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电常数
29
离子间作用力强,相同外电场使离 子产生位移困难; 离子间作用力弱,相同外电场使离 子产生位移容易。 离子位移极化所需的时间10-12 10-13秒。
30
外电场频率>1013赫兹时,时间 <10-13秒,离子位移极化来不及完成, 不再产生离子位移极化,而产生电 子位移极化。(极化时间10-14 10-15秒)
14
如下图被电场极化了的介质表面
出现感应电荷,这些电荷不会跑到
极板上而被束缚在介质表面,称为 表面束缚电荷。
15
16
极化的微观本质就是介质内部带电质点产 生位移。但由于介质内部质点的束缚力很强, 在电场作用下沿一定方向的相对位移是有限 度的,是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很小的位移,因 而它不是载流子,不形成电流。
33
与离子位移极化的区别: 离子位移极化只在平衡位置附 近移动。 离子松弛极化,离子是从一个 平衡位置运动到另一个新的平衡 位置。
34
离子松弛极化可用下述过程描 述,若在某缺陷附近有两个平衡 位置1及2,中间隔有势垒u(下图 a),当离子热运动能超过势垒高 度u时,离子就从1迁移至2,反之, 离子也可以从2迁移至1.在一定 温度下离子迁移的几率与势垒u有 关。
6
各种材料室温时的介电常数为: 装置瓷、电阻瓷及电真空瓷:212 Ⅰ型电容器瓷:6 1500; Ⅱ型电容器瓷:200 3万; Ⅲ型电容器瓷:7000 几十万; 压电陶瓷:50 20000 干燥空气;1.000585; 真空:1。
7
由上可知,电子陶瓷的介电 常数数值范围很大。介电常数大 的材料,可以制造容量大、体积 小的电容器;介电常数小的材料, 用来制造装置另件。
第二节
介电常数
电子陶瓷除具有绝缘性质外,还能储 存电荷。 介电常数就是衡量其储存电荷能力的 参数,又叫介电系数或电容率。 一、介质极化和介电常数 设有一个真空中的平行板电极系统,电 极面积为s,两极板间的距离为 l ,在两 极板间加上直流电压U,则极板上将充有 电荷Q0一 陶瓷介质,而极板的面积s和距离l不变; 或在厚度为l的平板形陶瓷介质两面被上 面积为s的电极。在电压U不变的情况下, 极板上电荷由Q0增加到Q。 电荷增加是由于陶瓷介质在电场作 用下发生极化的结果。这一现象叫介质 的宏观极化。它是介质微观质点极化的 外部表现。极板上电荷增加的过程也就 是微观质点极化的过程。
电子松弛极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与外电场频率有关。 电子松弛极化时间:10-210-9 秒。 外电场频率高于10-9 秒时,电子 松弛极化不存在。
45
(5)空间电荷与界面极化 任何材料内部总是存在不均匀性。 空间电荷指的是陶瓷体内的电荷, 也叫容积电荷。由构成陶瓷体内部的 正负离子所带,更重要是指在陶瓷体 内部电子不平衡,根本原因是在内部 电荷分布不平衡,空间电荷的形成有 以下几种情况:
25
电子位移极化是在离子内部 发生的可逆变化,通常不以热的 形式消耗能量,不导致介质损耗, 它的主要贡献是引起陶瓷材料介 电常数的增加。
26
电子位移极化建立的时间为
10-1410-15秒,只要电场频率小于1015赫兹, 都存在这种形式的极化。电子位移极化存 在于一切陶瓷材料中。
(2)离子位移极化
46
①宏观极化 在外电场作用下,离子向电极 的宏观移动,导致瓷体内部离子 减少,电极附近离子增加,电荷 积聚在瓷体与电极之间的界面附 近,呈现宏观极化现象。
组成陶瓷介质的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 可以发生可逆的弹性位移,从而形成离子 位移极化。
27
它只是在平衡位置附近产生的 一个微小的极化。 离子位移极化也是一个可逆 过程,极化时吸收电能外电场作 功,极化消失时释放出能量。
28
偶极矩:m=i· E i—离子位移极化的极化率。 i =q2/k q—离子电荷; k—离子间的弹性系数。与离子间 的作用能有关。
23
下面对这几种极化形式分别进行讨 论。 (1)电子位移极化 大多数陶瓷介质的基本质点是离 子。离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在没 有外电场作用时,离子正负电荷中心 重合。在外电场作用下,核外电子云 发生偏转,电子云中心与原子核中心 产生一定位移,正负电荷中心分离, 产生偶极矩,称为电子位移极化。
24
电子位移极化是可逆的,随 外电场变化而变化,外加电场消 失后,电子云又恢复原状,电子 云极化时吸收一定能量,恢复原 状时,又将能量释放。
19
对有效电场E。进行计算,可导出 下式克一莫方程:
(M/)· [(-1)/(+2)] =(4/3)· N·
式中:M—物质的mol质量;— 密度;—介电常数;N—阿伏伽德 罗 常 数 , N=6.031023 个 /mol ; — 极化率。
20
该公式从严格意义上说不适用于大 多数陶瓷,但从定性方面和分析问题 上考虑,仍有重要意义。 公式中的极化率因介质中极化形 式的不同而不同。 各种电介质都有其本身特有的极化 形式,它们对宏观电性质的影响也不 相同。
42
