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1 - 副本
• 在这种人性的自然表露中,两人借助音乐和酒肉结成 了“知己”。这是真正的“知己”:地位平等,心有 灵犀。
• 因此,只有到了高渐离,他的行刺才彻底成了和权势 者,和“知遇之恩”毫无关系的一种行动,它不为权 势者所用,它只对真正的朋友和“知己”效忠。这一 行为也超越了刺客惯常的“义”的范畴,还原为一种 最简单的友谊。是的,它仅仅只是一种动人的友谊。 在司马迁记载的刺客中,高渐离是最奇怪的一个刺客 。只有他的行刺没有直接的动因。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 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 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 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 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 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 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到秦王”这个 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 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 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 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
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对待
古今:刻毒
• ②一去不复返 :比喻已经过去的事,再也不能 重现。
• ③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 • ④图穷匕首见: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
意显露出来。 • ⑤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
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 ⑥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
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 ⑦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被动句
今闻购之首,金 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省略倒装:以千金金万家邑购 固定结构:表疑问,怎么……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介词结构后置
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
只是 所字结构
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 前曰: “为之奈何?”
名作动
怎么办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见
•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 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补充介绍: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 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 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 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 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 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 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 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
研习文章
读,点,译,析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
全部 占领
兵北 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
名作状,向北掠夺 南部边界
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
对人的尊称 名作状,早晚间,形容时间短,马上
长侍足下,岂可 得哉? ”
经常侍奉 又怎么能
细读课文:研读第一部分
1.荆轲为什么要行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 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
抓住
刺
这样,那么
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被动句 侵犯 欺侮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古今:袒露一只胳膊 握住手腕 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 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 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 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 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 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 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 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 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 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 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导语: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 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 事指挥首脑。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 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在几 千多年前的中国,有人也使用过这一 现代化战争手段,只不过它完全靠个 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 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 事。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 司马迁记载的专诸、要离、聂政和荆轲,每个人都是 为了一个权贵才去行刺的,只有高渐离,因为和荆轲 的知己关系,在荆轲死后,才执著地继续行刺秦始皇 。这样的朋友,别说在中国古代少见,到了今天,更 是凤毛麟角,或者说一个都没有。
既 至秦,持 千金之资 币物,
已经 到了 拿着 价值千金的钱财礼物
币: 礼品,古今异义
土)
恐惧不敢自陈, 谨斩樊於期头,及献
• 嬴政继位当了国君后,他发现自己并不是嬴异人 的亲生儿子,他的生身父亲是吕不韦。按照当时 的规定,嬴政不是皇室子孙,不是真龙天子,不 但不能继承王位,还要被处死。嬴政为保住这个 秘密,保住一命,就把知道这件事的人都找借口 杀了。最后剩下大臣樊於期。
•
------历史上流传的两种看法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 古代弦乐器,形似琴, 有十三弦,弦下有柱。 演奏时,左手按弦的 一端,右手执竹尺击 弦发音。
• 起源于楚地,其声悲 亢而激越,在先秦时 广为流传。自宋代以 后失传。
• 高渐离,战国末燕乐人。善击筑(乐器名),与荆 轲为至交。秦统一六国后,他隐名埋姓给人做酒保 。秦始皇闻其善击筑,召他入宫,熏瞎其双目,仍 令击筑。他于筑中暗藏铅丸,扑击秦始皇,后被杀 。自高渐离攻击秦王之后,秦王再也不敢接近以前 的六国诸侯了。高渐离只是燕国的一个狗屠,从头 至尾也没有参与到燕太子丹和荆轲的事情中来,他 和整个刺秦事件的关系,只是在易水送别的时候, 用筑给荆轲伴奏而已。燕太子丹于他无恩,秦始皇 于他无仇,他只是一名旁观者。然而,这名旁观者 ,却是荆轲的音乐“知己”。燕市之上的酒酣合歌 ,不需要言辞的诉说就已经灵犀相通。与其说荆轲 和高渐离燕市之上旁若无人的相泣是因为因不合潮 流而苦恼,是怀才不遇的发泄,毋宁说是出于人性 的自然表露,对人生无常的悲婉和慨叹。
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 “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 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 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 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
为(之)留待。
留下来等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
过了些时候 意动,以……为迟 改变初衷和后悔的
念头
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丹请先遣
“已” 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 请允许我
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 “今日往而不反 者,竖子也! 发怒,斥责 去了不能回来复命的,
那是没用的人(“返”)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优厚地赠送给 官名 人名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 振怖大
替(他) 事先 向……进言 确实 惧怕通“震”
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
威势 出 抵抗
全
为内臣, 比(于)诸侯之列,
做秦国的大臣 并、列排在 行列里
给贡职如郡县,而得 奉 守先王之宗庙
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 能 侍奉 守住祖先的宗庙(喻指国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
驾车前往
(事)已至此
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函封之。
收起来装好 首级 名作状,用匣子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
在这时 预先寻求 锋利 人名
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买到
使工以药淬之。以(之)试人,血濡缕,
工匠
侵湿
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
拿着 不可预料 停留下来的原因
留者,待吾客与(之)俱(往)。 今
省略句
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意动 请允许我辞别“诀”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
定语后置 名作动,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
名作动:祭路神 就要上路 敲着 以声相应 祖: 古时出行先祭路神称祖,亦称“祖道”。
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
唱歌 发出 悲凉的声音 名作动:哭 名作动 上前
为歌 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 还!”
复为 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
古今异义:声调激愤的 睁大眼睛 名作状, 向上
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 不顾。
登上 坐 古今:离开 始终 没有/不回头看一眼
定语后置 准备行装
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之)忤
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他)正眼看 忤: 逆,相对。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 “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不是主要情节,只作必要交代。 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荆轲有所待,
所字结构
欲与(之)俱(往),其人居远未来,而
和(他)一起去 形作名,远方 因而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 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 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课文写形势,连用几 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 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 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 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