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 考点训练一资料讲解

最新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 考点训练一资料讲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考点训练一分析情节结构一、类题精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职业汪曾祺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大人小孩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

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她的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我好像只看见这人走来走去,吆喝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

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在昆明呆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黄昏以后,直至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壁虱药!虼蚤药!”壁虱即臭虫。

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

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椒盐饼子西洋糕!”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

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

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

非常简单。

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

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

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

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

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

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

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将军的马。

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他很爱看这些马。

黑马、青马、枣红马。

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

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

若是谱出来,就是:放了学的孩子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

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

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模仿:“捏着鼻子吹洋号!”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

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

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

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

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

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

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

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

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

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

忽然回过头来看看。

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捏着鼻子吹洋号!……”(有删改)1.在写主人公的叫卖声之前,作者先写了其他几种叫卖声,请分析这样设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丰富故事的背景,映衬卖糕饼的孩子的叫卖声;②扩大主题内涵,表达底层民众生活的苦辛。

2.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用模仿的叫卖声结尾,难得的轻松一刻反衬小孩职业的辛苦;②生动刻画小孩卸去职业束缚后的率性天真,表达孩子对自由的向往;③再次重复上文的叫卖声,使得文章结构富有节奏感。

二、综合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吊炕许福元吊炕,就是将土炕吊起来。

行吗?去了“吗”就行。

斗子峪乡新上任的党委靳书记眼睛一亮,盯着吊炕转来转去。

很有兴趣地听泥瓦匠现场解说。

靳书记是农民出身,对土炕有天然亲切感。

忙问:“那你这节能吊炕和传统土炕,有何区别呢?”“靳书记您请看这吊炕:就是砌砖腿做烟道当过梁,上铺水泥板,将炕悬起来,……炕沿四周镶上白瓷砖,跟睡双人床似的,土炕不土。

”“连工带料,一盘吊炕多少钱能拿下来?”“长两米乘宽两米的,七百块钱,足矣。

”“七百块钱?还不够买一吨大同块原煤的呢!”靳书记转身对县电视台摄影记者说,“为国家节约不可再生的能源。

这是一个亮点。

”当天晚上,县电视新闻就播出了,靳书记下到基层农民家中做调研,为农民办实事,帮助农民建新型节能炕——吊炕,节约煤炭资源,云云。

第二天,本县时讯的报纸,也刊登了通讯、照片及编者按语,说领导干部,就要像靳书记那样,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第三天,市里报纸的郊区版作了跟踪报道。

第四天,县委书记作出批示:此是利国利民之事,资金要向“三农”倾斜。

请财政局研究,出台相关经济鼓励政策。

第五天,鼓励农民做吊炕的奖励政策出台了。

每家农户做一个吊炕,补助九百元。

半年以后,靳书记因政绩突出,就升迁到县发改委,任副主任。

有人说和吊炕有关,也许吧。

斗子峪乡又新来的尚书记有大专学历,学的专业是环境保护。

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第一把火就将吊炕给烧掉了。

他历数吊炕的几大罪过:“烧掉植被,污染环境,制造一氧化碳,加速全球气候变暖。

贻害子孙,阻碍可持续发展。

”最后对记者强调:“新农村建设,不能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这不符合中央提倡的科学发展观。

这是一个亮点。

”电视,这回是市电视台;报纸,这次是市委机关报;批示,这位是市主管农业的副市长。

都支持尚书记的高论。

很快,这回是市财政出台奖励政策:每拆掉一盘土炕,奖励一千元。

三个月以后,尚书记又上调了,任县环保局局长。

有人说与吊炕有关,也可能。

尔后,斗子峪乡这次新来的是石书记,村委会主任出身。

说来也怪,上任伊始,他也瞄准了吊炕。

石书记用了一个月时间,一个人跑遍了全乡十八个村庄,考察四百盘吊炕的使用情况,最后在乡党委扩大会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农村,吊炕还是很需要的。

