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1.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抬梁式和井干式。
2.我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
“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
“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
3.单体建筑以“间”为单位。
4.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也是其组成单位。
5.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6.陕西岐山凤雏村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7.“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8.河北赵县安济桥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称空腹拱桥),由李春建造。
9.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10.苏州城平面图(南宋平江府图)是我国最早城市平面地图。
11.墨菲,北京大学燕园。
12.1929年,中山陵建筑(吕彦直)建成,标志着中国建筑师规划设计的大型建筑组群的诞生。
13.庄俊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建筑工程系学习,他是庚款留美的第一位学建筑的学生。
14.1923年,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建筑科,才翻开了中国人创办建筑学科的第一页。
15.中国营造学社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学术研究团体。
学社成立于1929年,由创办人朱启钤任社长。
16.斗拱的模数,宋代叫材分制,清代叫斗口制。
计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著成《园冶》。
17.我国四大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18.我国古代建筑的第五立面是屋顶。
19.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是山西五台山南禅寺;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20.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为河南开封祐国寺塔;中国最早的伊斯兰教建筑为泉州清真寺。
名词解释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该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是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
2.《营造法式》:由李诫所著,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相当于宋代建筑业的“国标”。
3.金厢斗底槽:宋代《营造法式》中列举的四种空间划分方法之一。
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分为内外两层。
但柱径略有差别。
实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分心槽:在《营造法式》有记载,是指门屋建筑中,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的做法。
现存使用分心槽的建筑例子为河北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代大明宫含元殿,北方故宫太和殿)。
4.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
斜直线变成柔和曲线。
5.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
6.水戗发戗,“戗”指的是建筑的戗,“发戗”就是起翘。
其的特点是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
例:江苏苏州拙政园绣绮亭和怡园小沧浪亭。
嫩戗发戗,“戗”指的是建筑的戗,“发戗”就是起翘。
嫩戗是指角梁,其特点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
这是因为嫩戗斜插在老戗(老角梁)背上,并形成50度-60度夹角的缘故。
7.《兆域图》:是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古墓中发掘出的一块铜版地图。
地图长94cm,宽48cm,厚1cm,该地图图文用金银镶嵌,铜版背面中部有一对铺首,正面为中山王,后陵园的平面设计图。
它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一张建筑设计图,是迄今为止世界现存最早的建筑设计平面图。
8.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
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
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道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称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
以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楼形制。
9.三朝五门:“三朝”,也作“三殿”,指的是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五门”指的是天门、午门、端门、承天门、洪武门。
10.平座:高台或楼层用斗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
实例: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11.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
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
其他各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
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
12.四铺、四铺作:宋代斗栱出一跳称为四铺作。
从下而上,依次有栌斗、华栱、耍头、衬方头,共四层,故称四铺作。
13.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14.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
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方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15.尾:汉至宋宫殿屋脊两端之饰物。
16.副阶:宋代殿阁等级个体建筑周围环境环绕的廊子副阶周匝:“副阶”,宋代殿阁等级个体建筑周围环境环绕的廊子。
在建筑的主体(塔身、殿身包围一圈外廊)之外围加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最早在商建筑中已经出现,通常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16.黄肠题次:汉代帝王墓用短方木叠成椁端,墙内置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
此法耗费木材数量巨大,东汉以后不再使用。
18.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
子母阙:一大旁边一小阙。
19.明堂辟20.须弥座:是隆重的一种重要殿座做法,主要用于重要组群中。
它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中。
实例:北朝石窟。
21.羡道:商周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到椁室。
22.鱼沼飞梁位于陕西省太原市区西南的晋祠圣母殿前的水池上,是一座精致的古桥建筑,四周有勾栏维护可凭依。
该桥始建于北魏时期,与圣母殿同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整个梁架都是宋代的遗物。
这种十字形也是我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
23.移柱造:减柱造:问答题1.木构架建筑优势: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和搬迁。
木构架建筑的不足:木材越来越稀少、易遭到火灾、受潮后易于朽坏、木材消耗量大、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2.中国古代建筑群布局特点:沿着一条纵深的路线,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经受了这些院落与建筑物的空间艺术感染后,最终能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敬、或肃穆、或悠然有出世之想。
3.各时期的城市形态不断发展,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4.唐长安布局特点:a.布局仿北魏洛阳城,方整对称,沿南北轴线将宫城、皇城置于最主要位置。
b.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朝城权贵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移到一边。
c.交通呈棋盘式布局,将城市划分为108个里坊。
分区明确整齐,实行夜禁制度。
d.长安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
e.道路两旁种有成行槐柳,又称为“槐衙”;路面土路,两边设明沟排水。
f.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整,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典型。
5.宋东京布局特点:a.三重墙,每层墙外都有城垣。
b.布局开放,取消了宵禁。
c.临街设店,形成了商业街。
d.设置专门的消防队和瞭望队,用于防火。
e.出现了瓦肆,城市生活多样化。
f.回水贯都对城市用水和排水有益。
6.元大都规划特点:a.方形平面,依《考工记》而建。
b.宫城位于中轴线南侧。
c.道路布局呈棋盘方格网布局,主次干道、胡同分区明确。
d.水系规划合理e.居住单元为分散的坊。
7.四合院布局特点: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地区明清住宅的典型,合院式住宅的一种,这种住宅的布局特点是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和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
住宅严格区分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同时注意对内的生态环境,绿化和风水的制约。
其建筑构成要素为正房(坐北朝南,家长居住,以硬山居多)、东西厢房(第二代居)、耳房、倒座(会客,书房)、后罩房(小姐居),大门、垂花门、抄手廊、影壁、院墙等。
其组合形式可分为单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和超过三进的多进院。
它们构成一路纵列,大宅可以旁带跨院,或是形成二路、三路、四路并列的大宅院。
其构成模式为“一明两暗”的三开间基本型,其核心庭院均采取“一正两厢“再加上垂花门或过厅的四合院格局。
沿轴线纵深布局,以正房为主体,其院宽是”正房+耳房”的总宽。
坎宅巽(音xun)门(坐北朝南的房子叫做“坎宅”,而“巽”指东南方,所以东南方的门叫做“巽门”);并将勾连搭搭顶的垂花门作为前宅和后宅的分界。
8.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第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第二,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第三,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第四,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9.故宫的艺术成就如何取得?1.中轴线的艺术,宫殿中轴线与城市的中轴线合二为一,突出了殿在都城中的核心地位。
2.空间的处理 a.以门为中阶。
b.以廊庑为中阶。
c.以屋顶为中阶。
d.形体大小、空间的开阖对比反衬。
3.建筑单体建筑数字采用奇数,称为天数,通过一系列最高级爱数字创造至高无上的皇权气氛;建筑图案采用龙凤图案;建筑色彩为黄、红、金。
4.小品陈设,强调中央集权立法的意义,例如:嘉量、日晷(天子授时之意)、神龟、仙鹤等;文字象征。
*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艺术成就。
总体布局:宫殿所在地区称皇城,位于北京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形状。
宫城之内,大致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内廷以乾清门为界,其北属帝王生活区。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位中轴线上。
其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嫔妃居住处。
建筑特点:1、宫殿和城市中轴线重合 2、采用千步廊在序曲部分做文章3、采用三朝五门制4、采用前朝后寝制5、园林置于三朝两宫之后6、午门采用宫阙制艺术成就:1.中轴线的艺术,宫殿的中轴线与城市的中轴线合二为一,突出了宫殿在都城中的核心地位。
2.空间的处理 a.以门为中介 b.以廊庑为中介 c.以屋顶为中介 d.形体的大小,空间的开阖对比反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