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分析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分析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医院分离1094株肺炎克雷伯菌的产酶情况。

方法采用2012年clsi推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碳青霉烯酶的检出方法,主要是纸片扩散法和改良hodge试验。

结果1094株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率为69.7%,改良hodge试验阳性株22株。

结论肺炎克雷伯菌的产esbls率一直居高,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现状十分严峻,临床工作人员应做到密切观察,提前预防。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常引起血液、痰液、尿液、胆汁、手术切口、软组织损伤等多个部位感染,也在逐渐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病原菌之一。

1 资料
1.1 菌株来源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1094株,采用美国bd公司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仪进行菌株鉴定。

1.2 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1.3 药敏纸片与培养基药敏纸片均来自于英国oxoid公司;mh 平板来自于郑州安图生物试剂公司。

2 方法
2.1 whonet5.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2 esbls检测方法满足任一抑菌环直径头孢他啶/克拉维酸(30/10 μg)头孢他啶(30 μg)≥5 mm或头孢噻肟/克拉维酸
(30/10 μg)头孢噻肟(30 μg)≥5 mm条件的肺炎克雷伯菌为esbls阳性株。

2.3 改良hodge试验取atcc25922配制0.5 mcf,1:10稀释成0.05 mcf,将制备的菌悬液均匀涂满整个mh平板,干燥3~5 min,将10 μg美罗培南纸片贴在mh平板中心,然后用无菌棉签蘸取待测菌或质控菌3~5个菌落,从美罗培南纸片边缘向mh琼脂板边缘划线(20~25 mm),16~20 h观察结果。

3 结果
3.1 1094株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率为69.7%,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68.2%,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为71.3%,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68.5%。

3.2 1094株肺炎克雷伯菌对美洛培南的敏感率为90.4%,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88.8%。

3.3 美洛培南抑菌环≤21 mm的菌株数为73株,占6.7%,改良hodge试验阳性菌株22株。

4 讨论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随之而产生的新型广谱抗菌药物出现在临床并广泛应用,导致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有明显增减的趋势,并表现为对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主的多种抗菌药物出现耐药情况,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以产β内酰胺酶
为主,β内酰胺酶是一类由细菌产生,能够水解抗生素β内酰胺
环使之失活的酶,根据水解底物范围可分为:青霉素酶、ampc酶、esbls、碳青霉烯酶等。

肺炎克雷伯菌主要产生esbls和碳青霉烯酶。

esbls是一类由质粒介导的能够使细菌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单酰环类抗生素耐药的酶,属于ambler分类的a类,bush分类的2be群,包括tem、shv、ctxm和oxa型[1],可在细菌菌株之间水平传递和垂直传播。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中抗菌谱抗广、抗菌活性最强、具有快速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然而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临床上使用增加,逐渐出现了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的菌株。

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有产生碳青霉烯酶、外排泵、膜通透性下降和青霉素结合蛋白亲和力的降低。

其中产碳青霉烯酶是重要因素。

2001年yigit[2]等首次报道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肺炎克雷伯菌中发现的碳青霉烯酶kpc1型,因其由质粒介导易向其他菌株传递[3],已经成为临床实验室重点监测的目标菌。

本次分析1094株肺炎克雷伯菌,esbls的发生率为6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改良hodge试验筛选菌株产酶率占30.1%,筛选菌株数量大,且改良hodge试验阳性株均为耐美洛培南肺炎克雷伯菌,且同时对包括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内的多种抗生素出现泛耐药现象,致使临床医生无药可选,治疗难度大,应从根源上及早预防,减少产酶菌的发生和传播。

参考文献
[1] 唐曙明,方红辉,杨自华.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型与基因分型.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9(11):16531657.
[2] yigit h, queenan am, anderson gj, et al. novel carbapenemhydrolyzing betalactamase, kpc1, from a carbapenemresistant strain of klebsiella pn eumonia.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1, 45(4):11511161. [3] naas t, cuzon g, villegas mv,et al. genetic structures at the origin of acquisition of the betalactamase blakpc gene.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2008,52(4):12571263.。

相关主题