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

诗歌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


◆对点演练
40.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译文:
行路难(其一)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
斗要价十千;玉盘中
李白
盛的精美肴菜,收费 万钱。胸中郁闷呵, 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里委实茫然。想渡黄 河,冰雪堵塞了这条 大川;要登太行,莽
这首诗的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结构上有什么作 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此两句在全篇中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诗歌四个层次跌 宕起伏,弥散着失意困顿和前途渺茫的惆怅,但尾句“长风破浪 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则显得高昂乐观,境界顿开,表达了诗 人对未来的期望和实现理想的向往。
★以景结情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 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 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
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 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 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 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所谓“以景结情”,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 情、寄托和抱负,即以“览物”结“关合之情”。说通俗点就是诗歌 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 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 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 月照长城。”此诗是“以景结情”类诗歌的典型之作,此诗前三句 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结句 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 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 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 凉。这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 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 我们不得而知,诗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灵台,以祀神也。”
⑵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 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
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
⑶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 门户众多。次第:依次。
⑷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 妃子:指杨贵妃。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春怨 金昌绪
本诗采用以小见大的手 法写了一位闺中少妇打
跑啼叫惊梦的黄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对点演练
恬亭的栏杆探到水
41.(2017天津,14<3>)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面上,周边绿树围 绕,溪岸沿着地势
太湖恬亭
高低错落,一直深 入青翠的山峦。
注释 翠微:青翠的
[宋]王安石
太阳落了人在断桥 上单独地站立,树
山色,形容山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影倒映水中,鸟雀
光水色青翠缥 缈。
风中望着天上挂着 的斜月坐着钓鱼船
答:
回去。
答案 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 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 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 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抑扬手法有先扬后抑和 先抑后扬之分。 (1)先抑后扬又叫欲扬先抑,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
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
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 答:
近对方。
苍生:百姓。
译文:
汉文帝求贤, 在未央宫中宣 示召见被贬臣 子,贾谊才气 纵横,无与伦 比。 可惜文帝半夜 移膝靠近贾谊 听讲,不问百 姓生机只问起 鬼神之事。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待东山再起;又象伊 尹做梦,他乘船经过 日边。世上行路呵多 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 该向北向南?相信总 有一天,能乘长风破 万里浪;高高挂起云 帆,在沧海中勇往直 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梳理知识体系
记叙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寓情于景(物)
表达方式
抒情
间接抒情
借景(物)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咏史抒怀
议论
说明
描写:正面与侧面、点与面、细节与白描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
双关、借代、通感、设问、反问、反复、顶真、互文等
-16-
表现手法:衬托、渲染、对比、用典、想象、联想、象征、抑扬等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在今 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 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 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 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 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
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 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
[名师指津] “2关注+2分析”鉴赏构思立意
1.关注把握诗歌的体裁。特别是律诗的起承转合,词的 上片与下片的不同写法;还要注意伏笔与照应、过渡与承接, 等等。
2.关注诗词中的标志性语句。如在以时间或空间为序的 诗词中,要注意寻找那些表示时间转移或空间转移的词语、句 子;在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注意卒章显志。
结构技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层层深入、铺垫照应、首尾呼应等
★卒章显志
所谓诗言志,即中国古典诗歌把“言志”当作重要内容来表 达。卒章显志作为言志的一种结构方式,指诗人往往在诗歌 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 以增强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 艺术效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 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诗人自由自在、驰骋闲 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鉴赏结构技巧题答题技法
1.解题步骤 ①明确用了哪种结构技巧。 ②结合诗句阐释结构技巧是如何运用的。 ③简析该结构技巧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2.答题模板 这首诗采用了……的结构技巧,写出了……意象的……特点,表现了……的 思想感情,起到了……的作用。
★以小见大:在表现大的题材时,诗人
不是借助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 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平凡细微的小事、小 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和大主题。所谓“以 小景传大景之情”。写社会生活,也是借具 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 容。
①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
②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③联系实际,挖掘材料的闪光点。
④重视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
⑤选择思维方式。
⑥放开眼量,提升到时代高度。
课堂小结
知识积累 ★以小见大:在表现大的题材时,诗人不是借助描写大事 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平凡细微 的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和大主题。所谓“以小 景传大景之情”。写社会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 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
说明
描写:正面与侧面、点与面、细节与白描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
双关、借代、通感、设问、反问、反复、顶真、互文等
-4-
表现手法:衬托、渲染、对比、用典、想象、联想、象征、抑扬等
结构技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层层深入、铺垫照应、首尾呼应等
构思立意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之处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诗词的篇章结构即诗词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 。 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开门见山、以 景结情、抑扬、铺垫照应等。
在枝头互相依偎。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静地游览才觉得
徙倚:徘徊, 流连不去。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心不累,有谁知道 这世上幽静的地方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还有几个。
想着到了深夜还要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再徘徊,然后在秋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莺的情景,看来只是一首 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 以小见大 有深刻的时代内容。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大境界,以 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
它通过写少妇怀念征人 的小情景,反映了当时兵 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
题。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运用
的痛苦的大主题。
这种手法来表现主旨的。
知识拓展我们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的文章更好地做 到“以小见大”呢?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鉴赏结构技巧的答题思路
1.首先指出运用什么技巧; 2.结合诗文内容,举例分析; 3.点明在表达思想感情内容、结构安排和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12-
复习课
表达技巧鉴赏之
•结构技巧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识记古诗词中常用的结构技巧及其表达效果。(重点) 2.掌握诗歌有关结构技巧类题型的答题步骤,并能根据题 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规范答题。(重点 难点)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试从结构技巧方面赏析本诗。
1,点手法 以小见大。 2,释应用 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 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燕子的栖巢变到 了寻常百姓家。 3,析作用荒凉的景象,燕子的栖巢,表达 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 尤为曲折。借野草、燕子几个小的意象反 应昔盛今衰大的主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