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市场与国家角色——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及其时代意义
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市场与国家角色——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及其时代意义
按照波兰尼的观点,保护社会免于为市场所害 的这种“双向运动”在这一条件下必将出现。中国
济学家哈耶克的“市场是自发而且不能进行干预” 观点不同的是。波兰尼认为市场秩序是不自然的,也 不是自发的;同时,对自由市场的适度和有效干预是 正常和自然的。如果人们任由市场经济“自我调 节”的发展。人类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巨大的经济和 社会灾难。前文已述,波兰尼指出,仅仅依靠自我调
但国家因其在市场经济产生和演进过程中所发挥的
重要作用同样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大转型”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市场经济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也
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 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波兰尼提出的许多观点对于 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78年以来,我国的劳动力、资本和货币市场
和地域差距、推行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基本养老 保险、加强和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等都是 具体表现。在市场经济中,变“市场社会”为“社会 市场”,这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十分关 键的作用。
五、波兰尼“大转型”思想的价值及启示
和剧烈的社会动荡。这也是波兰尼社会经济思想给
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 注释: ①“卡尔・波兰尼政治经济研究所”网站,http://8n一
出版社,2006年,第33页,第30页。 @参见王绍光的<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 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l期)第129一148页。 ⑤林义、林熙:.(卡尔・波兰尼的社会经济思想及其当 代价值>[J],<经济学家>2009年第6期,第50页。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2009 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拾华)
●政治法律
万方数据
色,直到近代以前,都是不重要的。”娜他认为。19世
纪的文明是建立在独特意义的经济之上的,即建立 在“获利”这一动机之上,这也成为人们行为和活动
带来的对人类稳定生活方式的破坏。他认为,在19 世纪之前的人类经济一直都是“嵌入”(Embedded)
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之中,经济一直是附属
律、法规和制度来对市场的扩张加以限制。保护性 立法与其他一些干预手段就成为这一“反向运动” 的重要表征。国家或政府通过这些相关手段来对 人、自然和资本等进行保护。据此可以得出,真正的 “市场社会”需要国家在管理市场方面扮演更加积 极和重要的角色。<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 济起源>一书中主要探讨市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
动对于保护社会是必不可少的,但归根到底,它是与
市场的自我调节不相容的,因此,也是与市场体系本 身不相容的。”∞
在传统社会里,生产的组织与产品的分配是以 血缘、社会等级为基础的,所以传统经济完全掌控于 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之下。回波兰尼指出,市场与社 会之间关系的危机源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这场 革命的实质是“生产工具的奇迹般的改进”,及其所
哪!dscience.c∞c砌a.ca/polany∥ab伽∥
②③④⑤⑧⑨⑩⑩@@⑩卡尔・波兰尼(荚):<大转
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钢、刘阳译,杭州,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n
眙ph E.stigHtz)在为《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
淅江人民出版社,舢年,导言第10页,第3页。第38页,第
如果能证明这一“反向运动”是完全自发产生 的,就可以说明市场经济具有其内在的危害性,那么 这种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无疑是一种“诡论”。这种
55
新一社科论坛2011(3)
万方数据
“自我调节市场”的运动和扩展是与处于其对立面
且还在市场和社会的“双向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 角色。波兰尼认为,自我调节市场的不断扩展所能 够带来的好处并不能够抵消它对社会实际所产生的
场上买卖。后来的市场经济将土地、劳动力和货币 变成所谓的“虚拟商品”,它们开始被卷入到市场交 易的漩涡当中来。 与历史上将经济附属于社会的常规模式不同。
成了商品。它使社会从属于市场经济体系的运转, 以维持生产的连续性。
波兰尼对“市场社会”的批判并不是因其建立
在经济之上,而是因其以“自利”为基础。他认为,
经济只有在市场社会中才能运转。”田 这种以“获利”为支配性动机的社会就是“市场 社会”。市场原本嵌入社会体系之中,市场原则也 只有在经济领域内才能发挥作用。如今,市场原则
却被运用于整个社会之中。除经济领域外,市场原
施——所造成的。旧吞噬着社会的这种自我调节市 场乃是工业革命以后的西方经济社会危机出现的根
节的市场是一种鸟托邦神话,并不存在一种真正自 由的自我调节市场存在的可能性。
波兰尼的思想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当前所处的经
济全球化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全球化过程也 可以理解为自我调节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的一种扩 张运动,它实际上是一种世界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 展的进程。土地、劳动力和货币也将在全球范围内
日益成为商品,如波兰尼所言的“双向运动”,在全 球经济的视野下也将会出现。的本性所在。 波兰尼进一步指出要创造一个完全自发调节的市场 经济就必须把人类与自然环境转变成纯粹的商品, 而这必然造成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毁灭。从经济角度
来看,抛弃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抛弃市场本身。关键
在于将土地、劳动力和货币的定价机制移出市场之
自发调节的市场体系要求社会从属于市场的逻辑。 如波兰尼所指出,“与一种自身特有的动机——交 换或交易的动机——相联系的市场模式,是能够创 生一种特定制度的,这种制度就是市场。从根本上 讲,这正是由市场控制经济体系会对整个社会组织 产生致命后果的原因所在:它意味着要让社会的运 转从属于市场。与经济嵌入社会关系相反,社会关 系被嵌入经济体系之中。经济因素对社会存续所具
tp://www.sociology01.org/yanji址哪!ku∥f毛111ei鲫oyin/shehui】【・
ue8}l∥2008—09—24/6172.hnnl.