在城乡接合部,大多数是不需要的,很多农户是候鸟型的,冬天搬进楼房,春天又搬回农村平房。

好多户得了双份钱:大喇叭一喊,报名登记说搭吊炕,先得一个九百;大喇叭又一喊,报名登记说拆吊炕,又得了一千。

实际上,好多家根本领了材料就没做。

有的户,搭了吊炕也没睡。

全县这好几百万,不是打水漂了吗?这好几百万要放在农村改水、修路和帮助农村失学儿童上,会更有意义吧。

”“我们是做基层工作的,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

我们必须把线认真地穿到针鼻里去。

所以,我们的工作,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最后,石书记提议:我们以乡党委的名义,写一个关于吊炕的调研报告,送给上级领导做参考。

我看到一个资料,利用秸秆粉碎,做光能秸秆气化炉的能源,至于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

干事不要起哄,一哄而起,一哄而下。

也不要轻易上电视,登报纸,咱们哑眯地干点实事得了。

到现在,石书记在斗子峪乡都干两年多了,还没有一点高就升迁的迹象。

其实,靳书记、尚书记和石书记本来是初中时的老同学,一次聚会时,靳书记和尚书记都替石书记惋惜:“论真本事,你都在我们之上,可你怎么就抓不住亮点呢?”石书记淡然一笑:“要亮点干吗?刚才有雾,你们来时开车才打开雾灯;白天有霾,自然会亮起大灯;摸黑夜行,才需要灯笼火把。

这都是亮点。

现在青天白日,阳光灿烂,到处都是亮点啊。

”靳书记、尚书记听了,似懂非懂。

但还是关切地对石书记说:“咱们是老同学。

我们说实话,到现在,这吊炕就如十五个吊桶,还在我们心里七上八下的,你呢?”石书记听毕,头往椅子后背一仰,哈哈大笑:“我心中本无吊桶,何来七上八下?”(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靳书记极具经济头脑,他觉得搭吊炕代价低,又能为国家节约煤炭资源,就到基层农民家中做调研,帮农民建新型节能的吊炕。

B.尚书记很注重环境保护,他认为吊炕破坏环境,加速气候变暖,不符合中央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他的高论得到了县领导的高度支持。

C.石书记经过考察认为,好多户报名搭吊炕先得九百,又报名拆吊炕再得一千,且领了材料也没做,搭吊炕也没睡,不如将资金放在农村改水、修路和帮助失学儿童上。

D.小说写靳、尚二书记把吊炕作为亮点,博取媒体和领导的重视,职位快速高升,可他们的心中却如十五只吊桶一样,七上八下的。

E.小说按时间顺序,写了靳、尚、石三名书记对吊炕的不同态度,故事情节简单,人物语言描写到位,小说极富戏剧性和讽刺意味。

答案DE解析A项“到基层农民家中做调研,帮农民建新型节能的吊炕”是县电视新闻播出的内容。

B项尚书记的高论是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支持。

C项这是城乡接合部的情况,石书记认为,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农村,吊炕还是很需要的。

4.小说主人公石书记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具有吃苦精神,一心为民。

用了一个月时间,一个人跑遍了全乡十八个村庄,考察吊炕的使用情况,建议将资金放在农村改水、修路和帮助农村失学儿童上。

②真抓实干,科学考证,缜密严谨,做事踏实低调。

利用秸秆粉碎,做光能秸秆气化炉的能源,至于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

干事不要起哄,一哄而起,一哄而下。

不要轻易上电视,登报纸,要干实事。

③淡泊名利,心胸坦荡。

不为升迁找“亮点”,一心为民心坦然。

在乡书记位上都干两年多了,还没有一点高就升迁的迹象,仍默默奉献,为民办事。

5.小说最后两段写了石书记与靳书记、尚书记的对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回扣标题。

靳、尚二书记把“吊炕”作为“亮点”都上调升迁,而他们的心如同吊桶,“吊炕”对“吊桶”,照应了标题中的“吊”。

②丰富人物形象。

由靳、尚二书记的忐忑不安的心理与石书记的坦荡形成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丰满,优劣高下不言自明。

③升华小说的主旨。

靳、尚二书记心里七上八下,讽刺了部分干部作风浮夸、不切合实际的问题;石书记的话表明,只有一心为民,踏实做事,才能无愧于天地,无愧于人民。

对话使小说意蕴更深远,传达了正能量。

6.小说的题目是“吊炕”,而小说中多次提到“亮点”,有人建议以“亮点”为题目,你认为哪个更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吊炕”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