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HZ21-1-1 HZ21-1-2 HZ27-1-1 HZ26-3-1 HZ26-2-1A
HZ22-1-1
EW2
XJ30-5-1
HZ27-3-1 HZ29-1-1


EW3
XJ36-3-1X
HZ25-3-1X HZ26-1-1 HZ33-2-2 HZ26-1-2 HZ25-1-1X HZ32-3-1 HZ32-2-1 HZ32-5-1 HZ33-1-1 HZ33-1-2 HZ33-2-1 HZ32-4-1 HZ33-3-1 HZ32-1-1
各级层序与群组段的大致对应关系及地震可识别性
• (1)构造层序往往跨系、群
• (2)层序组一般相当于组或群 • (3)三级层序一般相当于段,甚至于亚段 (以上为地震可识别的层序) • (4)准层序组或体系域大致相当亚段或更小 (部分为地震可识别)。 • (5)准层序大致相当于小层(大多不可识别, 但可以从井出发进行外推)
? ? ? ?
(1)VSP
奥 奥 陶

志 志 留

东河 东河
生 屑 屑

双 双 峰 峰
石 炭 C2 石炭C2
石 炭 C1 石炭C1
m
*****井零偏VSP 桥 式 标 定
走廊叠加
上 行 波 剖 面
三维剖面
ms
桥 式 标 定 的 局 部 放 大
SP RES
双峰灰岩
3803
上泥岩段 生屑灰岩 下泥岩段 东河上角粒岩
HZ35-1-1
EW5
XJ36-2-1X
EW6
HZ34-1-1
EW4 PY4-7-1
XJ36-1-1
井位 二维地震工区边界 三维地震工区边界 盆地构造单元边界线 层序划分主干连井剖面 层序划分辅助连井剖面
1)地震解释要按规则测网进行,测网密度一般可在5km左右。过井 测线全部要加密解释。 2)钻井要按不同方位拉连井剖面,以反映沉积作用的方向性。 3)在井特别密时下选择适当数量的井作为井震结合基干井。 4)进行网络闭合检查,使全区的探井都能实现准确的对比。
SN10
SN9
402
802
1122
E T(0)
2.0
2.5
3.0
3.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各层序界面及层序内部扇体地震反射特征
K8726
SN10
SN9
402
802
1122
E T(0)
J2S3
超覆点 超覆点
J2S5 J2S4
2.0
K
2.5
剥蚀点
3.0
J1S2
剥蚀点
T
J1S1
3.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各层序界面
(2)井震结合,相互约束
• 地震资料的优势在于对界面的识别和横向分辨率高,特 别是能够在三维空间上反映地层结构和构造古地貌背景。 不足是纵向分辨率低、对旋回的识别能力不强,跨越复 杂构造带两侧对比困难,不能确定地层的时代。 • 测录井资料的优势在于对旋回的识别和纵向分辨率高, 能确定地层的时代,不足是在没有岩心条件下对界面的 识别能力较弱,横向分辨率低,三维空间概念相对弱。 • 露头资料信息最为丰富,对界面和旋回都具有很好的识 别能力,遗憾的是出露有限,只能在有条件下充分发挥 其建立概念模型的作用。 • 不整合面和沉积旋回在地震、测录井和露头上均有相应 的响应,因此可以也必须进行综合划分对比,以取长补 短。
岩芯 —露头
Vail层序地层存在的问题
• (1)过于强调具有全球一致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或天文旋回对 层序的控制作用,其一、二级层序太大,在油气勘探中缺乏实际 意义。而在油气勘探中迫切需要比三级层序更大的层序单元,来 刻画不同演化阶段地层特征的差异性。 • (2)忽略了横向影响范围相对较小的地区性构造作用即盆地形 成演化过程的控制作用,而这种作用对对地层产物控制更加直接 更加强烈,由此划分的地层单元对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有更好的 指导作用,因此应从盆地演化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出发厘定层序的 级别。
井震结合的划分应由粗到细,逐步逼近
(1)首先识别区域不整合面和 最大海泛面(标志层), (2)全区井震结合标志层闭合 后再识别对比三级层序界面 (3)最后识别体系域界面
XJ30-1-1X
GR DT GR
HZ32-2-1
DT
SB4
SB4
地震初步识别出不整合面,标定 到井上后,在几十米范围内精确 确定钻井分层,在有岩心的情况 下,进一步精确到0.几米之内。
(3)网络闭合,交叉检验
LF1-1-1
研究区位置和实际资料分布图
SN6 NWSE7
0
10
20
30
40 Km
SN3 NWSE6
HZ08-1-1 HZ9-2-1
HZ10-1-1
SN5
HZ10-3-1 HZ18-1-1 LF13-2-1
SN2 NWSE4 EW1
XJ17-3-1X HZ13-2-1
NWSE5
Vail(1977,1988)的层序地层学理论
主要强调根据全球海平面升降旋回划分对比地层,认为可以识别出五个 级别的沉积旋回以及相应的层序单元。 其中三级层序及其体系域是层序地层 学的核心。
层序的规模及可分辨性
可分辨性
地震剖面上直接识别 钻测井识别 —标定 —地震剖面追踪
层序 准层序组 准层序 岩层组 岩层 纹层组 纹层
