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生产要素流动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生产要素流动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生产要素流动分析——以发达国家为例摘要:经典国际经济贸易理论认为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之间的相对或者绝对差异是经济贸易的基础,这是比较静态分析得出的结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技术差距模型的基础之上,用动态分析法得出技术的动态变化也可以作为引发国际贸易的因素。

它充分考虑了时间因素,产品周期每个阶段的生产要素流动的变化都在时间要素的作用下发生改变。

生产要素的流动改变各国企业的要素比较优势,使得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国家的企业产生相应的生产效益。

这也是国际间贸易往来的原因之一。

在信息经济时代,国际贸易迅猛发展,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日益明显,广大发展中国家、地区如何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开展区域国际贸易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比较优势生产要素流动Product life cycle analysis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flow—— A Case Study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Abstract: We can get a conclusion that dynamic changes in technology used as trigger factor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re obtained by dynamic analysis method which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gap model belongs to the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Competitive edges of national enterprises have been altered due to the mobility of production elements, allowing for different enterprises producing corresponding production efficiency, which is the one of the reason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At the age of Information Economy,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and 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have been becoming increasingly evidently. Therefore, it is very crucial for the majorit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to figure out how to apply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to reg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Key words:product life-cycle theory Comparative AdvantageThe element of production is mobile目次摘要 (I)目次 (II)一、引言 (1)二、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1)(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历史形成背景 (1)(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假设条件 (1)(三)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的内涵 (1)三、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生产要素国际流动 (2)(一)产品创新阶段的生产要素流动 (2)(二)产品成熟阶段的生产要素流动 (3)(三)产品标准化阶段生产要素流动 (4)四、产品生命周期要素流动的实质——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4)五、产品生命周期中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发展 (5)(一)在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各类国家的相对优势不同 (5)(二)不同类型国家国际贸易演变过程不同 (5)六、结语 (6)参考文献 (7)一、引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属于新国际贸易理论的范畴。

国际贸易理论在于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

本文将论述分析产品生命周期个阶段的生产要素流动对国际贸易流动的转变,并以发达国家为例,参考相关的的文献书籍和期刊,讨论产品生命周期阶段要素流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和意义。

二、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概述(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历史形成背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二战后,国际贸易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格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或不能全部解释这些现象,新贸易理论因此得以涌现发展。

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原是一个销售学的概念, 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雷蒙·维农(Raymond·Vemon)发表了一篇题为《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论文,在此将该理论引入了国际贸易理论。

在此理论之前,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在1961年提出技术差距论,技术差距理论补充了要素禀赋理论,并根据创新活动的连续性使要素禀赋理论动态化。

维农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技术差距论的延伸。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假设条件产品周期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传递受到限制,生产函数是可变的。

当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后会产生规模经济,产品在生命周期各阶段所表现的要素密集特点各不相同,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需求和消费的结果不一样。

国际产品周期理论的假设条件是:①消费者的偏好依收入的不同而不同;②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费用随地理位置的增大而增加;③产品生产技术和营销活动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④国际技术转让市场具有不完全性。

(三)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的内涵每一种新技术导致的贸易都可能是有限的,但是持续不断的创新就可能使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也始终有进出口贸易。

在这种情况下,贸易依赖于持续不断的创新,而在现实生活中创新一般都集中发生在较富裕、较发达的国家,特别是美国;并且在新产品被发明创造出来之后,它往往先在美国这样的国家生产,然后会随着技术的成熟逐渐转向其他国家。

也就是说,一个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而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它会由于生产要素和市场条件的不同而在不同国家生产,从而产生贸易。

这就是产品周期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

一种新的产品从其诞生,经过发展到衰退,直到被替代,是该产品的生命周期。

有的经济学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有的经济学家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引进阶段,增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本文将以三个阶段进行论述。

