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镇环境保护规划报告

乡镇环境保护规划报告

XX乡镇环境保护规划第1章总论1.1任务由来2000年11月26日,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对开展环境优美城镇活动提出了要求。

《全国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中也明确提出了开展环境优美小城镇创建活动的要求。

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了创建“环境优美城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示范镇”、“生态示范村镇”、“环境保护先进乡镇”等活动。

为规范和推动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2年7月2日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通知》,自此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在全国逐步展开。

2003年3月25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命名14个乡镇为首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活动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了人居环境,而且推动了乡镇居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和传统观念的更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存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未来”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为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2003年7月,经省政府同意,原省环保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通知》(鲁环函〔2003〕147号),制定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规定(试行)》,在全省开展了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

为加速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建设农村生态文明,2010年6月,环境保护部组织修订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试行)》,并更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

按照环境保护部的有关要求,依据《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结合xx省实际,省环保厅组织修订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规定(试行)》,并更名为《省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在创建活动中,各地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城镇建成区和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镇绿化、美化工作,努力为广大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为进一步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面实施《全国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促进城镇环境建设,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推动xx县xx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活动的顺利开展,xx镇委托xx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编制《xx县xx镇环境保护规划》。

为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xx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根据国家和xx省有关“省级生态乡镇考核验收规定”,参考国内和省内有关文件、资料和生态乡镇建设特点,结合xx市xx县xx镇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制《xx县xx镇环境环境保护规划》。

1.2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7)《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8)《全国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9)《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10)《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计划》;(11)《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12)《xx省环境保护条例》;(13)《xx省水污染防治条例》;(14)《xx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15)《xx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16)《xx省辖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实施计划》;(17)《关于开展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通知》(鲁环发〔2003〕147 号);(18)《xx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鲁政发〔2002〕100号);(19)《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xx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1)《xx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22)《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2020年)》;(23)《xx生态市建设规划》(2004.11);(24)《xx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5)《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环发[2002]82号);(2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7)《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28)《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149-93);(30)《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3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3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33)《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T18918-2002);(34)《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35)《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36)《xx县环境保护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37)《xx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38)《xx县统计年鉴》(2008年、2009年);(39)《xx县生态建设规划》(2008);(40)《xx县志》(1995);(41)《xx县环境质量报告书》(2008);(42)xx县xx镇各部门提供的规划、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和有关资料;(43)《xx市xx县xx镇环境保护规划》审查意见(xx市环境保护局);(44)环境规划编制委托书。

1.3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行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推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中,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活动为载体,以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环境为目标,以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和清洁生产为引导,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工程示范和宣传教育为起点,结合国家和xx 省对生态乡镇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城镇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4规划原则(1)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环境、经济和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规划,进行综合平衡,坚持“以人为本”以及“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和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针对xx镇的地理位置、环境特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突出地方特色和重点工程,以建制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合理确定xx镇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

(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

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4)坚持将城镇传统风貌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结合,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注重提高生活功能区环境质量,保护好城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5)坚持城镇环境保护规划服从区域、流域的环境保护规划。

注重与其它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补充和完善,充分发挥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

(6)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既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1.5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xx县xx镇辖区,总面积78平方公里,辖8个工作片,72个行政村。

1.6规划时限基准年为2009年,近期目标为2009—2012年,中期目标为2013—2018年,远期目标2014—2023年。

1.7技术路线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图见图1-1。

1.8规划重点围绕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和农业生态开发建设,重点规划构建五大生态体系:(1)生态环境体系,重点规划水环境综合整治、环境空气综合整治、声环境综合整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饮用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基本农田保护、水土保持、涝洼盐碱地改造以及绿化和防护林建设);(2)生态经济体系,重点规划生态农业(优质麦、红富士苹果和葡萄)等无公害产品和绿色产品,生态林业暨农田林网化建设,生态畜禽养殖基地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科技农业、小城镇和农产品加工贸易基地以及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等特色生态农业产业链等)、生态工业(金缘循环经济产业园和王二官循环经济产业园)和生态服务业(商贸流通业、交通邮电业、科教信息业、社区服务业和外向型经济);(3)循环社会体系,重点规划生态文明村、生态小区、循环社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4)资源保障体系,重点规划水资源保障体系、林业资源保障体系和矿产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5)安全保障体系,重点规划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森林资源的保护、湿地的保护、基本农田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安全与食品安全)、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

第2章基本概况2.1自然环境xx镇位于xx市xx县西部,东临流坡坞镇,南接洋湖乡,西连乐陵市铁营镇,北靠庆云县尚堂镇,土地总面积78平方公里。

xx镇境内设计有滨德高速、省道滨温路、乐胡路、温韩路等城乡公路。

东距省道庆淄路5km,交通十分便利。

根据《xx县志》(1995年),xx县xx镇的自然环境概况如下:2.1.1地质地貌xx镇地处xx省北部,在地质构造上属华北地台下坳部分,接近渤海凹陷中心。

自白垩纪末期,受泰山、燕山、太行山高地隆起影响,随着大断裂发生,平原部分相对下降,渤海凹陷初见规模。

洼陷的基底为太古生界的变质岩系——花岗片麻岩,局部残留下古生界。

到第三纪中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平原继续缓慢下沉,沉降到海平面以下。

嗣后,以黄河为主的长期泛滥冲积,形成现在了基本形式。

第四系沉积厚约300米左右,沉积为黄土及未固结的沙、泥岩。

该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势呈轻坡状,西南高,东北低,构成缓岗、微坡平地和浅平洼地地貌类型。

地面高程平均为海拔19m。

2.1.2气候气象该区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冬季寒冷、雨雪稀少;春季多风,雨水较少;夏季雨热同季、降水集中;秋季日照充足、多晴好天气。

气温常年平均值为12.2℃。

极端最低气温-21.5℃,出现在1972年1月26日;极端最高气温40.1℃,出现在1968年6月4日。

年降水量常年平均为599.1mm,主要集中在6、7、8、9四个月。

1964年降雨量为1033.7mm,最大量为322mm,出现在7月份。

年平均气压1015.9hPa,相对湿度66%。

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SW)风,年出现频率为12%,常年平均风速为3.36m/s,以4月份最大为4.7m/s。

2.1.3水文该区主要河流有沙河、东支流和引黄灌渠。

沙河多年平均流量为14.3m3/s,主要功能为工业用水,兼有排洪和灌溉,同时接受两岸工业企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

东支流承担xx县境内的排涝和引黄灌区的地下水排涝任务,同时兼有旱灌的作用。

设计流量为15m3/s。

xx镇境内及其周围有多处引黄灌渠纵横交错,有旱灌涝排的作用,雨季大气降水由排灌渠汇入东支流,然后向东入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