政策环境7.(12.4)下列属于政策支持系统的是( B )3-190A.政策制定系统B.政策咨询系统C.政策执行系统D.政策反馈系统5.(13.7)在政策支持系统中,被称为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的是( A )3-190 A.信息传播系统 B.政策支持系统C.政策监控系统D.政策评估系统7.(11.7)属于象征性联邦制的国家是( B )3-198A.美国B.巴西C.加拿大D.德国6.(13.7)实行中央集权型单一制的典型国家是( C )3-198A.英国B.德国C.法国D.加拿大8.(14.10) 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正确地制定并有效地实施公共政策的能力,被称为【C 】3-200A.执政能力B.政府权力C.政府能力D.治理能力5.(13.4)强调权威的多元化、权力的分散化以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双向互动的理论是【C 】3-202A.新公共管理理论 B.科学管理理论C.治理理论D.精英理论9.(12.7)在公共决策权的配置类型中,最高决策权为某人所独掌,并由其承担全部决策责任的组织体制是( B ) 3-204A.集权制 B.首长制 c.委员会制 D.分权制6.(13.4)在决策中,能使决策结果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决策规则是【B 】3-206A.简单多数规则 B.全体一致规则C.绝对多数规则D.需求显示法则8.(11.7)在我国,公共决策的基本规则是( C )3-207A.全体一致规则B.简单多数规则C.民主集中制D.绝对多数规则10.(12.4)下列关于公共决策规则的说法正确的是( C )3-207A.绝对多数规则又称“一票否决制”B.简单多数规则也称“比例多数制”C.多数规则的决策成本低于全体一致规则的成本D.简单多数规则一般要求决策群体的成员数量为偶数10.(12.7)从国家最高决策权来说,美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属于( A ) 3-207A.总统制 B.议会制 C.委员会制 D.双首长制9.(11.7)从国家最高决策权来说,英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属于( A )3-208A.议会制B.总统制C.委员会制D.双首长制4.(11.4)实行半总统半议会制决策体制的典型国家是( B )3-208A.英国B.法国C.瑞士D.美国8.(12.4)实行超级总统制决策体制的典型国家是( A )3-208A.俄罗斯B.瑞士C.法国D.美国7.(13.7)在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中,采取委员会制的国家是( B )3-208A.俄罗斯B.瑞士C.法国D.中国13.(11.4)下列关于公共利益的说法正确的是( A )3-210A.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的利益B.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利益的最大化C.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总是正相关的D.公共政策的直接利益总是大于间接利益7.(14.10) 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被马克思视为“第四种权力”的是【B 】3-220A.立法权B.大众传播C.行政权D.司法权8.(13.7)在政策过程模型中,由林德布洛姆构建的政策过程模型是( B )4-231A.理性主义模型B.渐进主义模型C.规范最适模型D.政治系统模型10.(14.10)提出规范最适模型的是【C 】4-233A.林德布洛姆B.埃齐奥尼C.德洛尔D.贝塔朗菲11.(12.4)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这一系统运行过程的学者是( B )4-235A.西蒙B.伊斯顿C.德洛尔D.埃齐奥尼11.(12.7)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D ) 4-235A.埃奇奥尼 B.诺伯特·维纳 C.爱恩斯坦 D.贝塔朗菲12.(12.7)从政治学的集团理论这一视角去分析政府在政策形成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政策分析的集团模型的学者是( C ) 4-236A.帕累托 B.戴维·杜鲁门 C.莱瑟姆 D.米歇尔斯9.(13.7)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一个决策模型是( A )4-236A.机构—制度模型B.集团模型C.精英模型D.“上下来去”模型12.(12.4)使我们能够窥视在多元政治体制里如何在集团竞争中使相互对立的利益得以聚合、整合和综合为统一的公共利益,并据以制定公共政策的政策模型是( B )4-237 A.机构—制度模型B.集团模型C.精英模型D.理性主义模型8.(11.4)托马斯·戴伊的著作《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对美国政治和政策过程进行了考察,这部著作所用的分析视角是( A )4-238A.精英模型B.集团模型C.混合扫描模型D.渐进主义模型10.(11.7)在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中,揭示现代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与实际的政治过程和政策过程中总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的模型是( B )4-239A.机构—制度模型B.精英决策模型C.集团模型D.政治系统模型9.(14.10) 揭示了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与实际政策过程总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的政策过程模型是【C 】4-239A.机构一制度模型B.集团模型C.精英决策模型D. “上下来去”模型11.(11.7)由于公共问题涉及的是公共利益,无法依靠市场中的个人行为得到解决,因此,公共决策过程是一个( D )4-245A.市场决策过程B.个人选择过程C.非理性决策过程D.公共选择过程13.(12.7)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些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问题称为( B ) 5-249A.个人问题 B.政策问题 C.组织问题 D.群体问题6.(14.4)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著差距,由此形成的问题属于(A )5-249A.公共问题B.社会实践问题C.公共政策问题D.私人问题14.(12.4)只有进入政府议程的问题才能成为( B )5-250A.社会问题B.政策问题C.公共问题D.私人问题7.(14.4)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