为,为市场“去魅”,为干预“正名”——这就是波兰 尼“大转型”思想的关键之所在。如今,对市场进行
适度干预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界所不能忽略的事实
与社会两者之间的关系,整个人类社会也就进入到 “市场社会”之中。波兰尼并不反对市场,他反对的 是把市场自我调节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希望看
到的是“社会市场”,而不是这种“市场社会”。波兰
发调节市场的努力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正是从这一 原则出发,波兰尼进一步探讨了市场经济下的市场 与社会的关系。
二、市场、社会及其“双向运动” 在波兰尼的经济思想当中,市场与社会的关系
尼认为,市场只是一种工具。如果它有利于社会就可 以发挥重要作用;反之,如果它不利于社会,社会当
然就要去制约它。 波兰尼指出,“十九世纪社会的先天缺陷不在 于它是工业性的,而在于它是一个市场社会。”四市
是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 在于。前者被置于社会之下,而后者则要凌驾于社会 之上。从经济嵌入社会关系的“社会市场”转变为 社会被嵌入于经济体系的“市场社会”,这就是波兰
和医疗“新三座大山”)日益沉重且愈加难以负担。
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各种不满的声音,社会上群体性 抗争行动也日渐出现。这类“群体性事件”中的相 当部分,就源于“市场社会”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和社
论坛20ll(3l
万方数据
会问题,社会的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感积累到一定程 度,将会使我国的社会秩序面临巨大的威胁和严峻 的挑战。
本原因。市场与组织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间的冲 突,为19世纪西方文明提供了动力,也导致诸多矛
则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也都毫无例外地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一转变从根本上颠倒了市场
盾与压力的加剧,到20世纪终于摧毁了社会,使西 方文明的内部冲突发展到非以战争为结局不可的地
步。嘟这就在于这种经济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建立自
尼意义上的“大转型”。
场经济的确立,西方社会也开始经历长达百年的 “双向运动”(Double Movemem)。一方面是自由市 场的扩张,另一方面是社会上各种力量保护社会免
于市场侵害的“反向运动”。他同时指出,“就近百
年而言,现代社会由一种双向运动支配着:市场的不
断扩张以及它所遭遇的反向运动。虽然这种反向运
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实际验证了波兰尼对于人类社
会发展所作的观察。市场经济的扩张迟早会引发旨
在保护人、自然和生产组织的“社会保护运动”。对 这一问题,学者王绍光较早就已予以关注。在他看
来,在经历了“市场社会”的梦魇之后,中国已出现 了蓬勃的“反向运动”。并正在催生一个“社会市 场”。也就是说,要尽力对与人类生存权相关的领 域进行“去商品化”,让全体人民分享市场运作的成 果。让社会各阶层分担市场运作的成本,从而把市场
重新“嵌入”社会伦理关系之中。凹
在这一“社会市场”中,市场仍然要维持在资源
动”的“全球性保护运动”的出现也就自然不可避
免。已有学者指出,“如果民族国家缺乏强有力的 社会保护制度的构建蓝图和具体行动纲领,那么,社
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但政府要通过“再分配”的方 式,尽可能维持社会公平,避免经济侵入到社会领 域,保证社会伦理对市场力量的制衡作用。这其中, 保护性立法与其他干预手段是这种“反向运动”的
社会的“自我保护运动”共生共存的。随着自由主 义市场的不断发展,社会也就会愈加试图保护自己. 这种将市场重新置于社会控制之下的趋势就会越加 明显。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把土地、劳动力和货 币“虚拟化”为商品。而这种“反向运动”则反对这
破坏作用。也就是说,与市场相对应的并不是先前
提及的作为整体的社会,而是能对市场发挥牵制和
主要特征。尤其近年来,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 国家有关部门所采取的具体政策措施可以视为面对 市场泛滥而保护社会的某种持续性努力。缩小城乡
会稳定的预设条件将大打折扣,全球性社会风险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