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理论
国家
分 英国 工 葡萄牙 前 合计 分 英国 工 葡萄牙 后 合计 交 英国 换 葡萄牙
酒产量
(单位)
1 1 2
2.125 2.125
1 1.125
所需劳动
(人/年)
120 80
200
170 170
毛呢产量
(单位)
1 1 2 2.2
2.2 1.2
1
所需劳动
(人/年)
100 90
190 220
220
贸易前的生产与消费(S0) 有贸易的生产(S1) 贸易后的消费(C)
1. 用两国国内商品交换比例解释国际贸易的比 价范围; 2. 用贸易条件解释贸易利得的分配; 3. 用相互需求程度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动。
相互需求理论认为国际交换比价分两步确定:
1.国内产品交换比价决定了国际交换比价的上下 界。超出国际交换比价的上下界,国际交换不会 进行。
2.国际交换比价的确定取决于国际供求 当国际交换比价确定且两国间需求等于供给时,
一﹑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要素禀赋论)
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了要素价格比例不同 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了各国商品价格比例 不同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 要条件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 直接原因
结论:一国出口的应是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 产的产品,而进口的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 产的产品。
绝对成本理论举例
同样付出了300天的劳动,通过贸易交换,英﹑法两国 获得的产品产量都从2个单位增加到了3个单位。
国家
分 英国 工 法国 前 合计 分 英国 工 法国 后 合计 交 英国 换 法国
铜产量 所需劳动
(单位) (天数)
1
100
1
200
2
300
3
300
3
300
2
1
大米产量 所需劳动
(单位)
交换成立。
如果相互需求发生变化,国际交换比价随之变 化以使供需重新达到平衡。
相互需求理论认为两国间贸易利得的分配取决于 国际交换比例的大小。国际交换比例越接近本国 国内交换比例,本国获得的贸易利益越少。
相互需求理论举例
国内产品交换比价 如下表,英德两国毛呢与麻布的交换比价范围
为: 1: 1.5 ~ 1: 2 德国生产麻布有优势 两国贸易的交换比例不会低于1:1.5或大于1:2 < 1:1.5 英国不会出售毛呢给德国; > 1:2 德国不会出售麻布给英国;
900×10:900×18= 1:1.8
结果:英国因为价格下降需求增加多换了麻布,
而德国由于毛呢价格上升需求减少, 两国间贸易 在新的交换比价下重新达到平衡。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42-1924)采用几何方法对穆勒的相互需求理 论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说明。
1. 贸易条件的互利范围
(Eli Heckscher)
贝蒂尔. 俄林 (Bertil Ohlin)
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艾历. 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 1879-1952)及其学生贝蒂尔. 俄林(Bertil Ohlin, 1890-1982)提出了关于国际贸易的赫-俄理论。
赫克歇尔从研究生产要素助着手,将要素分为 劳动﹑资本﹑土地(自然资源)三大类,每种 要素还可细分。
当国际交换比价处于YOK 区域时,英国不会参 加交换;处于XOL区域时,德国不会参加交换,
因为在这两个区域 中,总有一个国家 得不到贸易利益。 OK 和OL线确定 了国际交换比价的 上下界。
2. 贸易利益的分配
图中从OK 和OL引出的AB 线段上任何点都是英德 贸易的范围,但越接近A点对英国越不利,越接 近B点对德国越不利。
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 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从贸易 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它是现代国际贸 易理论的开端。贝蒂尔. 俄林(Bertil Ohlin,18901982)也由于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开创性贡献 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赫-俄理论的局限性
资源禀赋并非国际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强调 静态结果,忽视了技术进步等许多实际情况;对 需求因素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两国产品生产的选择原则为: 甲国选择相对生产优势更大的产品,乙国选择相 对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806 -1873)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做了进一 步的研究和发展,提出比较成本理论,弥补了绝 对成本理论的不足。相对成本理论的研究结论表 明:即使一国与另一国相比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 占有优势,但只要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优势不相 等,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仍可能发生,通过商品 贸易交换,两国仍然能够同时获益。从而在更普 遍的范围内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天数)
1
200
1
100
2300Leabharlann 33003
300
1
2
贸易前的生产与消费(S0) 有贸易的生产(S1) 贸易后的消费(C)
英国
小麦
布
20 15
50 0
30 20
美国
小麦 布
12 70 0 100
20 80
绝对成本理论的进步性
