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2017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

[精品]2017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材料2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请回答:(1)毛泽东对近代中国国情阐述及其重要性。

(2)正确认识当今国情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重大意义?2.1940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集中全党智慧,深刻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各项政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前途等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和革命战争战略战术思想、革命根据地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论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重大意义。

3.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过,中国不能有,…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请回答:(1)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而必然让位给人民共和国?(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4.1952年前后,毛泽东认为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

“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是变动很剧烈很深刻的时期。

”把新民主主义社会当作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主张“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确立新民主主义秩序”,是不符合实际的。

请回答:(1)为什么说“巩固新民主义的秩序”的主张是不符合当时实际的?(2) 20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5.薄一波指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于毛,成于邓”。

试述毛泽东在领导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及其重大理论意义。

6.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

阐述毛泽东建党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7.邓小平指出:“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请回答:(1)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2)怎样认识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重要性。

(3)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1)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

毛泽东从唯物史观出发,深刻分析这个社会的六个基本特点:第一,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第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三,中国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和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

第四,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破坏了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不仅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阻碍中国独立和发展的根本因素。

第五,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人民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中国革命的方式方法,制约着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

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是认识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制定革命路线和方针的基础。

(2)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

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正是由于我党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一个科学认识与正确把握,我国才得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使社会主义中国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2.(1)背景: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阶段。

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与两次失败的反复比较,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党的思想路线的端正与理论素养的提高,这些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成熟创造也有利条件。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重要的理论著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作了系统的阐述。

(2)内容:首先,毛泽东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原因。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民主革命,已经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其次,毛泽东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上,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个体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

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再次,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3)意义: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

②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3.(1)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过多次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尝试,包括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龙其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中间路线,但是都失败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这是因为:①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来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②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来看,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帝国主义列强来中国只是为了掠夺中国,发展它们自己的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

”③从中国的革命形势来看,国民党当局不允许任何阻止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

持有中间路线想法的人们一接触到实际斗争,尤其是内战重起,就使他们只能在靠近共产党或靠近国民党中选择道路,而不能有其他道路。

国民党当局不仅极度仇视中国共产党,而且对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也充满敌意,不断以暴力对他们施行迫害。

蒋介石不允许民盟这样的组织存在,使中间路线最后破灭。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占人类总数1/4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第二,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第三,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的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4.(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社会主义因素,而其中社会主义因素,如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等占主导地位。

这些因素的增长,加上有利的国际条件,决定了中国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

(2)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以后,之所以要着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具备了以下条件: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这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因素。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与政府、国营经济和社会的矛盾及其发展,1950年以后,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这就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在土改以后,许多地区的农民从发展生产的需要出发,已经在探索组织起来的各种途径,开始有了实行互助合作的实践。

这也为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在这种条件下,1953-1956年经过三大社会主义改造,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5.(1)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毛泽东在党内率先提出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率先示范,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作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

(2)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主要有:①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