―F—心”的弱束缚电子为周围结点 上的阳离子所共有,在晶格热振动的 作用下,吸收一定的能量由较低的局 部能级跃迁到较高的能级而处于激发 态,连续地由一个阳离子结点转移到 另一个阳离子结点,类似于联系弱离 子的迁移,外加电场力图使弱束缚电 子的运动具有方向性,这就形成了极 化状态。“F—心”显现的电结构而言, 类似于一个氢离子。
4
=Q/Q0
介电常数可以表示介质储存电荷的 能力,是介质的特征参数。是介质材料 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
介电常数的计算公式: =(3.6cl)/s 式中:c—测量出的电容,单位PF l—单位cm s—单位cm2
5
对于直径为D的圆片试样,介 电常数为: =(14.4cl)/D2 c—单位PF,l、D—单位cm。 测量电容C时,对装置瓷, Ⅰ型电容器瓷,测量频率为 10.5MHz,Ⅱ、Ⅲ 型电容器瓷 的测量频率为1000 200Hz。
10
介电常数随温度的变化用介电常 数的温度系数表示。温度t时介电常数 的温度系数。 =(1/)· (d/dt)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与t的关系可 视为直线时,则上式写成: =(1/1)· (Δ/Δt) 式中:Δ=2–1,Δt= t2–t1 2、1为温度t2、t1时的电容量。
35
36
如图所示: 无外电场时: 图(a)中,离子从位置1→位置2, 所需能量u, 离子从位置2→位置1,所需能量u, 二者的几率相同。 在外电场作用下: 图(b)中,离子从位置1→位置2, 所需能量u-△u, 离子从位置2→位置1,所需能量 u+△u。 37
一段时间后,位置2带正电 (位置1的离子数相应减少); 位置1带负电 (位置2的离子 数相应增加)。 离子松弛极化率为: T=(q2-2)/12kT q—静电单位电荷; —1、2间的距离; T—温度。
31
(3)离子松弛极化 在各种陶瓷内部,由于结构缺 陷的存在,热起伏的影响,这些结 构缺陷的联系弱离子可以从一个平 衡位置迁移到另一个平衡位置,作 局部性的迁移。无外电场作用时, 离子向各个方向迁移的几率相等, 整个介质不呈现电极性。
32
在外电场作用下,离子向一个方向迁 移的几率增大,使介质呈现极化。这种极 化是离子从一个平衡位置迁移到另一个平 衡位置而产生的,作用到离子上的与电场 作用力相对抗的不是离子间相互吸引的弹 性力,而是不规则的热运动阻力,所以这 种极化建立的过程是一种热松弛过程,故 称离子松弛极化。
12
三、极化强度
大多数陶瓷介质由各种离子组成, 在没有外电场作用时,质点的正负电荷 中心重合,对外不呈现电极性。当有外 电场作用时,质点受到电场力的作用, 正负电荷发生相对位移。正电荷沿着电 场方向移动,负电荷反电场方向移动, 这种相对位移是有限度的。
13
因为质点内部正负电荷之间的静电 引力作用,限制了电荷离开平衡位置的 移动。在一定温度和电场强度条件下, 正负电荷偏离原来的平衡位置,位移了 一定的距离后,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 时质点的正负电荷的中心不再重合,因 而整个介质呈现电极性,这就叫做介质 的极化。
43
另一种“F ’—心”,是一个二价负 离子空位,获得了2个电子后形成。 在热起伏的影响下可产生位置宏观 上的移动,但这样移动是有限的,不 形成电导,只有在外电场足够强,获 得足够高的能量时,弱束缚电子才能 激发跃迁到导带而成为自由电子,形 成电导,具有电子松弛极化的陶瓷也 往往具有电子电导。
44
21
四、 极化的基本形式 在陶瓷介质中必定存在着多种形 式的极化机构,且不同频率,不同 温度条件下极化形式也不同。 参加极化的基本质点是电子和离 子。两种质点参与极化的基本形式 也是两种:
22
第一种是位移式极化:瞬时完成, 是完全弹性的,不消耗能量,不使 介质发热的极化,包括电子位移极 化和离子位移极化。 第二种称松弛式极化:完成这种 极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是非弹 性的,消耗一定能量,使介质发热, 包括离子松弛极化和电子松弛极化。
11
介电常数随温度的变化用表示,几 何尺寸的变化用膨胀系数 l表示,电容温 度系数c应是和l的函数。即: c=+l 说明电子陶瓷的电容温度系数取决于 介电常数的温度系数和线膨胀系数,由于 线膨胀系数较小,一般认为c≌。 电容温度系数的测量采用电容温度系 数测试仪,常用的有WCC—1,WCC—2型。
17
在外电场E。作用下,介质中带有正负电
荷q的质点,相互移开的距离为l,形成偶
极子,其大小用偶极矩表示:
m=q·l
偶极矩又称电矩。
单位电场强度下偶极矩的大小称质点的
极化率,它表征质点极化的能力。 =m/ E。
18
设单位体积中极化的质点数为n,m为 每一质点的平均偶极矩,则介质单位体 积的偶极矩为: P=m· n=n· E。 · P称为介质的极化强度。它有三个决定 因数: (1)单位体积中极化的质点数n; (2)作用在极化质点上的有效电场强度E。 (也称真实电场强度); (3)质点本身在电场作用下极化的能力即极 化率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