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说明了国际贸易发生 与发展的必然性,由绝对成本理论进而提倡自 由的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3.提供曲线(相互需求曲线) 表示一国想要进口的商品与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之间的函数关系。 OJ 表示德国的提供曲线, OK 表示英国的提供曲线。 当两国贸易处于两条曲线 的交点E时,双方进出口 平衡,该点决定了国际交 换比价。 当相互需求变化时,提供 曲线变化,交点移至E’点, 形成新的国际交换比价。
相互需求理论的进步性
相互需求理论弥补了比较成本理论的缺陷,使 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成为比较完善的体系。
相互需求理论的缺陷
均衡的国际需求方程式的前提条件通常不能满 足。试图以供求规律解决全部的国际贸易商品价 格定价问题,有其片面性。
第二节 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
现代学派 自由贸易理论
代表人物:
艾历. 赫克歇尔
第三章 自由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
古典学派 自由贸易
理论
现代学派 自由贸易
理论
战后自由 贸易理论
第一节 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
古典学派 自由贸易
理论
绝对成本理论 (Absolute Cost Theory) 提出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
比较成本理论 (Comparative Cost Theory) 提出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 在其名著《国富论》中认为:劳动分工能够 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在于:
专业化可使劳动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大幅提高 专业化避免了工作转移的时间消耗 生产机械的出现使专业化生产并大幅提高劳动 生产率提供了保证
国家间的分工(国际分工)同样能大幅提高劳动 生产率从而使参与分工和交换的各国共同受益。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商品移动意味着生产要素的移动。 各种要素的价格因移动而趋于均等化。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间的商品流动不仅 会使各国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各国的 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例:英国与印度之间的商品贸易及结果。
英国
资本密集型 产品
劳动密集型 产品
印度
要素价格 均等化
赫-俄理论的进步性
里昂惕夫(1953、1956)的实证研究
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对资本和劳动力 的需要量对比表
资本(美元)
1947年
出 口 进口替代
2550780 3091339
1951年
出 口 进口替代
2256800 2303400
劳动(人/年) 182.313 人均年资本量 13991 进口/出口比例 1
170.004 18184
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推动了西方经济学界 对国际贸易产生的相关基础理论的广泛深 入的研究,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由此产生。 作为赫-俄理论的修改和补充,国际贸易新 要素理论研究了各种新要素对国际贸易的 影响,其结论说明科学技术和劳动生产率 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贸易利益的获得有着 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三节 战后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
通过分工获得的比较利益不一定符合一国的长 远利益。
未能揭示支配国际交换的规律。
三﹑相互需求理论
(Reciprocal Demand Theory)
英国经济学家穆勒(John Stuart Mill,18421924)对比较成本理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提 出了相互需求理论。该理论解决了比较成本理 论中未解决的国际交换比价问题。
相互需求理论 (Reciprocal Demand Theory) 提出者: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
一﹑绝对成本理论(Absolute Cost Theory)
绝对成本理论的基本结论:
在商品生产中,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拥有生产优 势的产品。各国应该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去 交换本国必需的但自己生产又处于绝 对不利地位 的产品,从而使本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得到最 有效的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
赫-俄理论认为: 两国间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前提条件是:
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
不同产品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由于两国生产中要素的使用存在差异,两国间 才会有贸易往来。
俄林对自由贸易理论作的主要假设
生产要素在各国内部可自由转移,国家间 不能自由转移。 完全自由竞争条件下的贸易 无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 生产要素完全可分,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生 产规模变化(没有规模经济效应)。 各国生产技术水平相同,同一商品的生产 函数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