从需求角度分析:创新阶段:消费者不了解新产品的特征和使用方法,以及它给人们所带来的方便和好处,与此同时,与新产品配套工程往往不完善。

这使得新产品在使用中存在不少的困难。

例如汽车在刚开始引进时,市场比较小,与其配套的公路、汽车加油站、汽车修理厂和擦洗等服务业都没有充分发展。

因此,这时对于汽车的需求量很少,少数的消费者被称为“先锋者”。

在这一阶段,需求主要来自于本国,生产也主要针对本国需要,基本上没有出口。

成熟阶段:技术已经成熟,生产过程越来越标准化,产品越来越安全可靠;人们在使用中获得越来越多的的利益,同时与该产品使用的配套设备比较完善,获得消费者的广泛接受;所有的人都具有使用这一产品的技能,都拥有这种产品,这时该产品国内市场饱和,产品销售量的增长率开始下降。

与此同时国外的需求开始,成熟的技术随着产品的出口而转移出去,产品的进口国能够迅速地模仿和掌握技术,进而开始在本国生产。

标准化阶段:技术已不再新颖和秘密,甚至开始老化,许多技术都已包含在生产该商品的机器中,技术本身的重要性逐渐消失,新产品的技术生命周期已完成。

人们不再需要这一产品,可能它还维持一个很小的市场,例如黑白电视机,或者已经完成被新的产品所替代。

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其成本有着下降的趋势。

一旦新产品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两种因素相互影响,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一是由于产量的增加使成本下降,二是成本的下降又为打开新的市场提供了条件,而新的市场又为进一步扩大生产降低成本提供条件。

例如个人计算机的销售价格的迅速下降,就是这两种因素的结果。

三、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以发达国家为例经济学家们通过产品生命周期中生产要素流动的原因将该理论与国际贸易结合起来,说明国际贸易的流动方向。

他们认为,产品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造成对生产要素的不同需求,即使各国任然拥有原来的生产要素禀赋,以及使其生产和出口该商品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生产因素密集性的变动而转移。

弗农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许多不同的特点,通过这些特点分析可以了解三个阶段生产要素的流动转移情况,同时以这些特点来考察产品在国际间的生产要素转移及比较优势的转变。

(一)产品创新阶段的生产要素流动1、创新阶段生产要素流动的形成原因在产品创新阶段,只有少数在技术上领先的创新国家的创新企业首先开发新产品,并在国内投入生产。

该创新企业在产品生产和销售方面享有垄断权,新产品不只瞒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出口与创新国家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和地区。

在这一时期,创新企业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企业竞争的关键也不是生产成本,同时国外还没有生产该产品,当地对该新产品的需求完全靠创新国企业的出口来满足。

所以,在创新阶段技术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时的产品属于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这也能说明为什么新技术往往出现在发达国家,首先在这些发达国家具有有利于研究和开发的环境,如长期有效的专利保护,较合理的税收结构等。

其次产品的研究和开发需要特殊的技能和装备,而特殊的技能是教育密集,特殊的装备是技术密集。

这些要素只有在较富裕、较发达的国家才有较多的禀赋。

第三是新产品在消费者收入较高并具有采纳新产品的传统的市场较易推出,而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就比较能够、也比较愿意购买新产品。

同时开发新产品需要很大的风险,这些风险只有较富裕的国家和厂商才能承担。

如果具有灵活性,这些风险也有可能会降低,但生产的灵活性就需要有技能或技术娴熟的工人若能较快的获得消费者的反馈信息,这种风险也会有所降低,但这需要接近市场。

在富裕发达的国家有技能的工人较多,市场也比较完善,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也比较容易获得。

这样,在产品生命周期较早、风险较大的阶段,生产会集中在较富裕、较发达的国家。

例如,战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许多新型的消费品和新型生产自动化机器设备是在美国发明并引进生产的。

如电冰箱、电视机、计算机、机器人等都是在美国发明并最早投入市场的。

主要原因是:(1)这一时期美国的人均GDP超过其他国家,创造了一种比较高的消费模式,为新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