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媒体沟通与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论媒体沟通与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当前,随着传统媒体的深刻变革和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使新闻和信息发布变得愈加便捷和普及,尤其是网络媒体,凭借其实时、快捷、廉价、有效等独特优势,受到众多网民的青睐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日益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使其极易成为社会瞩目的热点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媒体的关注,一方面可以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为干群沟通建立良好的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的认知度;另一方面,如果舆论导向偏离,也可能混淆是非,误导群众,损坏公务员队伍形象,影响政府工作。

能否正确运用媒体这把“双刃剑”,引导媒体做好宣传工作、争取社会舆论的主导权,关系到公务员队伍的形象和政府工作发展全局。

新闻报道的媒体策划、突发事件的媒体应急和舆论引导,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近年来,全国已发生多起因社会舆论应对不力而导致的严重群体性事件,如贵州“瓮安事件”、沸沸扬扬的“杭州飙车案”、铁道部“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

在解析这些群体性事件时,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新闻1+1”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有关部门在舆论处置上犯
了两个相反的错误:一是有关部门处理过慢。

“瓮安事件”中,因官方未及时回应群众越来越激烈的请求,使矛盾越来越激化,直接导致发生严重暴力事件,后来才由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事实。

二是有关部门处理突发事件时过急、过于草率。

从近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政府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社会转型速度加快,各种社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和尖锐,也使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特别是在征地拆迁中,干群对立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而有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对少数问题不假思索地“曝光”,降低了政府威信。

尽管政府部门一直通过各种途径尽量解决各种矛盾问题,缓解干群关系,但是此类事件愈演愈烈,使部分地区政府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另一方面,某些政府部门舆论引导工作相对滞后,在舆论引导形式上呆板单一,依旧满足于在报纸上、电视上刊发些类似公文的消息,群众接受程度十分有限;在组织策划上,缺乏系统的宣传策划,宣传力量时强时弱;在时效上,断断续续,没有形成持续、有效的宣传舆论攻势,从而导致了政府舆论宣传工作受众面小、传播范围窄,有“王婆卖瓜”之嫌,甚至受到群众的抵触和反感,宣传效果事倍功半。

客观地说,政府部门的舆论引导工作,还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迅捷多变的舆论监督的需要。

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面对新形势,舆论引导的观念没有与时俱进。

相关人员没有准确把握舆论引导发展
趋势,观念陈旧,导致舆论导向偏差。

当前,还存在一种观念:一提宣传首先想到的就是“夸”。

个别领导认为宣传就是写给上级领导看的,轻视社会舆论宣传的力量,对媒体报道不能冷静对待,只能见好的,不能见坏的,见了正面报道就洋洋得意,见了负面报道就暴跳如雷,不是扪心自问自身行为中的不妥之处,而是指责媒体报道不实,给人以权压人的感觉,在公众中产生不良的影响。

有的单位和领导在与媒体打交道时仍停留在吃吃喝喝勾兑关系上,不知道换位思考,不考虑媒体的生存规律和运作方式,未能策划出满足媒体需要,又对政府部门、人民群众有利的多赢的宣传舆论方案。

一些宣传干部缺乏媒体应对能力,对受众的心理需求置若罔闻,新闻宣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与媒体的沟通中普遍缺乏应对的经验和技巧,
忽略了媒体自身才是控制新闻的主角,往往有自吹自擂的味道,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2、与媒体沟通存在误区。

“防火、防盗、防记者”,部分领导首先想到的就是“捂”、“遮”,
封堵消息,或者以势压人,以权堵口,面对突发事件,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一方面公务员群体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没有得到传播,造成了政府形象资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媒体没有得到客观、真实的信息资源,被迫捕风捉影,被谣言和猜测左右,个别案例被歪曲、炒作,有损于政府形象。

3、机制不健全,不能适应当前媒体的发展。

由于工作中没有针对性地制定媒体应急的
工作规范,部分领导干部缺乏应对媒体的基本常识和经验,缺乏基本的新闻敏感性,“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

“不敢说”就是害怕承担责任,抱有说错还不如不说的想法,或者“说”的基本功不好,心里发怵,不能说。

“不愿说”就是心存侥幸,心里老想着“能不能不了了之”。

“不会说”就是说得不得要领,效果不佳。

面对媒体反应迟缓,该说的不说,丧失话语主动权;或者是不该说的乱说,口无遮拦,被不良媒体放大,结果把自己、单位甚至一个地方给毁了。

同时,发生突发事件后,舆论引导工作也没有主动介入,没有在第一时间介入,对问题处理的立场和态度不能及时表明;或者滥用职权,封杀当地媒体,结果让外地甚至境外媒体曝光,失去了抢占舆论高地的最佳时间,也错过了澄清事实、扭转形象的时机,在社会舆论上显得被动、尴尬。

二、正确理解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
政府和新闻媒体可以说是一对“欢喜冤家”,彼此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合作、相互依赖,但有时又会产生矛盾,互不理解、互有埋怨。

政府工作需要通过媒体来争取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媒体也对政府部门丰富的新闻资源更欢迎。

同时,媒体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监督力量,有对政府部门实施监督的义务。

面对媒体有失客观的负面报道时,有些政府部门无疑会感到愤怒和委屈。

其实,政府部门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只要从大局出发,把握住了相互需求,相互体谅,努力实现双赢,很多方面会取得一致。

如果我们只考虑自身需要,不考虑媒体和群众需要,强硬要求只发布对自己有利的消息,不准发布其他消息,不仅会引起新闻媒体和社会群众的反感,也违背了政府执政的基本原则。

三、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的策略和方法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与媒体沟通属应急管理的一个方面,作为基层,是应急管理的前沿阵地和先头部队,作为干部,我们现在都是“裸官”--在新媒体下,我们都工作、生活在“一盏灯”和“三面镜”下,“一盏灯”就是“聚光灯”,它咔嚓咔嚓闪个不停亮个不停,你一不小心的一句话、一个表情就可能“见光死”把你、你单位甚至一个地方给毁了,如“表哥”杨达才;“三面镜”就是“显微镜、放大镜、凹凸镜”,网上网下,境内境外,相互交织,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所以有人说,现在的社会,既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而是“媒治”,虽然此说有失偏颇,但警示意义很大。

在媒治社会下,如何当好“裸官”,尤其要修好舆论引导与媒体沟通这一课。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关键是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政府部门通过对外加强沟通合作,对内强化自身素质,提高媒体应对的能力,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争取社会舆论的主动权。

对外沟通合作要求有关部门要善于和媒体搞好关系,要以交朋友的态度,以诚相待、主动沟通、加强联系,通过媒体来促进政府的工作,以新闻的形式来达到宣传意图,有效扩大正面评价,及时化解或减弱负面评价,塑造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优化政府工作的外部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