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文化大革命1、新闻事业的困境(1)《人民日报》前后地位的变化:P358《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从《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到《五一六通知》正式传达,都处于被动地位,转载其他报纸的重要文章,预示着其被夺权的命运。
1966年5月31日,陈伯达率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社,对报社进行改组,从此《人民日报》地位大变,成为“文革”的发动者、领导者的舆论喉舌和得心应手的工具,其社论被全国各大报纸转载,电台转播,可以左右全国的舆论导向。
(2)对新中国17年新闻战线的否定:P3591968年9月1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以“两报一刊编辑部”的名义发表了《把新闻战线的大革命进行到底》一文,认定新中国成立17年以来的新闻战线是黑线专政,全面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和新闻队伍。
(3)新闻事业实状:P359-360报纸、期刊数量骤减;印刷数量上升,宣传力度大;各地方报纸大量转载新华社电讯和《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报刊的文章,没有了地方特色,形成了“千报一面”的景象;“两报一刊编辑部”成为统一全国舆论和号令全党全国的指挥棒。
2、小报P360-361(1)小报兴起的原因:“文革”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报”。
(2)小报的类型:由大专院校、中等学校以及跨院校的红卫兵组织出版的小报;各级党政机关群众组织办的报纸;厂矿企业群众组织、革委会办的报纸;文化艺术界办的报纸;其他各行各业群众组织出版的报纸。
(3)小报的作用:小报兴起的初期,正是“文革”初期党、政、文化组织陷于瘫痪,社会信息渠道不畅,宣传工具缺乏的时候,○1小报满足了人们了解各种情况的愿望,填充了大批合法报纸停办后留下的新闻空白区,形成了少数几家大报施号发令,指明方向,众多小报呐喊助威的舆论宣传阵势;○2也是新出现的基层群众扩大自己影响最得心应手的工具和武器。
(4)小报的弊端:成为党同伐异的工具,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小报的存在是无政府主义的体现,缺乏最基本的纪律约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混乱。
(5)小报的消失:随着各种群众组织的解体和消失、各大学校的停办和学生的上山下乡,“文革小报”退出了历史舞台。
3、广播电视事业:·对地方人民广播电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和播送地方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批富有特色的节目被迫停办,排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剥夺广大人民群众正常的精神文化需求,节目内容充满“左”的政治说教。
·除上海和广州电视台外,其他电视台一律停办。
4、“文革”时期新闻宣传的特点:P365-370宣传个人崇拜;影射文章泛滥报刊;根据需要树立各种典型;成立各式各样的写作班子。
影响:党报从头到尾沦落为阴谋家的宣传工具和政治传声筒,对党的失误和错误决策推波助澜,致使党的新闻事业失信于民,权威扫地,达到党报历史上的最低点。
5、“文革”中新闻事业的经验教训:P370(1)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被否定;(2)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被大肆践踏;(3)新闻机构与新闻工作者都被剥夺了独立思考的权利,成为“四人帮”控制下的驯服工具;(4)新闻理论研究工作严重滞后;(5)传媒的性质发生了畸变,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胡适P165·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
·胡适是《新青年》倡导新闻学和白话文的力主之一。
·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主张“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着重提倡白话文。
·首先在《新青年》用白话文写诗,后汇集出版《尝试集》,被称为“白话圣人”。
·《文学改良刍议》P164: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讲求文法,不做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
☆邹韬奋与“韬奋精神”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笔名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对中国进步新闻事业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1、邹韬奋的报刊活动:“六刊一报”P216-218·1926年10月,邹韬奋接手主编《生活》周刊,不断充实内容,革新版面。
《生活》周刊逐渐转变成“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报”,以讨论社会政治时事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刊物。
1932年12月8日,国民党政府下令查封《生活》周刊,邹韬奋被迫流亡海外。
·1934年2月10日,《新生》周刊在上海创刊,杜重远任主编。
《新生》周刊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生活》周刊的继续。
“新生事件”:因刊登《闲话皇帝》一文,涉日本天皇,日方要求国民党政府查处,国民党政府接受其无理要求,于1935年6月22日查处《新生》周刊,杜重远入狱。
·邹韬奋在海外流亡期间,游历和考察了西方多国,写了30多万字的国外通讯,在《生活》周刊和《新生》周刊上发表,后汇集成《萍踪寄语》。
·回国后,于1935年11月15日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
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我们的灯塔》一文,提出以“力求民族解放的实现,封建残余的铲除,个人主义的克服”为三大目标。
1936年出至第16期,《大众生活》周刊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1936年3月7日,生活书店创办《永生》周刊,作为《大众生活》周刊的继续。
6月27日被查封。
·1936年3月初,邹韬奋被迫出走香港。
6月7日,《生活日报》在香港创刊,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份日报,该报出至7月自动停刊,拟迁上海出版。
8月,《生活星期刊》创刊,邹韬奋任主编兼发行人。
11月23日,邹和其他6位救国会负责人同时被捕,史称“七君子”事件。
☆2、“韬奋精神”(1)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2)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3)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形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4)文风要“明显畅快”;(5)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6)新闻工作者应“视事业如生命”,有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民国四记者☆黄远生P155-156·黄远生(1885-1915),原名为基,远生是他从事新闻工作时的笔名。
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其“远生通讯”被视为当年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品牌。
·其新闻通讯的特点:○1题材重大,内容翔实;○2分析深刻,见解独到;○3文笔生动,亦庄亦谐。
·评价:黄远生的通讯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历史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又基本具备了现代通讯的基本特点,即真实性、新闻性、生动性、评论性。
他的新闻通讯写作实践,在中国新闻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其新闻理论:(1)报纸应“主持公理,指斥时弊”;(2)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3)记者要加强自身的休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申报》P58-61·《申报》是上海的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人美查创办,至1949年5月停刊,前后总共经营78年之久,是旧时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
☆《申报》办报经验:(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2)对新闻的真实性问题,该报有正确的认识;(3)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了电报;(4)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5)重视报纸言论工作;(6)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是《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在《字林沪报》、《新闻报》创刊后,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
☆史量才P214·史量才,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新闻事业家,1912年接办《申报》,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效。
·《申报》的变革:“九一八”前后,《申报》开始改变先前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单纯的营业性质,转向爱国进步立场,要求抗日和民主,批评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
改革后的《申报》有了不少明显的变化:(1)言论态度鲜明,加强政治时事评论;(2)革新副刊《自由谈》,主张文艺的进步与近代化,《自由谈》成为反文化“围剿”的进步文化阵地;(3)开展社会文化服务事业,团结培养大批青年走向进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王韬1、其新闻思想:P75(1)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王韬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之后“办报立言”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1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的工具;○2报纸可以宣扬君王的恩德,传播朝廷的政令,消除隔阂;○3主张创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4报纸可以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以便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字议论时政,直抒胸臆。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知识广博的“通材”。
2、《循环日报》P77-79·王韬主办的《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
·《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以“立言”为目的。
·该报还大胆改革,建设报刊政论文体。
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
☆《新青年》·社会背景P161:○1内忧外患(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力图复辟帝制;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二十一条”,加紧对华侵略);○2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创办人陈独秀。
《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陈独秀打出了科学与民主的大旗,以思想启蒙为要务。
·宣传内容:(1)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3)发起文学革命。
(1917年1月1日,《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意义P166:唤醒了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胡适与《新青年》☆·鲁迅与《新青年》: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等小说,并在该刊《随感录》一栏发表二十多篇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