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年级物理学情及教学效果分析
一、学生的学情
这学期我教的是初三年级两个班的物理课。
开学初,我就认真学习了教材、新课标,全面掌握本册教材的目标、重点,就本册教材的教学做了全盘计划,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1.初三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我们可以运用幽默的语言,甚至方言形象的讲解物理知识和概念。
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根据教育心理学,如果学生对于一件事物有极大的兴趣,他们就会排除主观和客观的种种消极因素,
尽量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
2.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
(1)兴趣:对物理普遍感兴趣,但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已不满足教师对知识的简单重复。
(2)记忆:对刺激记忆手段多的知识记忆深刻,遵从记忆规律。
(3)思维:偏重于形象思维,对片面,零碎的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
(4)评价:主要通过他人评价初步形成对自己的评价,所以很在乎他人的评价;自我认识较模糊、片面,但自我意识却不断增强。
因此,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通过物理小实验、小发明、小创作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
3. 具体到我所教的班级:
(1)学生情况:我所代的学生共有75人,2个教学班。
其中男生的思维能力比较强,但学习上缺少耐心与细心,女生相对男生来说学习更加认真,但分析能力却不及男生。
(2)学生成绩:班级情况不同,学生成绩参差不齐。
一班比二班相对好一些。
(3)学习习惯: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深得老师赞赏。
比较喜欢上物理课,学习热情也很高,并喜欢与老师友好相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
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懒散、学习习惯差,如: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愿思考问题,上课开小差,依赖老师讲解,依赖同学的帮助,作业喜欢与同学对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目标定不准,学生的双基落不实。
表现在计算题不带公式、不带单位、单位换算出错,解题过程不规范,结果表达不准确等现象中。
2、学习研究不深入,学法指导跟不上。
导致学生知识学的死,基本的理解、归纳、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3、对学生答题方法与技巧训练不到位,学生对能力应用、开放性试题无从下手,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能力的提高。
4、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落实较好,但是对于实验设计、图表分析等综合能力的考查仍存在一定问题。
5、学生学习习惯不良,部分学生存在马虎、书写不工整、不认真审题、不认真检查等不良学习习惯。
三、试卷分析:
1、试卷结构
全卷共分四部分,共80分.其中选择题12道共24分;填空题6道共16分;作图与实验分析4道共20分;综合应用题3道共20分。
2、试题特点
(1)本卷考查的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一至十四章,包含密度、运动和力、简单机械、压强和浮力等初中物理主要的力学内容。
有密度的计算和测量,相互作用力,二力平衡,速度路程时间的图像分析,杠杆和动滑轮的分析、计算和作图,摩擦力大小的判断,固体压强液体压强流体压强气体压强大小的判断和计算,浮力大小的判断,物体沉浮条件的探究,密度压强浮力的综合计算,动滑轮压强的综合计算,可以说,重要的知识点都进行了考查,知识点的考查比较全面。
(2)试卷整体偏难。
基础题占的比例较小,只有二十多分的基础题。
其余的都是中等或偏难题,需要进行多次的分析判断或计算才能得出结果,甚至出现竞赛题。
(3)实验探究的考查较侧重对实验过程的评估。
如21、22题中指出实验方案中的不足之处,11题中,要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评估。
(4)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如第5、8、9、14、19以实际社会生活作为题目的背景,创设情境;第10、17、18、20、26以军事和新科技做为背景。
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理现象与要考查的知识有机的溶为一体,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判断、识别、说明,不但考查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同时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也进行了检测。
四、学生得失分原因分析
从成绩来看,及格人数少,优秀人数0人。
平均分37.5。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试题难度偏大。
本学期处在不停地赶进度中,新知识学习以后学生消化巩固的时间不够,更谈不上升华,这导致一些学生看到稍有难度的题目,特别是一些和实际生活有联系的题目时,茫然得很,不知道用哪些知识来解答,有些题目即使解答出来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教学中的不足。
在授新课时,我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但此之后没有及时地将这些知识上升到理性的物理规律,使学生对规律的认识仍停留在初级阶断,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解题速度。
在巩固知识阶段,由于急进心理,误判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基础知识的训练过少,中难度题训练较多,出现了拔苗助长现象,同时也使一部分学生由于不会做题失去了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从各题得分的情况看,失分最严重的是第7、15、20、21(1)、22(2)、25(3)、26。
其中7、20、26是简单机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5、21(2)这两道题是利用浮力和压强求密度,25(3)是根据物体的状态来判断压力的变化再求压强的变化,这几道题失分严重的原因除了不熟悉题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掌握不够熟练,遇到题目后不知道应该用什么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
22(1)中,学生不知道应该怎么去探究物体沉浮的条件,这是因为对探究目的的不明确,对探究方法知道得不够全面。
五、后期教学措施
1、在新授课中把握好基础知识教学。
理解基本概念,深入了解,知道概念产生的原因,如密度、比热容,抓住关键词,准确揭示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明白物理意义,正确理解概念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如升华、光源,弄懂概念对应下的公式,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理解基本公式,感受物理量的单位 , 记熟每个公式里每一个物理量的符号、单位、单位间的进率,弄清公式里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一般说来,抓住了性质方面的规定,就能得到它们之间的区别,而量值方面的规定,往往反映了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2、在训练中要切实落实好基础知识。
平时的训练题不要追求新、奇、深,应当以学生常见的、易于理解的题为主。
训练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
最初阶段以一步计算和一步分析题为主,可以出现少量的二步计算和分析题,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可以有一到两个稍复杂的题目,把基础题做就熟练后再进行多步计算和分析题训练。
用这种逐步升级的方式夯实基础。
3、加强能力的培养.要破除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观念,要注意防止把方法和能力当作一种新的知识向学生灌输,这种作法并不能真正提高能力。
要培养的观察能力主要是:能有目的地观察,能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以及变化的条件。
要培养的实验能力主要是: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会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实验,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会控制实验条件和排除实验故障,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结论,了解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