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

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

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备课人门党娟教学目标:1、重点了解各种构思技巧。

2、结合诗句理解构思技巧。

一、抑扬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之分。

抑扬,“抑”是贬抑否定,“扬”是褒扬肯定。

为了褒扬肯定某一方面,故意先对其他方面作贬抑否定这叫欲扬先抑。

“扬”是目的,“抑”是手段。

“抑”与“扬”是对立统一的。

运用抑扬手法,可以尽情抒发情感,还可使行文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便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展现了春天美好的景象。

应当爱惜青苔不让屐齿把它踩坏,我轻轻地敲着那扇柴门可是许久也不开。

然而满园的春色柴门是关不住的,一枝粉红色的杏花已从墙头探伸出来。

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

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登上翠楼去赏春景的兴奋欢愉之情。

后两句则写闯入眼帘的柳色,引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时的伤感。

先扬后抑之间传达出少妇因触景而生的感伤和哀怨,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②。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③。

①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贬之臣。

贾谊被贬后,汉文帝曾将他召还,问事于宣室。

才调:才华气格。

③可怜:可惜,可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

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二、层层铺垫宋朝苏辙的《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褚”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

却哪知巫山最浓秀。

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题柳亭送别图明徐渭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岳阳楼景观的名句,写出了磅礴的气势,壮阔的境界,为人们称道。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出来的。

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为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婉的表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三、伏笔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后面与前面形成呼应。

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

照应的种类有:1.首尾照应。

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2.扣题照应。

围绕主题反复照应。

3.伏笔照应。

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的情感。

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照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句相照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悲凉心情。

陆游出生第二年,北宋便为金人所灭。

陆游轻壮年时期一心向往中原,收复失地。

四十八岁那年他曾经到西北前线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川陕宣抚使王炎公署里参与军事活动。

这是诸葛亮当年北伐收复河山一贯主战的人物,主和苟安,所以他的理想和愿望只能变成满腔忧愤,时常在在诗词中表露出来。

这首词便是晚年退居山阴以后抒写上述情怀的名篇。

一起两句,从今天追忆当年,无限感愤。

“匹马戍梁州”,即指南郑从军生活。

“万里觅封侯”,暗用班超事。

两句写出当年意气之外。

“关河梦断何处“,从当年落到今天。

“关河”“何处”关合上文“万里”“梁州”。

当年想立功封侯,今天只落得一场梦幻,而且自己也象当年苏秦一样,功业一无所成,而“黑貂之裘敝”,落魄潦倒。

这上片四句,两句过去,两句今天,大开大合,感慨无端。

四、以小见大写小的景物来显示大的主题,即通过“小景”“小事”“小物”来反映大的主题。

它可使诗的意境更深邃,更阔远,主题更深刻。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传烛分火是寒食节发生在宫中的生活小事,但是诗人却借百姓禁火而宫中不禁,写出宫廷的特权,讽刺当权者的腐败,小事写出大主题。

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

千里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菊花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我花”,是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

“满城尽带黄金甲”说的就是,在菊花盛开的秋季,总会有一天带着黄金盔甲的农民起义军,遍布整个长安城。

五、卒章显志卒章显志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诗的主旨,唱出了敢于与权贵抗争的心声。

再如郑谷《菊》中:“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卒章显志,表明菊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也表明了诗人的情怀。

又如李白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实现理想的高远抱负。

这是一首咏物诗。

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

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

菊,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

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

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

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

“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

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

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

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

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

“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

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

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

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霤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

”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

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

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

“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揭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

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

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徐定祥)六、结构对比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

如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

表达了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七、无理而妙所谓“无理”,乃是指违反一般的生活情况以及思维逻辑而言;所谓“妙”,则是指其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各种复杂感情以及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鉴赏者所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

这种写法别具一格,诗人往往把本无关联的景物人事与情理联系起来,虽有悖常理,却别开生面,更巧妙曲折地表现了复杂的感情。

如李益的诗《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诗的前两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用语平淡、朴实,没有作任何刻画和烘染。

后两句“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则突然从平地翻起波澜,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这位少妇的怨情。

这位少妇因盼夫婿情切而突然异想天开,想到潮水有信,而怨夫婿还不如“潮有信”,进而还想到弄潮之人,后悔自己没早嫁给他,这闺阁之想,确实是“无理”之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