T 3 h s J 1 b J 1 s J 2 x J 2 t 1 J 2 t 2 J 3 q 1 J 3 q 2
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地震和钻井响应
塘参1井
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地震和钻井响应
2.5.4 地震与钻井的桥式地层对比
地震数据本身只 是数据信号,在纵向 上也只是反映了地震 波的旅行时间,不具 有地质年代含义。如 何确定这些同相轴所 代表的地质年代和地 质意义? 钻测井资料提供 了直接的年代、岩性 信息,但井间对比也 往往会出现多解性。 二者之间如何联 系?——桥式对比
HZ13-1-1X HZ14-2-1
SN4
LF13-3-1 HZ23-2-1
LF13-1-1 LF14-2-1 LF1
XJ24-4-1X
HZ23-1-1
NWSE3
XJ23-1-2X XJ23-1-3BX
XJ24-3-1AX HZ19-2-1 HZ19-3-1 XJ24-1-1X HZ19-1-1A XJ30-2-2X XJ30-2-1X XJ30-1-1X HZ25-2-1X
湖底浊积扇
三级层序界面——上超、顶超、下切、视削截,局部削截; Cross 的高分辩层序地层边界 Embery 的T-R旋回 体系域界面 ——下超(最大水进)、顶超、整一强反射;
1
松辽盆地西部坡折带层序及体系域界面的识别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各层序界面及层序内部沉积体地震反射特征
99EW5
K8726
拗陷期
第二裂陷幕
裂后 不整合 裂陷期
第一裂陷幕
盆地构造演 化的旋回性
推荐采用的层序级别及其特征
• 一级层序:巨层序,与大陆泛旋回对应(沿用Vail术语) • 二级层序:超层序,与大洋中脊扩张旋回对应(沿用Vail术语) • 构造层序:与盆地旋回对应,表现为区际不整合面,盆地演化 整旋回。(新增术语) • 层序组:与盆地演化的阶段相对应,表现为区域不整合面,盆 演化的特定阶段(新增术语) • 三级层序: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表现为超覆不整 面,沉积旋回。不同二级层序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 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沿用Vail术语) • 四级层序:与基准面旋回的特定阶段相对应,相当于体系域, 首次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为界,表现为特定的地层叠置模式特 征,通常体系域与准层序组对应,但有时一个体系域也可能包 多个准层序组,在低位域多为如此。 (基本沿用Vail术语) • 五级层序:即准层序,以沉积作用转换面(突变面)为界,在 个准层序中,沉积作用是连续和渐变的,反映了一个以水进面 界的地质单元。 (基本沿用Vail术语)
2.5.2 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
• (1)构造层序界面——区域削截面
海底
T40 T60
TG
2.5.2 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
2.5.2 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
• (2)三级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界面的识别
三级层序发育过程示意图
湖岸 湖心
高水位体系域 湖侵体系域 坡折带 低水位体系域
河流—三角洲 生油岩 扇三角洲
按缺省初始时间的合成记录
按标志层对比校正后
5)子波极性的选择
正极性合成记录
负极性合成记录
6)子波频率的选择
10hz 相关系数 35%
25hz 相关系数73%
50hz 相关系数65%
第二步细标定
子波提取时
在第一步粗标定的基础上, 利用井资料提取子波并制作合成 地震记录。利用新的合成地震记 录进细标定。 子波长度: 取决于层厚和分辨率,厚层一般 取200ms, 薄层取50-100ms 提取子波的时窗: 至少应该为子波长度的两倍
8 0 0 8 5 0 9 0 0 9 5 0 1 0 0 0 1 0 5 0 1 1 0 0 1 1 5 0 1 2 0 0 1 2 5 0 1 3 0 0 1 3 5 0 1 4 0 0 1 4 5 0 1 5 0 0 1 5 5 0 1 6 0 0 1 6 5 0 1 7 0 0 1 7 5 0 1 8 0 0 1 8 5 0 1 9 0 0 1 9 5 0 2 0 0 0 2 0 5 0 2 1 0 0 2 1 5 0 2 2 0 0 2 2 5 0 2 3 0 0 2 3 5 0 2 4 0 0 2 4 5 0 2 5 0 0
2.5.1 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和特征
地震剖面上可用以划分对比地层的特征:界面、旋回和波组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