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一考试课程与试卷类型:农业经济学 A姓名:学年学期:2004-2005-1学号:考试时间:2004-班级: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农业2.农业产业化经营3.农业现代化4.农产品供给5.农业土地资源二、判断,并改正(判断以下论述的正误,认为正确的就在答题相应位置划“T”,错误的划“F”并予以改正,判断并改正全对的方可得分。
每小题1分,共10分)1.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生产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2.互补性的两种商品,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前一种商品的需求量是反方向变化。
3.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是农业内涵扩大再生产对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方式。
4.小农经济是开放型的经济。
5.随着农业的有机构成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下降。
6.规模经营就是说规模越大,经济效益就一定越高。
7.由于积累是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因此,应鼓励农民在丰年适当多留积累。
8.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
9.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是增产和降低成本。
10.任何地区、任何时候都必须以粮食价格为中心确定农产品比价。
三、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
)1.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是A.生产周期长 B、土地是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C.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D.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2.农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四大贡献是A.食品贡献、原料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B.食品贡献、市场贡献、资金贡献、劳动贡献C.产品贡献、市场贡献、因素贡献、外汇贡献D.产品贡献、原料贡献、资金贡献、劳动贡献3.私营经济是这样的一种经济形式A.生产资料私有,以劳动者个体劳动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B.生产资料私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按劳分配为主C.生产资料私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D.生产资料私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行按资分配4.农产品流通的四大环节是指A.生产、销售、贮藏、运输B.生产、采购、销售、运输C.采购、销售、贮藏、运输D.生产、采购、贮藏、运输5.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的消费结构呈以下变化趋势A.在商品性和自给性消费中,自给性消费比重上升B.在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中,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比重上升。
C.在吃、穿、用的支出中,吃、用支出的比重上升D.恩格尔系数减小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作解释。
每小题5分,共25分)1.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特点是什么?2.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什么?3.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什么4.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5.农产品流通的特点是什么?五、论述题(第1题25分,第2题15分,共40分)1.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逐步消除二元经济结构?2.试述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华中农业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卷考试课程与试卷类型:农业经济学 A姓名:学年学期:2004-2005-1学号:考试时间:2004-班级: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农业:人类利用自然环境,依靠生物机能,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农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社会生产部门。
2.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与其相关产业(包括农业的前部门和后部门),在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结合起来,在有关技术、经济参数上相互协调,实行一体化运行的经营方式。
3.农业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科技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4.农产品的供给是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的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5.农业土地资源:在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生产中,为农业生物生长发育提供场所和主要营养来源的地面表层,主要由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等要素构成,它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生产要素。
二、判断,并改正(判断以下论述的正误,认为正确的就在答题相应位置划“T”,错误的划“F”并予以改正,判断并改正全对的方可得分。
每小题1分,共10分)1.T(1分)2.F,正方向变化(1分)3.F,内涵改为外延(1分)4.F,封闭改为开放(1分)5.F,下降改为上升(1分)6.F,规模越大,效益不一定越大(1分)7.F,积累是一种来源(1分)8.T(1分)9.T(1分)10.F,粮食主产区应以粮价为中心确定农产品比价(0.5分)三、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
)1.C2.C3.C4.C5.B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作解释。
每小题5分,共25分)1.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特点是什么?答:与传统农业中的生产要素比较,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在总体上呈现出以下特点:(1)自然资源作用下降,农业增长主要来源于现代生产要素投入(2分)(2)劳动力资源中智力因素上升,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1.5分)(3)技术进步成为主导力量(1.5分)2.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答: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2分)(2)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1.5分)(3)建设一个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1.5分)3.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什么答:农业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是:(1)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1分)(2)资源的稀缺性和供给的有价性。
(1分)(3)位置的固定性和用途的选择性。
(1分)(4)效用的持续性和肥力的可变性(1分)(5)性能质量的差异性和收益的级差性(1分)4.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主要因素有:(1)农产品的必需程度。
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如粮食等需求量相对稳定,受价格、收入因素影响较小,所以其需求一般是无弹性的。
反之,对某些必需程度低的农产品及加工品,如高价水果、白酒等,其需求通常是有弹性的,因而常随价格的波动而变化。
(1分)(2)农产品的替代与互补程度。
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最明显是农产品的替代与互补程度。
当容易获得替代品时,需求量多半会很容易对价格的变化作出反应。
如果市场上可替代猪肉的牛肉价格上涨了,这就意味着市场上牛肉的需求量减少,从而促使消费者购买更多的价格相对较低的猪肉。
正如替代性会增加需求弹性一样,互补性则会降低需求弹性。
(1分)(3)农产品的用途情况。
多用途的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大,反之,专用商品需求弹性较小。
(1分)(4)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如果某种农产品在消费者支出中所占比重小,消费者对此种农产品的价格变化反应不灵敏,则需求弹性小;反之,所占比重较大,则需求弹性大。
(1分)(5)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
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大,其价格的变动不会对此类农产品的消费量带来很大影响,需求弹性小;相反,依赖程度小,则需求弹性大。
(1分)总之,某种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大小,由上述因素共同综合决定,不能只考虑其中一种因素,而且,某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大小还会因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有所不同。
5.农产品流通的特点是什么?答:农产品流通与一般商品流通相比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1分)主要是:(1)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农产品消费常年性的矛盾,使得农产品在流通领域停留时间相对较长,需要通过必要的储备和均衡上市,以保证人们对农产品的正常消费。
(1分)(2)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农产品需求的普遍性的矛盾,要求农产品具有合理的流向,以保证非生产区居民的消费需求。
(1分)(3)农产品的生物学特性,如易腐、易损、体积偏大等,使农产品流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经营农产品具有较大风险性。
只有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加强经营管理,才能减少或避免损失,才能提高农产品营销的经济效益。
(1分)(4)农产品的生产是由众多农户分散进行的,而农产品流通面对的是国内外的广阔市场,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妥善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1分)四、论述题(第1题25分,第2题15分,共40分)1.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逐步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答: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是历史发展和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结果。
(5分)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自发的现代工业经济发展较少,传统的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2分)鸦片战争后,被迫对外开放,外国资本主义进入我国,清政府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开展了洋务运动,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外来的现代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我国经济初步出现了二元化结构,但在随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我国的现代工业发展缓慢。
新中国建立后,针对当时国际和国内情况,为了早日实现现代化,中央政府作出了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方针。
(2分)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集中使用有限的资源,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各级政府制定严格的经济发展计划来配置资源。
为了确保计划经济的有效实行,在管理上采用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制度。
(2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加强了对农村的管理,以确保农村政治上的稳定;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削弱了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自发流动给城市工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维持城市人口的相对稳定,确保城市中物资的供求平衡;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通过国家垄断收购和销售的方式,尽可能保证城市居民的食品供应和工业对农业原材料的需求。
我国的工业建设是在农业资金的支持下进行的,通过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和农业税等形式,工业从农业中获取了大量资金,这促进了工业发展,却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由于缺少资金,农业长期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不具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2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力,使农业有了明显的发展。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我国的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的进步,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在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只能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隐性失业的问题依然严重。
在城市中,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大量存在的隐性失业人口显性化,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这削弱了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状况仍然存在。
(2分)我国的二元经济是在历史和体制的双重影响下产生的,我国的现实是农村剩余人口众多,农村居民的生活依然很落后,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只是得到了初步发展,我们必须从这个角度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快我国工业化尤其是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